B11-《由爱情偶然引申的思考——我们真的需要定义关系吗?》
 
. ——答群友的开端部分—— .
 
爱无需定义,它蕴含着微妙的内在热流.
 
而爱情,
人与人之间定义爱情的依据往往有很大不同,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
每一份关系都只能粗略被归类,
而不能有准确的定义,爱情也在其列,
因为你会发现,自己与每个人的关系都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和你的关系都是独特且唯一的.
 
比起各种下定义,我认为全然自由、真诚地对待每一份关系,才是真正重要的,
 
. ——————正文—————— .
 
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定义关系吗?
如果需要,那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下定义?
 
首先,日常生活中的下定义应该是怎么下的?
-先了解,随后总结概括,而后定义.
故而,在人人关系中似乎至少也理应如此,
但有些时候,当事人总是先定义了关系,然后再迫使自己于这个定义的框架内去对待这段关系,这就本末倒置了,
 
那这么说,
是不是只要按照「了解-总结-定义」的模式走,
能够给关系下定义了呢?
我并不完全认同.
「了解-总结-定义」是应用于通俗意义上的“死物”的,不过题外话-在现实意义上这套模式其实也并不适用于物理世界了.
 
而人是活的,
我们待人应该是真的待人,而不是待标签
当我们习惯了下定义,
那么就会限制住关系,其中有对自己的也有对他人的,但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
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给ta的标签全部丢掉,并且不要对ta的言行有过多预判,给予ta最大的交互自由
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完整地认识ta,
 
而如果总是带上标签、滤镜、预判.
只会使得自己越来越认不清面前的人
ta到底是人?还是只是自己凭记忆中的标签捏出来的「雕塑」?
一旦ta有什么言行不符合你曾给ta定义的标签了,那么你会认为「那不是ta」吗?
这样是不是太自私、自大了?
 
人常常希望一切可以稳固于自己的认知中,
对变化总是趋避的
所以会尝试用标签来把活的人固化下来,
并基于这些标签,来对他人进行预判,
是,当某次预判准确的时候,
我们就会感到世界的确定性多了一分,
仿佛自己已经“拿捏”住了什么事物,
 
而一旦某次预判出错了,就要开始躁动了,
-「装什么装」
-「我还不知道你啊,你不就是想xxx吗?」
这样的话对对方而言,无疑是一种冒犯
更是一种阻力.
因为,ta完全有可能就是这样的,
这才是真正的ta,
亦或者ta为了这次改变,真的下了很大的决心,
而说话的人呢?说这样的话,会导致什么?
对方会感到寒心,因为明明是本心的真诚流露,
却被当成装和做作
明明下了很大决心要改变,
却突然被泼了冷水.
如果情况严重,
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破罐子破摔
「好啊,反正你觉得我是那样的人,那我干脆就真的成为那样吧」
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局面,我已经屡见不鲜,
 
此时,我希望所有人都应当清楚,
如果已经有了确凿证据,而后当面拆穿ta,
那很好,自己舒服了,对方也受到了应有的警醒,
但是,只要还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
我们就不应该说那样的话.
因为人是人,不是标签
ta没有理由按你的定义来行事.
所以你也不要用自己的标签来限制别人.
我们都应该放下那想“拿捏”事物的优越感
 
最后,回到开头,
我为什么不完全认同
只要跟着「了解-总结-定义」的模式走,
就能够给关系下定义呢?
 
正因为人是活的,不是一个标签集
ta拥有所有变化的自由
故而我们只能在了解中无穷地接近而不可能达到完满的认知,不说无穷接近了,了解五成也已经是困难的了,
同样地,人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库也极其庞大,
但往往不自知,
因为在自己眼里那些标签都是很自然的,
 
所以,不停地了解与发现、认知,
动态地对待关系,才是最有益的方式,
而定义式的关系看似稳固
实则潜藏无数的阻力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应该使用定义词了
而是,不要本末倒置
首先一定要保证的是动态了解
随后你可以下定义,但要知道,
下不下定义它都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关系本身,
因为随着了解的变化,
定义是灵活的而不是永久的,
你更应该专注的是真诚、开放地投入进去,
随内心自由流动,
而不是总是习惯先纠结找一个稳固的定义,
而后再-「哦~我们现在的关系已经被定义为这样了,所以根据这个关系,接下来我应该…」
 
寻求稳固的定义也同样是对变化的趋避之直接体现,
若没有定义,仿佛自己就把握不了任何东西
因为没有定义的东西是没有固定章程的,
 
于是当人接触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就会想要先定义,
如果对事物没有先定义,那么就无法找到一个模式来使得自己的作为看起来符合自己与眼前的事物的关系.
但,定义之下的事物从根本上稳固了吗?
完全不会,定义和标签永远只是你的定义和标签,而不是事物本身.
那又何必劳烦自己为了得到一种不存在的安全、稳固感而为周遭的一切附上定义呢?
2024-11-23
浏览172
介质自白录
登录后评论
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