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频道主
#020:极致补缺 规划篇2
首发时间:2024-01-05 21:56
#拢共9000字
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前的文章里有分解提过,为了避免大家不重视不注意,同时也为了更好衔接内容,在这里复现,为了后面最主要的第二部分内容作铺垫:
要补缺的核心是有足够的自主时间。
而保障足够的自主时间,就是我们的底线和原则。
尤其是在最后一百五十天,高密度考试,自主时间极限压榨的情况下:
我们必须确保至少3个小时的自主时间能够用来进行问题解决。
自主,是为了保证针对性,为了解决问题本上的问题。
自主,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控制效率,保证复盘的时间。
自主,才能够让我们获得掌控感,不容易陷入盲目的焦虑。
能够量化的成长,能够量化的问题解决,能够看到效率和速度提分,就是对抗焦虑最好的东西。
要保证多少大块时间?
如何保证大段时间?
1,基础版三小时。
2,进阶版四小时。
3,高密度五小时。
基础版,注意这是你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的,不保证就提不了分。
你可以做的事情:
1,早起半个小时,早点到学校,至少获得半个小时的大段时间。
2,中午下课后,留在教室晚半小时吃饭,至少获得半个小时的大段时间。
(为什么要留在教室,保证一个学习的连贯性,教室里面你不需要任何选择和犹豫就可以学习,因为你没有选择;
而你回家之后,回到寝室之后,都会出现诱惑源,加剧你的时间损耗。)
3,下午自习或者晚上自习,至少空出一节自习课的时间,保证一个小时完成问题本上的两个问题。
4,晚上放学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留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学完再回家(女生要注意安全,可以考虑回家再学)
如果你们学校管理异常严格,可以考虑先保证2个小时的自主时间。
注意,这已经是最低限度的保底了。
我们再来看,进阶对抗版:
三个小时的版本,是我们在学校规则下老师安排作业下的极限版本。
如果我们想要再多一个小时,保证4个小时的自主时间。
也许我们需要权衡的就是:
1,是不是有些卷子可以不做。
2,是不是部分重要科目的作业也可以放弃。
3,是不是有些课堂可以不听。
这里的终极判断标准:
没有答案的作业,老师不会精细讲解的作业完全可以不做。
这种就是没有犹豫空间的,笃定的完全的不做,因为他们甚至都不能帮你查漏补缺,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课堂的放弃,我这里特别想说一下低效的重灾区。
语文和英语,大部分的语文和英语课堂都是鸡肋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老师课堂上知识密度输出之低是令人发指的,语文一节课讲两首古诗,英语一节课一篇完形填空,是常态。
如果说,我们打定主意放弃,提前做好决定,不管你上什么内容,古诗文也好,文言文也好,还是我作文也好。
我都完全不停,完全不理,我只做我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无法在科目上自由,那就在科目内的密度上做到极致:
你一节课讲两首古诗,那我在课堂上做到的任务目标:一节课做五首古诗,并且完成答案的订正,还要做模板的总结。
课堂的效率就利用起来了。
这里是否放弃,我们给到一个判断老师的客观标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D类老师:知识点讲不清楚,需要对着参考书和讲义念,连课程之间的逻辑线索都有问题的,甚至你去问题之前需要你准备好答案的。
C类老师:能讲清楚知识点和题型,但讲课生硬;就题讲题,就知识点讲知识点,不会在讲完题目之后总结,也不会在讲知识点的过程中发散。
B类老师:会帮你们总结知识点和题型,有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能够梳理出章节下的题型ABCD的解题。
A列老师:讲知识点和题型都有自己的一条精巧的逻辑和线索,讲题目的时候发散极强,会跟你们分析出题人意图,帮你们进行知识点的定位,甚至最牛逼的老师还会跟你说这个课本的哪道母题变化而来的。
如果说是C、D类老师,课程就完全可以放弃了。
因为你完全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有更高的效率。
其实,这只是一个客观标准。
