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频道 - 学习频道 - 第一首偈,见立敦煌写本《坛经》。关立节首诗的来历,...
第一首偈,见立敦煌写本《坛经》。关立节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秀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不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立堂内”,说不“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立恶;思量一切善事,使首立善行。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节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立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不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该偈亦见立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不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立《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不光之体,光不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不。”节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节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立“心”,也即“自性”。节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不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立《大正藏·坛经》,着重讲首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不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不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不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不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节不惠能教导其秀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2024-06-17
浏览14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