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异常
请检查网络设置后重试
重新加载
登录后加入频道即可发帖
0/1000
不选择版块
发表
全部
endless road
频道主
6天前
活在当下既真实,然而也有误解。因为从生物学上说,人非能活在当下,因为人的任何一个动作的发生,皆因于对未来的预制。所以人的行动皆源于对未来的预期。我们所能减少的是过于功利的预期。以成功失败来说,过来人反悟成功,大抵是因之由天,太多的因缘合和,而失败皆有人误,此种平常心,看淡心,可减少过于功利的预期。对未来的预期,皆有利心作牵引,但我们能以空,以道观之,譬如,我之利心,不管为何,实为天地熔铸之剑,以利天地之本然进程,此才实为无我之心。此平常心,无我心,为预期而做努力,为活在当下。
点赞
评论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5-08
人与天地同参矣。人愈向内,人愈能参透自己的使命,完成天地赋予的角色,此一人作为天地之斫斧。但愈是此,人愈能获得人性的完满,愈能与天地同参。此是一种“我〞,获得人生之自觉清明。还有一种“我”,向外去求,要求得的多,承担的却少,却失确了“我”,人生如钟表,嘀嗒向前却没有自觉与生命的清爽。
点赞
1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5-07
大化流行滚滚向来,人生的真相恐怕是每个人有天生的角色,被赋予了内在的能量,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促进这个大化流行。人生种种向外的追求,可能就是人分享了主体性,是主体性对人工具性的遮蔽。当不能促成这种工具性,而剩下主体性的时候,人向外驰求,只是一种假象,看似向前走的生活,其实是毁灭的路径。
点赞
评论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5-06
人与天并不隔阂,隔阂的是人的私意。于天人不能全意揣度,但天意是目的的实现,规律下的演化。人收敛自己的私意,便能随天意大化流行。也就能乐天知命了,知道一切有定数,便不贪不怕。行乎当行,止乎当止。祸福荣辱,不骇异,完全接受。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全然确信自己是行当行,止当止。那就要有战战兢兢临深履薄的态度,保持这种态度就要反躬慎独。(一切有定数,不是要陷入悲观的宿命论,而是也能激发乐观的创造力)
点赞
评论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5-04
道德就是生命的和谐。生命的和谐即与自己、他人、宇宙的和谐,即通达于道。
道德是自然的,所动背后都有情感意志的存在,情感越直接越有力景,情感要求越深细,越有味道。所以道德不要对外在要求的委屈求全。
道德是有趣味的,凡有德者,皆有以自得,有自己的生活趣味,此趣味的高下即是人格的高人。德者,得也。得人格的自洽,得生活的自在,所做之事必有所得,此三者,有一不得,便是道德不够。
道德是一件平常的、份内的事。烦恼即菩提,直心即道场。世界繁多的现象,各种不同的体系要包含在一内,用这个世界的语言是无法说明的。可能在这个烦恼的世界内,既不违逆他,又能超越他,就是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我们的身份外,最好的注脚了吧。这个超越,就是认识到并自觉坚守人人心里的常理。
点赞
评论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4-22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此其为一。说的是饮食和娱乐是民众所希望的,只有满足它们,统治才可能稳固。
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尾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此其二。说的是治理国家,不能迁就民众的普遍弱点,然后才可与民休戚与共。
它们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就好比,教育是建立在教者与被教者有良好关系的前提下,教育才能达到效果。这就是天下的道路,只有认同它的人,才会不致偏颇,偏废其中任何一点,都不是长久之道。
点赞
评论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3-22
天下皆以利所以往来,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治理百姓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下者与之争之。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此之谓显诸仁,藏诸用,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此君子生存之道,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小人之福。这就是不同的生存轨迹,因为有不同的追求。结论:有仁而富,富而求仁,所以正位,社会蓬勃。
1
2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3-13
最好的生命是什么?如果我们跳出这个生命,以虚无一侧观看此生,我们也许会说,最好的生命是未生。既然已生,那么最好的生命便是此生。承担我们所应承担的,并将其意义化,这样就有一种氛围,在其中我们可以乐观地承坦我们的责任。既不贪着,也不逃避,完成所应完成的,顺其自然地追逐。未生是未发,是原始的完满,顺其自然地追逐是有意识的活动,是发而中节,是完满的展开和完成,也许这就是此生的意义一一有意识确证的进入未生。
点赞
评论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3-06
人们在解释世界的本源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往往给出了似乎是不一致的答案。比如说在佛教唯识论里面,一方面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通过见分相分而创造了世界,另一方面又强调清净如来藏为本源,因为无明习气熏染种子,产生了种种。这就在同一个系统中,对世界作了有两个本源的说明,也就是对世界本源解释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是因为人们无法说清楚为什么世界会有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不被虚无所侵蚀,人们要找到生活的价值,要把世界锚定到一个正向价值上,世界的根基是善的,那怎么解释恶的源头呢?即使在某种理论中,恶属于从属地位,还是很难自洽地说明恶如何能从善里而来,而不会产生理论的不一致性。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考虑,只要我们情感上能接受,因为一种理解是否被接受,是它不侵犯甚至支持一个人的生存逻辑,如果你觉得不产生你的生存认同危机,我们可以说,世界本质是游戏,但它是一场严肃的游戏。
点赞
1
分享
endless road
频道主
03-06
我不能说叔本华所描述的世界景象不是事实,比如他说,驱动快乐和痛苦的物质楚础是肉体的感受,它的范围其实是很窄的,健康、食物、舒适的环境以及性欲的满足,这和动物是没存差别的,人快乐的物质基础,并没有比动物有更多的源泉,无非就是衣食住行。但人的感受性却比动物强,动物的感受就是当下,人的却可以累积,人刻意强化了自己的需求,所以产生了奢侈品,烟酒,这相关的一切,虽然快乐的感受强度增加了,但代价是痛苦的强度也增加了。他也指出现在不能留驻,一切都在成为和不是,人们永远在追求成为,而一旦成为,却发现成为的感受并不如原先预料中的强烈,所以人们又回看。叔本华指出的是事实,但他的结论是世界、人生的虚无。这就像佛语中说的,看山原本是山,叔本华看到了山不是山,但这是应予超越的,看山还是看。看到了血淋淋的景象,还要看到体用不离,体是善和智慧作为绝对价值,尽管现象纷繁复杂,令人疑惑,用是体的展开和实现。最终归复一颗常平心。
点赞
评论
分享
公告
暂无公告
直播
暂无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