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规划
首发时间:2024-01-10 22:00
前面的内容里面我们会给出三个提分的思路,包括科目侧重的,题型重点突破的,以及具体到知识点框架搭建的,因为这是宏观课不可能太细,所以最终的具体落实需要大家结合科目规划对照应用:
 
我们先看一下提分的三个阶段:
从不熟悉知识点,到熟悉知识点;在题目上的体现就是会做中低档题目和简单题;分数的体现就是各个科目至少能拿到65%的分数。
 
从熟悉知识点到掌握知识点在解题中的应用;在题目上的体现就是会做中档题和中高档题目;分数的体现上就是各科目至少能够拿到80%的分数。
 
最后就是在考试中拿分的能力,知识点在考试状态下快速应用的能力,重点在快速反应,流程清晰;在题目上的体现就能够快速地做对中高当题目,并且有把难题拆解成多个中档题目,逐个击破的分解能力。
 
 
上面是定性的判断,在分数上的定量判断就是:
470分以下的同学,你们核心的问题就是部分科目知识点的问题;
你们甚至都可以直接跳过查漏的这个部分,因为漏洞都是可以直观的看到的,并且470分以下的同学肯定是有1-2个科目甚至3个科目是基础完全不过关的;
你们的策略就是,用最快地速度完成知识点的熟悉,并且完成简单题,中低档题目的训练, 以此强化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00-570分的同学,你们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衡量自己投入产出的回报比了;
你们的策略不是科目上的侧重,而是在兼顾各科目分数稳定之后的题型的侧重,题型和对应章节知识点的深化理解,重点突破;
而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构建章节背后的知识点网络,快速反应知识点在题目中的应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方法把题型和知识点快速链接在一起,训练我们用知识点解题的能力,直观的要求就是“在你看到某个知识点后,你需要能够想到它在题目中会以什么方式考察你”,关于它大概有些什么题目题型。
 
而600分以上的同学,大概率你们在各科目题型和知识点之间有一个熟练的掌握了,你们需要的就是平衡并且保障在该知识掌握水平下,分数最大化;
所以你们需要训练的就是在考试的紧张情况下,倒计时的情况下,把题目快速做完并且做对的能力,把解题流程化,工业化,去灵感化;
同时,重点突破的是部分科目的难题,侧重对逻辑能力的训练,以及对难题的拆解和知识点、流程透视的能力。
 
问题来了,470分到500分,570分到600分,这两个分数段的同学好像没有定位,核心在于这个分数段的同学波动性比较大,也许你已经500分了,但是依旧存在部分科目瘸腿的情况;甚至很多600多分的同学,努力了很久还是上不去的核心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完成前一个分数段的事情:那就是没有搭建好核心章节的知识点框架。
所以我们需要给大家一个具体的判断标准,建议所有分数的同学对自己初步定位之后,都用和这个标准去具体判断,尤其是分数波动很大的同学。
 
判断你是否还在第一个分数段区间(基础知识没有做到具体的熟悉)的检测标准:
 
是否有科目低于该科目60%的情况(注意这里用的不是65%),比如说出现一些科目极好一些科目极差的情况:
文科特别好,数学分数只有70几;
或者说,理科特别好,英语分数只有60几。
 
如果说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你应该选择的就是科目侧重的策略,集中解决弱势的科目就是你提分的首要核心,无论你多么讨厌和恐惧,你学习的最高优先级都是他们,我们要采取的方式就是科目重点分配时间。
 
第二个分数区间(没有搭建好重要章节知识点应用和题目框架)的检测标准:
 
确定一个经常出中档题的章节,比如说像是数学的数列或者立体几何,或者像是化学的金属非金属章节,生物的免疫调节部分,默写该章节的知识点,或者以一个挤出点进行发散和延伸;
如果说你认为该章节线索不清晰,不便于自己发散,你翻开课本的目录,对应这些知识点看看能否整理出他们在题目中的出题点,或者解题中的应用点。
 
或者另一个相对来说加单粗暴,损失一些精准度的方式:你找到几道中档题目自己做一下,你看看在做题过程中,或者解题结束后,你能够总结出该题目涉及了哪几个知识点,你是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点应用,来解决题。
 
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管你是600分,还是610,620你中档题的章节框架搭建都是不过关的,这会成为你考试中滑铁卢的隐患;
这也是你后续没有办法快速突破难题的核心,因为难题就是多个中档题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你需要的就是知识点灵活使用的能力;
以及,极有可能出现,中档题难度稍微变化提升,就会在做题中出现卡壳的情况。
 
这三个分数段内我们分别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就是:
470以下:把散状的知识点聚拢,有初步判断知识点归属的能力,能够快速解决简单题,中低档的题目。
500-570:在重点章节能够梳理构建片状的知识体系,看到题目能够定位知识点的应用。
600以上:快速定位反应知识点的应用,输出流程化的解题步骤1234。
 