用作参考可以,但是现实也许是“这个老师很好,是A类老师,但是我的基础太差,他讲的课我还是听不懂。”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主观标准。
在你陷入犹豫,思考要不要放弃课堂的时候。
如果用这个主观标准去判断,也许会更可靠一些。
最真实最有效让人无可置否的,那就是实验,我们就做一个课堂的AB测试嘛。
举例:我在犹豫数学课要不要听,总感觉能够抓住几个点,又觉得课堂效率不高。
准备好草稿纸,笔记本。
第一天:保证注意力尽量集中的情况下,认真听一节课,跟着老师的逻辑思考。
老师讲题的时候,跟着一起动笔算,老师总结的时候就把核心思路写到笔记本上。
思考一下:这个节课到底学会的东西是什么?有哪几个点是在课堂上学会的。
第二天:让自己完全脱离课堂,课前给自己布置好做题或者学知识点的任务。
上课的过程中就只专注于完成自己的任务,做自己的题目,进行知识点的思考和总结。
依旧量化一下:这节课到底学会的东西是什么?能不能总结成几个点。
注意,这里一定不要“又想听课,又想做题”,我们只选一个,这样才有真实的反馈。
而且,当我们选择之后,必须要这么执行,两者横跳的效率是最低的,脑子会非常纠结。
两天结束之后,比较一下:
到底是听课吸收的东西更多,还是自学吸收的东西更多,做出选择。
如果你比较纠结,那辅助我们判断的东西,就是草稿纸的用量,笔记本上记的内容多少。
最后,请注意。
你必须要在做出决策那一刻之后,坚定地无条件地贯彻你前面的决策。
所以,你必须在此之前,思考清楚你所有的得失,你为的后面的自动化执行。
最差的情况到底是什么?
听,但是又不全听。
你的精力会被频繁的拉扯,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要么就全听,要么就全不听。
不要指望自己能够做到:我先做自己的任务,耷着耳朵听老师有问题的时候我再聚焦回课堂。
不现实,你既做不到专注,又做不到发现自己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实力,也跟大脑本身的运营机制不匹配,生理上就不行。
这一步之后,我们就已经衡量好了,完全能够放弃的,比如说:语文英语。
而那些让你倍感纠结的,不能放弃的,那就全听然后极致的优化效率。
把我们再课堂上的时间利用压榨到极限,主动提高信息的密度。
再造出来一个小时,高密度五小时:
我们之前不是说听课的效率低吗?
其实就是上课解决问题的时间/上课的实践,这个比率太低了嘛。
而核心是两点:
1,缺乏分析,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2,无法透视,我们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会解决我的问题。
两个方式,一个原则:
缺乏分析我们就分析嘛。
如果老师是讲试卷,对着自己错误的题目,定位到错误的核心:
题目的切入点不知道;某个步骤卡壳了;知识点理解问题。
如果是老师讲知识,那就扫一下参考书,定位到自己薄弱知识点。
或者说你看不懂参考书,让身边的学霸帮你做个勾画和定位嘛。
我们再来看看透视的问题。
如果说无法透视,那就共谋嘛。
下课之后,就去问问老师讲课的大纲嘛,大概核心是什么,重点在哪里。
如果老师都没有,你也不想问,那我们也不能被动,要保持主动。
什么是主动。
不让自己等,随时都在解决问题。
老师边讲知识,你就定位到参考书上对应知识点的部分,看解读。
老师将题型,你就在参考书上再找找题型的分析和思路。
题型有一本书我蛮推荐的:天星教育的试题调研,中等成绩,好成绩的同学力荐。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原则。
那就是,保证自己比老师快。
老师讲某道题,这道题你会了,你就更快的在做一遍。
它可以训练你的速度,以及你解题的思路的流畅度,加强肌肉记忆。
老师讲某道题,这道题你不会,你就更快的分析到自己是哪里不会,等着老师过来跟你讲。
讲完之后,你再顺着题目做一遍,分析一遍。
有一个方案我挺推荐大家的:
如果你发现你老师讲题说话比较慢,讲解比较深。
老师布置的很多作业,你可以不提前做,老师边上课你边做。
他读题的时间,都够你大概去分析和定位了,然后马上接着老师的分析思路。
听课的效果极好,可能部分知识密度高的课程不太适合,比如说数学物理地理。
但是密度低的课程,像是生物化学政治都是Ok的。
同时节约了做作业的时间,同时也减短了从做题到对答案听分析的时间。
第二部分,是我们所有内容里面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你没有完全理解,建议看2-3遍。
因为方法内容比较多,依旧建议1-2天只掌握一个方法,适应一个方法。
