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异常
请检查网络设置后重试
重新加载
明玄净心苑
44
成员
登录后加入频道即可发帖
0/1000
不选择版块
发表
全部
经史古籍
禅语心语
岁月心语
答疑解惑
奇闻异事
实用小妙方
情感家园
交流互动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7-11
心田里的那盏灯
清晨的露珠在草叶上滚动,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有人看见的是转瞬即逝的脆弱,有人却看见了生命的璀璨。这让我懂得,世界本无不同,不同的是我们内心那盏灯的明暗。
一个内心狭隘的人,他眼里的世界都是丑陋,抱怨和仇恨。就像一只终日蜷缩在阴暗角落的蜘蛛,无论外界送来多少温暖的光束,他都固执地编织着怨恨的网。无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也无论他生活的环境有多好,他都看不到一丝阳光也看不到一丝希望。他的心如同紧闭的蚌壳,感受不到一丝美好,也都感受不到一丝暖意。他总是有办法把自己带到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里,就像陷入流沙的人,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他所感受到的都是阴冷,都是黑暗,都是痛苦。那么他的人生也是痛苦不堪的,他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一生。这样的人,即便站在花海中央,也只会抱怨花粉过敏;即便沐浴在春风里,也只会埋怨风沙迷眼。
点赞
2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7-11
嚼碎红尘的苦
现在的我,像棵经历过无数次雷击的、几乎被劈成两半的老松,虽然树干上留着焦黑的、触目惊心的疤痕,却依然扭曲着身体向着阳光生长。每当撕扯一切的狂风袭来,反而站得更稳。因为我懂得,风暴再猛烈也刮不走深埋在泥土中的、带着血腥味的扎根大地的力量。那些曾经的泪水,如今都化作了苦涩的叶尖的露珠,在朝阳下勉强闪闪发亮。这让我体会到:生命的韧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爬行着、指甲抠进泥土里重新站起。
1
评论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7-10
世间万象
世上的人千千万,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风景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生命本真的流露。强势的人自有其担当,随和的人常怀包容厉害的人往往能力出众,温顺的人多半性情柔和;计较的人注重细节,大度的人看重情谊;伶俐的人反应敏捷,深沉的人思考缜密;锋芒的人锐意进取,谨慎的人步步为营;阴险的人暗藏心机,狡诈的人善于周旋;敦厚善良的人则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
这些特质的存在,都有其道理和价值。强势的人在危难时刻能够力挽狂澜,随和的人在矛盾中能够化解纷争;厉害的人可以突破困境,温顺的人能够抚慰人心;计较的人可以避免疏漏,大度的人能够维系关系;伶俐的人善于随机应变,深沉的人能够洞察本质;锋芒的人勇于开拓创新,谨慎的人能够规避风险;阴险狡诈的人虽然为人不齿,却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而敦厚善良的人,则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底色。
1
评论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7-10
奥妙奇异缘之黑暗痛苦到光明自在
黑暗与光明之间,原有一道看不见的门。这门不是向外开的,而是通向内心最幽微处。世人常在外物中寻找解脱,殊不知真正的钥匙,一直握在自己手中。这钥匙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觉知与领悟。生命的奥妙之处,恰在于此般看似矛盾却又浑然天成的统一。黑暗与光明本是一体,痛苦与自在原是同源,只是人心执念,强作分别罢了。
痛苦初临时,总是面目狰狞。它先以细微的刺痛示人,继而化作绵长的钝痛,最后竟成为呼吸般的常态。起初我亦如常人,用药石医治,用娱乐麻痹,用工作逃避。这些方法确能暂缓症状,却治标不治本。痛苦如野草,刈去一茬,又生一茬,且愈发茂盛。后来方知,痛苦不是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必须直面的老师。它教会我们认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教会我们理解存在的局限与可能。每一次痛苦的造访,都是心灵成长的契机,只是我们常常错失了这份馈赠。痛苦之所以为痛苦,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其的抗拒与恐惧。当我们能够直面痛苦,与之对话,痛苦便不再是折磨,而成为通向觉醒的阶梯。
1
评论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7-10
警惕孩子们的入戏人生
当下时代各种小说、各种短剧、连续剧、影视、小说等,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有没有发现,现代很多年轻人,因为喜爱专注某类型的小说或剧本电视剧,在追索某某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剧本里的人生。因为看了某种小说,某种剧,不知不觉地入戏,然后把自己的人生也活成了剧本的剧的样子。虽说人生如戏,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把真实的生活过成剧本的样子。就算活成剧本里的样子 ,也要按好的剧本走 ,坚决不能按着烂剧本,去走我们的人生路 。不要让孩子过早的接触,那些言情小说和不健康类型的小说或影视剧。这些类型的小说和影视剧 ,会扰乱孩子不成熟的心智。
2
评论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5-30
佛家入世担当与慈悲的智慧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句佛家名言常被误解为消极的自我牺牲,实则蕴含深邃的智慧。它展现的不是盲目的自我毁灭,而是一种大爱无私的担当精神,是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慈悲宏愿。这种慈悲绝非好赖不分的隐忍,而是以智慧为前导,以柔和为方法,以彻底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处世哲学。
