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心理学知识|受助者恶意
很多心理学概念其实都相当的反常识,例如有一个极其隐秘的人性弱点,在心理学上叫受助者恶意。
所谓受助者恶意🫠就是我们在帮助一个人的时候,ta会对我们产生感激之情。但伴随感激,还有一种相反的情感,极其隐秘那就是仇恨。
被帮助者,会在受助中,看见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并认为帮助ta的人,是在施舍ta,轻视ta而渴望平等,追求卓越,是人天然的本能,所以受助者就会一边接受帮助,一边心怀仇恨简单理解,就是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
为何会产生“受助者恶意”的心理?
1.受助者人品、价值观
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都不同,而认知影响行为,行为折射认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认知他的人品,看看他是否需要并且值得我们帮助。
2.过度的帮助
因为人的天性会追求一种平等或优越,而在一个人欠下你过大恩情的时候,平等和优越荡然无存,这种情绪过度的压抑就会激发出潜在的嫉妒和仇恨。生米恩,德米仇也是这个道理,过度的感激,内心就会有被道德压抑的仇恨。
3.帮助的方式不对
可能助人者自认为帮助了对方,但是因为方式不对,造成受助者更大的伤害,潜意识里也会激发出不易察觉的恨意。
如何把握助人的尺度?
帮助别人也需要恰到好处,如果你帮了别人一个大忙,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过大的压力,应该给对方几个能帮你小忙的机会,这样双方的心理位置就会重新平衡。
正所谓帮者有道。我们要明白提供善意是为了帮助他人渡过短暂的难关,而不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依附别人的“吸血虫”。当遇到某些情况及时止损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释放善意的同时要照顾他人自尊。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大张旗鼓,最好的帮助就是润物细无声。
 
2024-01-01
浏览2251
普通心理学
登录后评论
评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