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经》——坐忘道
 
坐忘道秘典·禁卷
《耍经》
别称:无形夺念之术、戏影无心之录、坐忘倒行篇
藏属:坐忘道·忘内藏·惑心三经之一
来历:始无其书,不知何人所记。旧藏于风岸山断念室,封于七锁无痕箱中。后有道人夜翻旧卷,阅三句而不语,坐三日而忘名,故入列秘典。
定位:本为妄识所成,不为教典,不属心法。然其文似非而非,似妄而妄,往往照人本执,破人伪慧,后被列入“惑心三经”之一,与《骗经》《执经》并称“忘中三镜”。
警言
未入道者慎阅,
既入道者慎用;
非破执者,切勿修之。
或失其我,或乱其识;
或沉于幻,或溺于空。
然亦有慧者,一见此经,便笑三声,笑尽不语;
其后再无所信,亦无所执。
世谓之“耍笑三觉”,然无门人敢承其后。
 
《卷一》
欺而不伪,信中藏诈。是谓耍也。
耍者,欺众之术,亦自欺之道,
非以惑人,非以伤己,
非出言外,乃在意中;
非由行迹,乃藏念起。
耍者,不立于真,不住于妄,
不语以道,不言为教。
其形似幻,其心如镜;
入者不察,观者不疑。
人皆欲真,是以堕伪;
人皆畏欺,是以自骗。
妄起于识,识生于执,执即成壳,
耍以照之,不破,不撑,
但引其自崩,自碎,自归于无声。
故曰:
信者未见,见者不信;
能耍者未必识耍,耍至忘我,方为真形。
耍者不求明理,不争是非;
对错已非其地,曲直皆入其局。
欲耍人者,先能耍己;
能耍己者,不设一计,不动一言,
一坐而耍,一忘而空。
古人有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今人若耍,亦堕其信,黜其义,离其识,去其辨;
终则空空无立,知不可知,念不可守,
在无我之中,耍自在成。
是故耍者,不为技,不为笑;
不以聪明施人,不以诈术控众;
但使一信不立,一义不执,
便已入耍之域,坐忘之流。
 
2025-05-13
浏览382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