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频道主
#019:极致查漏 规划篇开头1
首发时间:2024-01-03 22:00
#读两遍
高中为什么大块时间这么重要?
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凭什么在最后一百五十天提很多分的人是你?
我想你的答案肯定是,我跟别人不一样。
那第二个问题:每个人的绝对时间都是24H,那到底是哪里不一样?
回答是,我们的绝对时间一样,但是相对时间,自主时间不同。
那第三个问题:提分的高低到底又是如何衡量区分出来的?
答案是,自主时间的长短,在自主时间里面查漏补缺的效率,解决问题的速度。
两个提分的结论就有了,最后一百五十天提分的核心就是:
1,保证尽可能长的自主时间。
2,在尽可能长的自主时间里面,做到极致的查漏补缺,解决问题。
当然,前面的论证是粗暴的。
为了完全打消你们的顾虑,用绝对的逻辑说服你们,我们需要精巧的逻辑论证。
为什么自主的时间这么重要?
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学校是没有针对性的。
学校输出的二三轮复习,老师安排的试卷。
最后一段时间,批量化的套卷操作。
只是在查漏,没有在补缺。
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在不停地发现问题,各种题型的问题,越积越多,但是并没有解决。
这也是,一百五十天的焦虑核心:问题越来越多,解决的时间越来越少。
基于此,有三层人的分类。
第一层的人,只是在做套卷。
试图用大量的刷卷,来完成题型和知识。
效率极低,因为刷卷的本质是查漏,刷卷更多训练的是试卷的节奏感和速度,训练的是“紧迫时间内快速把题目做出来”的能力。
也就是说,需要你题目本来就能做,只是训练你在一个新的有倒计时的紧迫场景里面快速输出。
插一段话:
其实这里就可以凸显出,如果我们生活学习上随时都是倒计时思维,那我们考试的时候一定会得心应手;因为我们已经把平时生活都已经高密度化了,把考试的场景放到生活里面,而之后的考试也会变成一种特殊的生活,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考试能力;这也是之前直播说过的碎片时间目的跟大家强调过的。
继续回到第一层的状态。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种以考代学的方式,对那些成绩差基础没有掌握清楚,或者说还存在大量知识漏洞就上去考试的人来说,他们能做的就只是在考场上紧张和焦虑的浪费时间,考试能力都无法得到训练,而他们就是学校非自主性安排的牺牲品。
(看似这样显得有些悲壮的气息,但实际上全都是自作自受,不值得任何的可怜,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前面没学)
好的,第一层的人我们说完。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层的人,他们也做套卷。
不同的是,他们做完套卷之后,会去做分类训练。
但是,但是他们有个问题,只做题不总结,这是致命的。
在我们的认知铺垫课,我们提出了两个原则:
“做题的核心是为了学会知识点,因为高考考察的是750分知识点的应用。”
“题型问题的本质,是知识点的问题。”
它们是我们脱离低效的题海战术刷题的关键。
所以,查漏补缺的目标是“知识点”而不是“题型题型”,知识点有穷而题目无穷,不能只是机械地总结“题目流程和步骤”,而是在每次做完题目后,都进行一个知识点的定位,回答“这个题目考察什么知识点,我学会知识点的什么应用”。
当然,第三类的人,你自然就知道了。
他们刷套卷是为了找问题。
而解决问题用的是分类刷题。
并且,会不停地思考题目背后的知识点。
“回归知识点的本质,进行快速突破。”
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有数,而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知识点的框架。
这种人,就是逆袭的人,有逆袭之相。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学习问题的本质是效率问题,而效率问题的本质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对效率的影响有多大,我拿我自己写文章的例子来说明,如果在我没有清晰准备的情况下,我突然被告知
“要写一篇高考的推文,要准备一场2小时的高三直播,要完成一个视频的文稿和音频录制。”
完全被动的情况下, 我对这件事会是一个即为悲观的情况,异常的痛苦和焦虑,我可能一天推文的1000字都写不完。
而如果说我对自己绝对自信,我是在完全主动的情况下揽下来这个任务的,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我也许一天能写出来三四万的内容,上面的任务依次解决,这两件事都是实际发生的,我失败过,也做到过。
在失败的那一方,因为我完全的被动;
最后我通过拖延的主动,顺利把这些事情一拖再拖,2周才完成。
在成功的哪一方,因为我完全的主动,我有足够的掌控感。
最后我通过极限的压力,完全的相信,一天就把所有内容做完了,直播也很完美。
虽然写作是完全灵感类的问题,不能完全类比到有部分机械的学习,当然不至于二十倍的效率差距,但1.5倍,2倍肯定是有的。
所以为什么要保证自主?