这里跟大家特别说明一下,不管是文科同学还是理科同学对你们来说最难的都应该是,以数学为代表的对逻辑有要求的科目,比如说像是理科里面物理,文科里面的地理;
这些科目是有相似性的,都是知识点短但是题目变化多,因为规划的部分我需要聚焦到一些细节来举例,所以我后面大部分都会举数学的例子,大家可以做到发散和类比。
那大家的心头大患就解决了。
 
不同分数段的提分策略里面,我们重点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会有一些个性化的方法;
在讲这些个性化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有普遍共性的东西,4个点。
 
第一点:
我们需要有对题目的基本判断能力。
 
简单题,知识点单一。
特点:
你只要知识点有这么个知识点,你就能做题。
做题的模式化套路化非常严重。
此类题目优先掌握,训练的时候优化我们对知识点记忆和理解。
举例:集合,复数,向量等内容。
 
中档题,多个知识点组合。
你需要知道具体知识点的应用才能做处理啊:
比如说奇函数这个知识点,有三个重要的应用A1A2A3:
A1,知识点: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知识点应用:知道一半的图像,就可以画出来另一半的图像;同时知道一半的单调性,可以推出另一半图像的单调性;
A2,知识点:F(-X)=-F(X);
应用就是,可以用这个式子做代数计算;
又或者说,延伸出来的,奇函数最大值+最小值=0的出题方向。
A3,知识点:f(0)=0。
应用:
在题型已知奇函数,判断符合图像的时候可以考虑代入;
或者已知奇函数,目标是求式子内参数可以考虑代入求解。
 
最后,难题部分。
相比于中档题,题目中知识点会增加,计算量也会增加,提问会变得更加的复杂,解题的流程也会变长,会涉及到问题的拆分和转化:
 
比如说一般题目中求定值,而在圆锥曲线大题里面变成求范围,你就需要找到两个临界点,最大值最小值,一个问题就变成两个问题。
 
在物理题目中,最后的大题里面,带电粒子,磁场电场重力场多个场的复合;复杂的木板木块问题,需要对流程做细致的拆分,才能解决。
 
又比如说,化学工业流程中,某矿石某药品有效成分的计算,会出现多个方程式转化的复杂流程。
 
这种题目,因为出题的类型不固定,涉及的知识点多,我,场景复杂,创新性强。
 
极有可能的是,我们一段时间进行专项训练,终于掌握了5类题型,但其实这类题有15种变化,考试中出现了的是另外我们没有掌握的十类。
就会变成,在我们付出了极大的沉没成本下,我们迫切地希望考试中能够做出来证明自己,结果花了很多时间耽搁了中档题的解题和检查,分数比原来还低。
 
这种打击是巨大的。
不管是复习策略死磕难题,还是考试中死磕难题,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理智。
 
常见的三种考试情况:
试题没创新,但该类题型题目太多,我没有记住,考场上做不出来。
试题创新了,花了时间,但发现完全没思路做不来。
试题创新了,分析了之后会做,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没做出来。
 
离谱的是,这三种情况是一样的,都不拿分。
而这三种情况的递进,可能是需要几十个小时才能做到的,几十个小时的付出可能没有任何分数的增长,没有性价比。
 
关于难题到底需要什么能力呢?
难题,就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场景,把多个中档题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需要:
1,拆解能力,把新的问题变成旧的几个问题(把难题变成几个中档题)
2,快速定位知识点的能力(中档题模式,定位知识点应用)
3,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慌不乱的检索我们大脑里面的问题库,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急和慌,浪费了考场上的做题时间)
 
因为,高考题的出题比例:6:3:1,也就是基础题会占到90分,一般来说这个东西是死线。
而每年高考题的难度到底是在哪决定的呢?
就是,30%的中档题,是否出现创新。
新课标卷改革的形势下,今年大概率也会出现创新。
请同学们做好准备,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知识应用体系,这就是应对创新的最好方式,因为它的目标是掌握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做对题目。
 
最后,我需要给大家量化提分的难度。
低分段的刷题量,如果是1。
那突破到中分段的刷题量,就得是5。
而高分段的刷题量,600-650,那就得是15。
 
对低分段的同学来说。
好消息是:你们确实是有可以快速提分的现状和底气的。
坏消息是,你们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因为你们对很多知识点都不熟悉,你们要完成一个相当长的无反馈过程,知识点不会到会。
所以,你们的核心就是,知识点快速突破。
 
对中高分段的同学来说。
坏消息是,你们能够走的捷径不多,题一定要刷,知识体系一定要构建,越到后面你们需要的题量也就越大。
好消息是,有一个辅助你们定位知识点还有一个帮你们快速刷题的方法。
2024-01-11
浏览359
高考永动机😇
登录后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