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元对立心 一天到晚离不开利害、得失、人我、是非、黑白、好坏、善恶、美丑、功过……,久而久之,心就倾向了两个极端,而脱离不了边见。有时想去做坏事,自己的良知又不允许,于是就展开人天交战;有意做某项投资,想获得又怕损失,于是又有了利害交战。 许多人在一生中,心始终无法安顿,不得安宁。修行人能发露摩诃般若,摆脱这种二元心,便可到达第三种心。 (三) 处胎纯我心 此种心态,就像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只有单独的自己存在,现在心理学上叫做“独头意识”。 以前的参禅人,参话头参到得力时,首先便会凝成此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把一切二元的、分裂的、妄想的……统统凝结成一个疑团,只有一个混沌的我,煞似个活死人,没有分别,只有知觉。有些人修行至此,以为这就是宝所了,其实还未到。这种独头意识,如果触机遇缘撞碎、打破,便可破壳而出,到达“无我意识”。像 虚云 和尚参禅,参到走路好像踏在棉花上,白天忘了吃饭,晚上不知睡觉,倒开水不知往茶杯里倒,却倒向持杯子的手上,滚烫的开水淋在手上,蓦然觉痛,于是杯子碎了,“独头意识”也打破了。 (四) 客观无我心 纯客观的“无我意识”,就是真实原本的心态,也就是“无我之真我”体现。这个“无我之我”,就是儒家所说“天人合一”的境界,恢复到本来面目的原本心态,即是参禅到大彻大悟的圆满境界。到此,只凸显生命的属性,到达绝对无执、无漏,克享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的大觉圆满。 这四种心,前两者属表层意识,第三种是表层意识被压抑,真我尚未抬头,尚未到最后“牢关”;第四种心才是真我凸显,也才是纯客观兼纯主观的真实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安分而守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