你自己控制所有的时间,是一种掌控感。
为什么要量化时间?
因为要让你们知道时间去了哪里。
为什么要自动化决策流?
因为要让你们知道,你不用被别的事情牵扯精力。
**主动地碰上决策,主动地碰上时间。**
**离开所有的“关于人的意料之外”。**
我一个人上课下课,一个人跑步。
是因为我不想因为别人的拖延影响我自动化的时间安排。
是因为我不想接受任何人情绪的影响。
包括我不主动地上网浏览信息,因为信息的输入都有可能造成你的信息波动。
我固定化的晚吃饭10分钟,是因为我不想因为老师的拖延影响我的情绪,影响我听课学习的质量。
**主动获得的掌控感,那就是一种安全感。**
而这一切根本的原因,只有你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才能把自己的时间极致化的利用到每分每秒。
固定化决策流,碎片时间管理,包括大块时间的保障。
都是为了服务于你的主动性的。
如果你觉得我这样的论证都还是有主观色彩。
我在进行下一段论述之前,我想先下一个结论:
“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的,被动地学习,被动的接受安排,被动的被浪费时间,被动是不可能让我们逆袭的。”
我们能够想象的一个效率很高的场景,那就是
“自习课上老师让你先做卷子,然后给答案,马上进行试卷的评讲。”
此时此刻,你是知道到你试卷上的所有错误和漏洞的,包括你之前做题的疑惑,你都能够清晰的记住。
然后,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在老师讲解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你集中听讲,解决问题。
但大部分的情况是什么?
头一天做,后一天评讲,很多做题中的问题细节已经记不清了;
甚至是,头一天做完题目之后,没有办法获得反馈,没有答案你都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问题在哪了。
这是试卷课,试卷课都还好,老师讲课的线索是整张试卷。
但在很多知识课上,一个夸张的情况是:
你不光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你还不知道老师要讲什么,你没有办法透视老师的课堂框架。
所以也就导致了,上课的大部分时间你都在机械地记着笔记,你在以一种被动和盲目的姿态等待问题出现,同时因为你走神和不聚焦的原因,甚至问题出现了你都不知道。
一堂45分钟的课程下来,你能够解决的时间,也许10分钟都不要,时间有效率:2/9。
而真正魔幻的事情是,这么夸张的低效,几乎是所有人的正常的状态。
“在高考,我们要最大程度的自主化,那就是把查漏补缺给量化,具体的场景量化,具体的操作量化。”
关于查漏补缺的极致状态,我们想象一下,是不是:
你做了一张卷子,上面全是你错的内容,老师上课精雕细琢深入浅出,顺着你错的内容一个一个给你讲清楚。
其实还不够狠,你的想象力还是太弱了,我们再引入三个操作:
1,问题的绝对精准
2,解决问题符合由易到难的梯度
3,记忆强化---复盘总结
那真正的极限应该是:
你做了一张卷子,上面每道题都是你的错题,同时你清醒的知道:你是从哪个步骤开始错的,这道题的哪一个逻辑链条你跨不过去,哪个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清楚。
这是查漏的极限。
而补缺的极限是。
你指着这些问题问老师,老师看着他们的难度梯度,从你最好接受的部分由易到难跟你层层递进的讲解,同时根据这些核心问题再延伸扩展你需要知道的知识。
在最后,帮你把这些问题做一个总结和梳理,带着你回溯进行一次记忆和理解的强化。
那如何获得这张,全是错误的卷子?
那就问题本,这就是我们自制的,记录我们所有的问题,所有需要查漏补缺点的内容。
那如何获得,一个全能的老师?
答案是,通过完全的自主。
因为现实的情况是,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可以帮你解决所有问题,所有的老师都只能定向的帮你解决问题。
我会下一个方法库,给到你至少五个老师,五个核心手段,覆盖所有问题的解决。
我们先说回到问题本,后面的问题解决,补缺的内容会在下节课进行呈现。
选什么本子作为问题本?