佛家的慈悲建立在"同体大悲"的基础上,视众生之苦如己之苦。地藏菩萨发愿入地狱救度众生,正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救度绝非鲁莽行事,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见问题的本质。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面对重重险阻,从未蛮干硬闯,而是善巧方便,以智慧化解沿途危机,终成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这种智慧不是怯懦,恰是最大的勇气——敢于直面问题本质而非表象的勇气。
1
评论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5-26
佛魔辩证:论人性超越的深层逻辑
人心如太极,佛魔同体而生。这场内在的永恒博弈,实则是人性自我完善的辩证运动。佛性代表超越维度,魔性象征本能力量,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一、魔性的本质:生命本能的异化表达魔性并非简单的恶,而是生命原始能量的异化形态。当欲望突破合理边界,当愤怒失去理性约束,人性便滑向魔道。古人云"人心惟危",正是指这种与生俱来的危险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魔性中蕴含着生命最原始的动力。道家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启示我们,正是这种内在张力推动着人性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网络暴力、职场倾轧等现象,都是魔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异化表达。二、佛性的觉醒:人性理想的实现路径佛性代表着人性的理想维度。禅宗讲"明心见性",儒家倡"致良知",都是对佛性不同层面的诠释。佛性的培养需要三重功夫:首先是觉察功夫,要如明镜照物般观照每个念头;其次是抉择功夫,在善恶分际处把定方向;最后是持守功夫,将善念转化为持续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揭示:佛性的觉醒需要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这正是人性完善的必由之路。三、一念之微: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佛家讲"一念三千",儒家言"慎独",都强调微细念头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证实,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累积效应,每个念头的选择都在塑造人格的走向。明代思想家王艮在《明哲保身论》中说:"一念之善,景星庆云;一念之恶,烈风疾雨。"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正是修心者需要把握的关键。四、中道智慧:对立统一的超越境界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指向同一个真理:真正的觉悟不是消灭魔性,而是转化提升。就像炼丹术中的"铅汞相投",人性中的佛魔二性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达成统一。这种超越不是简单的调和,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使对立的双方在新的维度上获得和谐。当代启示:物欲时代的修行之道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人性的天平更容易向魔性倾斜。这时更需要唤醒佛性的智慧之光,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建立正确的价值坐标,不为外物所役;其二,培养内在的觉照能力,不被欲望裹挟;其三,践行切实的修养功夫,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终极而言,佛魔之辩的答案就在"反求诸己"的自觉中。当人能够观照自心,明察念起念灭,就能在佛魔的永恒博弈中找到平衡的支点。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妥协,而是动态的超越,是人性在更高维度上的实现。正如禅宗所言:"烦恼即菩提",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内心的全部真相时,就能将魔性的能量转化为佛性的智慧,最终实现人性的真正自由。
2
评论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4-17
这里本想发布经文和古今大德,圣贤语录,可是平台限制。就发这能发的吧。
1
评论
分享
心悟明玄
频道主
04-20
三障是哪三障
三障在佛教中指的是以下三种障碍:
一、烦恼障:
包括见惑和思惑,主要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
例如,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这些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修证解脱道。
二、所知障:
由于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成就佛道。
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成为佛道上的障碍。
三、业障:
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
业障涉及到过去世的善恶行为,这些行为在今世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修行。
1
2
2
观虚悟妙
04-16
修心修德,是修行的最终归宿。修心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与安宁,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与修养。一个真正修心的人,必然是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人。他会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与善念。修心修德,让我们在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自律,成为更好的自己。
1
评论
分享
公告
公告
一粒红尘,坠落世间,尘缘未了,修心为上,历事炼心,修心修德
直播
暂无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