在我们优化精力,挤压碎片时间,适当地放弃课堂和没有针对性的作业之后,保证了大段时间的2-3个小时,来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本上的重要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载体,就是我们以30分钟为基础分割的时间块。
为什么一定是30分钟。
25/5的变态番茄钟。
这是我们做了很多次实验之后,确定的学习最优时间块。
倒计时25分钟高强度的学习输入,倒计时5分钟的复盘总结,反思优化的输出。
依旧,我们要把底层原理说清楚,结合认知科学里面的记忆形成,脑神经科学里面影响学习效率的各种化学递质,以及心理学里面的自我反馈,跟大家一一说明。
1,记忆形成。
我们的记忆是这么形成的:外界大量信息→(少量聚焦、被注意到)成为短时记忆→(精致加工,间隔重复)长时记忆→(睡前强化,大脑保留信息不删除)永久性记忆
我们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你走在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也就是很多的信息),然后你看到一个帅哥美女(因为特殊性被聚焦,被你注意到),如果说你明明很喜欢但其实是个怂货没有敢上去认识你很快估计就忘了,但是如果你真上了建立了联系大概率你很久都忘不了(精致加工就是为了建立联系),最后如果你真的在晚上有机会聊下去不让他在你聊天列表里面沉没,也许就是永远都忘不了的人了(晚上强化,给大脑一个指令,这个信息很重要,睡觉没有删除,那变成了永久性记忆)
25分钟在记忆流程里面的特殊性:
大部分信息,你不在这个节点进行整理和复盘。
等到45分钟,或者1个小时之后,你大脑信息处理不过来,就会主动地丢失大部分信息,这里能到50-60%。
而如果说,你第二天再去复盘,甚至不复盘,后面的信息会丢失到70-80%。
25分钟,既能够保持相对长时间的专注,也可以保证复盘的细节少丢失。
大家应该意识到了,高频的去强化记忆,是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的核心,而前面设计的碎片时间复盘问题本,就是为了记忆效率的最大化。
2,神经元疲劳。
大脑高强度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ATP,会产生淤积在大脑里面的废物---腺苷。
如果说腺苷大量堆积,则会极大程度的降低几个跟学习高度相关神经递质的分泌。
减少多巴胺,记忆效率降低,学习的动机降低。
减少血清素,情绪控制变弱,容易出现沮丧和打击感。
增加XXX,焦虑感升上,容易不耐烦。
同时,因为我们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本质就是神经元建立突触链接的过程。
一段时间高频刺激同一个神经元,会大量消耗合成的化学物质,会导致神经元不敏感,也就是神经元疲劳,效率降低。
3,仪式感。
25分钟解决一个问题, 需要我们快速的进入专注状态。
而我们开始进入专注装填,是需要有一个启动的仪式的,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预备动作。
如果说我们每次进入专注之前,都有对应的仪式感,在我们的身体进入惯性之后就可以出现:
只要我们做了这个仪式感,那我们就一定可以快速进入专注。
而这份仪式感就是,在25/5的变态番茄钟开始之前,倒计时的25分钟的秒表。
以及,桌面上没有任何杂物,只有25分钟内能够辅助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工具。
对应的试卷,草稿纸,或者你需要查询知识点例题的参考书。
4,快速反馈。
25分钟开启前,你必须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底气和信心。
你给出的方案,必须能够说服自己我能在这段时间内解决问题。
而后面的5分钟,是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复盘和整理,包括如果解决问题的时间超时的反思和优化。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前期大家对变态番茄钟不熟练的情况下,是极有可能对解决问题的时间错误预估的,当大家越来越熟练之后,慢慢就精准了,接受和理解这样的过程,这也是必经之路。
每时每刻,每段时间,都明确的知道自己在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知识点的问题,题型的问题,心态的问题,能够可视地看到“750分知识点应用的漏洞”在慢慢修复,就是抵抗焦虑不内耗的最大武器。
时间块确定了,现在就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手段了。