1,够小,页数够多,方便翻阅。
因为我们必须要方便携带,在我们固定时间需要对这些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回溯和复盘,再次强化理解和记忆。
2,可撕,每周更新。
你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也会解决很多问题。
那些已经解决的,完成复盘的,或者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考虑删掉。
每周花1-2个小时的时候,顺着问题本上的线索进行复盘和整,确认你这周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把这些内容划掉,整理出一个新的问题本,成就感掌握感爆棚,这就是你最后一百天完全不焦虑,全面超越别人的利器。
问题本的格式是什么?
可以考虑从左往右,划分为四栏(不要画,形式简化)
第一栏,发现的问题。
第二栏,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三栏,问题解决之后整理成几句话的线索,方便复盘。
第四栏,问题是否解决的备注,打勾打叉。
在问题本最下面可以留一部分内容:
记录一些零散的收获;上课做题中获得的灵感。
其实,形式不重要。
只要这个问题本你能够看懂。
只要你愿意拿着他复盘,什么形式都可以。
形式只是一个框架和约束,前期保证习惯培养。
后期,可以变成你想象中任何舒服的样子,你有这个自主性。
所有方法掌握的判断依据:那就是所有的形式,都可以在后期推翻重塑。
问题本中记录什么?
1,上课过程中突然知识点的问题和疑惑。
比如说,数学平均分组如何判断?
比如说,英语的定语从句中that/which两个关联代词的区别?
2,做题过程中,听课过程中,发现的盲点题型,盲点问题。
比如说,数学题中数列的递推公式,无法推导成通项公式。
比如说,物理里面传送带的问题,木板木块的问题,无法进行拆分流程。
如果你无法清晰的描述问题,可以再问题本上备注某张卷子某个未知,或者直接剪下来,夹在固定检索的本子里面(不要夹在问题本里面,容易掉)
对记录上去的问题有什么要求?
有两类问题
1,马上立刻就可以解决的,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下课问老师问同学翻资料就能解决的。
2,另一个是需要大块时间时间去解决的,在后面我们的变态番茄钟(也是倒计时思维的运用,后续补缺部分我会详讲),25/5法则,25分解决问题,5分钟复盘检测,强化输出反馈)
如何保证具体细化?
量化,精确。
如何保证量化和精确,你在写上去这个问题之前就必须要评估好,你写上去的这个问题能不能在25分钟解决,出成果。
原则就是,这必须是一个你25分钟之内你能解决的问题
举例:如果是知识点的问题,不能太大,一定要小
不能说函数有问题,而需要进一步精确定位,函数下面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子类题型奇偶性,奇偶性图像的问题、奇偶函数判定的问题
写上问题的原则,写上之后跟上一个你认为25分钟之内可执行的操作,
比如看参考书,具体到看参考书的例题,单位时间内做多少同类型的题目、直接听网课学会这个知识点,
没有办法一个块状时间解决怎么办?
拆分。
比如说一个具体的题型。
1,参考书,学知识,看例题,25分钟,5分钟复盘知识线索。
2,做题,要输出内容,25分钟,5分钟复盘题型解法。
3,梯度提升,找该类型中档题,难题做,5分钟复盘总结。
25分钟的要求,也是倒计时的思维。
每25分钟,你必须要有具体的输出,你得能够回答你解决了什么,完成了什么。
25分钟,倒计时保证的是倒计时的紧张感。
5分钟的复盘,强化的收获和反馈。
问题本的原则?
大块时间批量解决。
碎片时间批量复盘。
快速解决,多次复盘。
当天的问题尽量当天解决,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不要迟疑,下课问老师问同学快速解决。
在大块时间里面如何选择问题的解决顺序?
保证完全的自主化。
前面的内容,我们都是量化的。
这个部分,我们只用定性判断就行。
情绪判断的原则:
1,我草,就这个了。
2,搞这玩意儿,死了算了。
看到问题的时候,想到的是,冲了就这个,那就是你需要先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感觉这么草率?
不草率。
你想,这些问题都是你的漏洞。
只要你相信,高考前自己都有能力解决。
无非就是一个先后的问题。
先后的问题,就用情绪直接输出就行了。
保障情绪的自主。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克制自己处处量化的冲动。
节约精力和时间。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01-11
浏览218
高考永动机😇
登录后评论
点赞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