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悬泉置
悬泉置遗址是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约61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地处敦煌与瓜州(原安西县)交界处。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系统梳理:
### ⏳ 一、历史沿革与命名
- **起源与演变**: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11年—前92年),初名“悬泉亭”,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称“悬泉邮”,魏晋废弃,唐代复名“悬泉驿”,宋以后彻底废弃。清代因传说中李广利“刺石成泉”的故事称“贰师泉”或“吊吊水”。
- **名称由来**:源自南侧山谷中的悬泉水,泉水从山崖悬空落入潭中,故得名。传说与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的典故相关。
### 🏰 二、建筑布局与结构
遗址总面积约22,500平方米,主体为方形坞堡,边长约50米,土坯砌筑,布局严谨:
- **坞堡**:门朝东开,东北与西南角设角楼,墙基宽1.5-2米。坞内分办公区(东、北侧)和住宿区(西、北壁房屋12间),西南角设马厩。
- **附属设施**:坞外西南部建大型马厩(长约50米),西部为垃圾堆积区,出土大量生活废弃物。
- **功能分区**:集邮驿传递、使团接待、物资补给于一体,编制有传马40匹、传车15辆,官卒37人。
### 🧪 三、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1990-1992年系统发掘,出土文物超7万件,改写多项历史认知:
1. **简牍文书**:共3.5万枚,有字简2.3万枚。内容涵盖诏书、律令、外交档案、医药方、历谱等,最早纪年为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最晚至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记载了汉朝与西域30余国(如乌孙、大宛)及中亚国家(如大月氏、康居)的使团往来,是研究丝绸之路实时外交的原始档案。
2. **西汉麻纸**:出土带墨迹的麻纸(如写有“付子”“细辛”的药包纸),证实西汉时期纸已作为书写工具使用,比东汉蔡伦造纸早一个多世纪。
3. **《四时月令五十条》**:墙壁墨书题记,为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颁布的环保诏书,规定四季生产禁忌(如春禁伐木、夏禁焚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4. **生活遗物**:包括丝绸、粮食(大麦、苜蓿)、马骨、漆器、兵器等,反映驿站物资之丰裕与东西物种交流。
### 🌍 四、历史意义与遗产地位
- **丝路见证**:作为汉帝国河西走廊的核心驿站,保障了长安至西域的政令传递与使团接待,实证了丝绸之路的运作机制。
- **世界遗产**: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33处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考古里程碑**: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迄今中国唯一经系统发掘的汉代邮驿遗址。
### ⛩ 五、保护与开放
- 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0123-1-123)。
- **2025年开放**:景区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突出互动展示与遗址原貌呈现。
### 📊 悬泉置遗址关键信息速览
| **类别** | **内容** |
|------------------|--------------------------------------------------------------------------|
| **地理位置** | 甘肃敦煌市东61公里,瓜敦公路南侧1.5公里戈壁中 |
| **占地面积** | 22,500平方米 |
| **功能结构** | 坞堡(办公/住宿)、马厩、废物堆积区 |
| **核心文物** | 简牍3.5万枚、西汉麻纸、《四时月令五十条》诏书 |
| **世界遗产** | 2014年列入(丝路长安-天山廊道项目) |
| **开放时间** | 2025年5月1日起正式开放 |
悬泉置不仅是一座驿站,更是汉代经略西域、保障丝路畅通的缩影。其出土文献与实物,从环保律令到外交账簿,从书写用纸到物种遗存,生动拼合出两千年前东西文明交汇的繁盛图景,堪称“丝绸之路的时空胶囊”。
2025-06-19
浏览58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