你会发现,不管我们怎么思考,都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老师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全能的,只能做到自己的专精。
面对现在这张全是错误的卷子,问题本,那我们就分别找对应领域最好的老师来解决我们针对性的问题,而这些老师合起来就会变成最牛逼的全能老师。
你会发现, 我们的问题就只有两类,知识和题目。
五个场景,五个老师,可以帮大家解决任何知识和题目的问题。
第一个场景,听网课解决知识点和题型的问题。
因为大部分网课,都是没有办法做到每分每秒都出现有效内容的。
中间肯定会有逻辑词,也会有一些“我们已经学过的,知道的废话”。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可能因为“课程的慢”而产生精神的涣散,这几乎是不由自主的。
所以,要想听网课的效率够高,我们可以把知识输入的密度加倍。
保证自己能够全神关注的听课。
当然,如果只是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方法就有耍流氓的嫌疑了。
核心不同的是,我们需要把课程听两遍。
目的:
1,熟悉降低陌生感,避免“完美主义一次就想把课程听懂”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2,第一遍解决大部分非核心知识点,同时确定核心知识点的问题,第二遍刻画细节,解决核心问题。
3,更符合大脑神经科学,避免神经消耗进入负荷,刚好可以拆解课程到符合“变态番茄钟”。
1,陌生感、完美主义的解决。
畏难情绪的本质,其实来自于陌生。
就像是定积分微积分,你为什么觉得它难,甚至难到你认为自己无法掌握,核心就来自名词的陌生,如果我告诉你定积分的本质其实就是求导的还原,估计你就不觉得这么困难了。
两遍的预期,可以有效的降低陌生感。
并且,两遍的思路。
可以有效减少“任何意外带来的情绪损耗”。
很多人产生的厌烦和焦虑情绪,都是在课程里面“认为自己应该一遍过,认为自己应该听懂,但却没有听懂。”的意外之下出现的。
而两遍听课转换了思路“我就是要听两遍,第一遍有问题没有关系,甚至更好”。
2,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大部分网课是没有框架和提纲的,就算有我们也很难知道“这节课到底价值几何,是不是要全部听。”
而我们第一遍两倍速的核心就是,对于那些学过的知识我简单强化一下,非核心知识点我可以快速掌握,同时熟悉核心知识点,并且等着第二次听课刻画细节,完美解决。
第一次听课的核心:定位核心问题。
第二次听课的核心:跳着看,解决核心问题,刻画细节。
因为正常情况下,60分钟的内容我们要保证高效吸收,可能也需要听至少90分钟。
如果我们使用两遍听课的方法,第一遍我们只需要30分钟,后续核心问题的解决正常情况下45分钟就能解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反倒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3,学习的本质就是,新的知识和旧知识的链接。
我们要想学会一个东西,就是需要把新的知识和旧知识链接在一起。
比如说我们想学会物理的圆周运动,在给出圆周运动知识(陌生的新知识)的时候我们肯定是没有学会的;而当后面,我们举出了大量圆周运动的例子的时候,比如说赛车转弯的例子, 摩天轮的例子(这些我们熟悉的旧知识),新知识和旧知识就链接在一起了,我们慢慢地就学会了这个知识。
完全可以推测的是,只要我们的脑子里面的旧知识够多、够系统、有框架,大到任何一个新知识都可以马上有大量旧知识(大量案例)去链接,我们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
结论就是:我们的基本盘越大,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
同时,有科学研究表明:短时间内,新知识学习的效率就只有15%。
第一遍,我们最大程度的扩大基本盘,原来是1X1.15,就变成了1.15。
而第二遍,我们再在扩大过的基本盘上再扩大,1.15X1.15=1.3225。
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第一遍达不到那么高的效率。
但是,就算第一遍牺牲一点效率,也能够完全做到,两遍学习的吸收率碾压一遍学习。
同时,大部分的课程一般来说不超过1个小时,两倍速之后刚好在30分钟符合番茄钟,可以避免神经元过度疲劳,知识吸收率低的问题。
第二个场景:如何看参考书学会知识点和题型?
