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_了
爱人论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大多数人都爱“美”。人们喜爱美好的事物,而厌恶丑陋的事物,这是天性所致。然而此等天性并非是一味地排斥丑陋之物,而是为了使人互爱互生。
喜爱“美”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喜爱自身的“美”(的人),另一种则是喜爱他人的“美”(的人)。人之所以喜爱自身的“美”,是因为希望自己的“美”能够让人喜爱自身;人之所以喜爱他人的美,则是天性使然。喜爱他人的“美”可以增加自己对于他人的好感,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喜爱自身的“美”则是为了追求他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
故吾私以为“爱美”其实就是一种“爱人”:人们希望自己被爱,则使自己“美”;人们喜爱“美”,因此更喜爱“美”的他人。如此往复,则爱人无穷,美人无尽。
那么丑陋之物何以处立于世?丑陋之物虽丑,但其内在有所不同,亦有美丑之分。若内心美,则被人爱;若内心丑,则被人恨。故而人之爱人,不只在于外表美丑,也在于内里美丑。而内里美丑胜于外在美丑,则是因为人们从利的角度认为内在美对其更有利罢了。
人们羡慕他人的美能使其受爱,就更希望自己也能受爱;更希望自己也能受爱则要使自己更美,使自己更美则更增加他人的羡慕程度;更增加他人的羡慕程度则又要更美……如此往复,则人人皆有爱美之心,如此攀比得当,则能促进社会之和谐;假若攀比不得当,爱己之美过度,乃至于损害他人之美,则社会必然祸乱。
所以说,要想社会安定,首先要自己美,然后必须要别人美。自己先美了,才能促进别人美;别人也美了,自己才能不断地“更美”下去。事实上,先有利于自己,再有利于他人,则自己希望比先前更加有利;自己变得更加有利了,再使得他人也变得更加有利,则自己将更希望有利了……如此循环往复,那么所有人都将趋于“至美至利”,如此何必弃利而从义?
所谓“兼爱”,何尝不是如此?社会上“爱”的不平等,其实是源于人们在自爱的同时不重视爱人。“爱”有大小之分,每个人对自己的“爱”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初步导致了“爱”的不平等;更何况社会上仍有侵损他人以利于自身的现象,那么“爱”就更不平等了。
当代圣贤领导者要做的,就是首先起一个表率作用,自上而下地推行“互爱”的思想。领导者先开始在自爱的同时爱人,使得被爱者与前者所受之“爱”趋同。紧接着,假使被爱者再向其他人施以“爱”,那么其他人所受之“爱”又将与前者趋同了……一传十十传百,当所有人都开始互利互爱,那么天下的爱也将要趋于平等了,何愁社会不和谐安定?
故而子墨子所言“兼爱”,实在是最理想崇高的治理方式。使得社会上所有人“兼相爱”,不必像“礼”那样拘束。由仁及爱,只需要先爱自身,再爱他人,“爱”只会不断增多而不会减少或停滞发展。
如此,因人们对于“爱”不平等的心理差距永恒存在,以及人们对于“更爱”的不断追求,推动着人类社会自行地“互爱”。人们首先不会因“不爱”而罢工懈怠,其次不会因“更爱”而损人利己。最终社会将呈现整体上升而非部分上升的状态,吾称之为“兼利兼美”。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02-18
浏览1360
中哲
登录后评论
8
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