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子弹的诞生】 ——56式7.62mm步枪 【弹头部分1 】
【前言】伴随着斯坦芬·斯蒂尔斯演唱的《For what it's worth》的旋律,冲压、装配弹头……一颗崭新的M43步枪弹在生产线上按部就班地迅速成型,经过检选、装箱和长途跋涉,输送到战乱的非洲,最终在轰鸣中飞出AK47的枪膛,射穿了一个少年的头颅……尽管并不是真正的军事题材影片,但美国电影《战争之王》的片头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 片头展示的这段从普通铜带开始,以最终成为“杀人元凶”结束的子弹诞生过程,吸引了很多军事爱好者的注意和兴趣。但电影必竟是电影,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银幕上的这颗子弹实际上是电脑三维动画合成的,而且为了电影所要达到的效果,影片中所展示的生产过程在和军工厂内的实际流程相比,做了很大的简化和改动。 M43枪弹的国内仿制品是大家所熟知的56式步枪弹,两者基本一致,而且后者的生产工艺较M43更为简化,因此下面的介绍将以56式为基础。图3就是一颗56式普通弹的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它由弹头、发射药、弹壳、底火4部分组成,但生产起来可远没有乍看的那么简单,需要不同厂家之间的分工协作。国内一般枪弹厂家只生产弹头与弹壳,底火和发射药需要外购,然后再组装成成品,大型枪弹生产厂家则有专门的火工品生产车间,生产底火等枪弹上使用的火工品,但发射药也是由专门厂家提供的。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现实与电影的差异,按照制造弹头、弹壳直到全弹装配与包装的顺序,看看一颗最普通的56式步枪弹在最终出厂之前要经过怎样的“千锤百炼”。
覆铜钢弹壳56式普通弹剖面示意图: 1- 弹头; 2- 发射药; 3- 弹壳; 4- 底火 【弹头的制造】弹头是枪弹上的杀伤部件,除对尺寸、精度有很高要求以外,还必须有完善的结构与外形,以保证对目标有良好的侵彻和毁伤效果。弹头的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弹头其加工过程也不一样,《战争之王》片头中安装到弹壳上的已是成品弹头,没有展现弹头加工的过程。 56式普通弹头由被甲、铅套和钢心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均单独制造,经检验合格后装配成弹头。枪弹的主要零件如弹头壳、弹壳、底火壳和曳光管壳等,形状都呈带底的杯状,其加工需要用到枪弹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艺——“引伸加工”,生产不同形状和壁厚的零件,只要改变模具的形状和尺寸即可。由于枪弹生产有对精度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特点,零件的尺寸基本上是靠模具来保证的,而且批量很大,一旦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大量废品,因此对模具的制造和安装都有很高的要求,每一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及时剔除不合格品并调整机床。 国产枪弹一般选用覆铜钢带做为弹头壳(或称弹头被甲)的毛坯材料,国外也有使用黄铜或圆钢做毛坯的。以覆铜钢带为毛坯料的弹头壳生产过程为:下料冲盂→外观检选→退火、酸洗→引伸→冲尖→挤口兼扩口。退火处理是为了消除加工中毛坯因剧烈变形产生的冷作硬化,酸洗则是为了去掉退火时毛坯表面的氧化皮。引伸加工使从覆铜钢带或圆钢上下料成的钢盂直径变小、壁厚减薄,单模引伸工艺一次加工变形量小,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多模引伸,在一个冲程内即可获得比较大的变形量。冲尖是弹头壳生产中的另一种特种冲压工艺,目的是为了冲出弹丸尖部的弧形尺寸。由于加工后弹头壳尾部留有一定的余量,需要用切刀对其进行切除,或用挤口模去除多余部分,后者同时还可以利用冲头上的斜面对弹头壳尾部进行扩口,方便以后装配弹心,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尺寸的一致性。原苏联这部分的工艺需要冲尖4次,挤口和扩口是两道工序,而且以前挤口采用切口工艺,比较繁琐。国内在生产56式步枪弹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加工方法,弹头壳的冲尖次数改为现行的2次,并由以前的单模引伸改为多模引伸。经过上述工序并经检验合格的弹头壳,即可用来装配弹头。
 
2024-10-06
浏览4644
弹药部分
登录后评论
9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