建议,两本参考书。
一本参考书详细,检索所有知识点和题型。
一本参考书经略,检索重要知识点和重点题型。
具体:
详细版:资源库。
简略版:六百分考法七百分考点。
已经有自己参考书的,可以直接用,不代表具体意见,只是给大家用作参考。
大部分人看参考书的问题都是,打开参考书某个章节,从头看到尾,一不小心一节课就没了,因为没有聚焦和重点,最后吸收的效果也很差。
如何解决?
让我们有聚焦,调整我们的目的:
我们是来找参考书问答案的。
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就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了。
我们的每一次视觉切换,都是在比对,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
我们的问题肯定是精确的:
比如说某个知识点的问题。
比如说某个题型的问题。
具体实操步骤:
举例:题型。
1,打开参考书对应章节,快速检索目标章节,找到核心内容。
比如说例题部分。
2,聚焦到这个点,如果看不懂,或者发现无法解决问题,基于这个大问题延伸分支小问题。
比如说例题里面涉及的知识点问题不清楚,定位有哪几个知识点。
3,上下阅读,继续找能够解决小问题的信息。
找参考书内这几个知识点的应用和讲解,最后解决大问题。
第二个场景:如何看参考书学会知识点和题型?
建议,两本参考书。
一本参考书详细,检索所有知识点和题型。
一本参考书简略,检索重要知识点和重要题型。
互为补充:
前者没有重点。
后者,没有细节。
同时,因为不同的参考书对题目的讲解知识点的讲解方式是不同的。
两个参考书相互对照,找到能看得懂的讲解几率增加。
比如说:
详细版:资源库这种类型,知识点多且密,厚。
简略版:六百分考法七百分考点,呈现的只有核心知识点,薄。
已经有自己参考书的,可以直接用,以上只是举例,不代表具体意见,只是给大家用作参考;虽然说高三最重要的是时间和效率,但是也不要浪费钱。
其实现在有了友祺的重构系列,其实一本就够了。
为了避免大家觉得广告营销啥的,还是给了你们对应的市面上教辅的选择方案, 自行选择就好。
看参考书的低效方式:
大部分人看参考书的问题都是,打开参考书某个章节,从头看到尾,一不小心一节课就没了,同时吸收的效率也很差。
核心:没有重点,没有聚焦。
如何解决:
我们先确定,我是来干嘛的?
我们是来找参考书要问题答案的。
基于解决问题的这个目的,我们就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了。
在看参考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次的视觉切换,都是在比对是否有问题的答案,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本上的问题是精确的:
比如说是某个知识点理解应用的问题;
又或者说某个题型解题步骤的问题。
我们现在,不从头看到尾,也不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到那些我们不需要的知识上。
保证自己,每一步都是离问题的解决更近一步。
我们用题型的问题来举例。
具体的实操步骤:
1,打开参考书到对应章节,快速检索目标章节,比对解决核心问题。
比如说,找到对应题型例题讲解。
2,聚焦到这个点上,如果发现问题无法解决,基于这个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上下阅读继续检索比对解决小问题。
比如说,发现看不懂,例题部分涉及的该知识点的应用没学会,那就回去看知识点。
又比如说,发现出现了其他知识点,对应到其他知识点上再看一遍。
3,回到问题,解决。
不要吸收任何不必要的信息,重复的信息。
保证我们每次只解决对应的问题,目的性强才会高效。
第三个场景:如何在做题过程中查漏补缺。
其实标准化的题型解决流程是这样的:
1,刷卷定位自己题型的漏洞。
2,做更多的题目题型进行补漏。
3,对题型进行复盘和整理,提炼出解题线索。
但是在我们获得了大量学生的反馈后,我们发现:
大部分人对题目总结和复盘这件事,是没有头绪的,并且就算他们知道怎么做也很难坚持。
那如果说,我们做完题目之后不用进行复盘和整理,直接把这个步骤融入在做题中去,岂不是可以一劳永逸。
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
1,找漏洞题目A。
2,补漏洞,总结解题线索。
3,找相似题目BCD,复刻解题线索,用三道题来检验优化线索(如果在前面找BCD的过程中,发现题目相似,但是不会做的,先跳过,标注为A1)
4,找同类型更复杂的题目,A1循环上述步骤,到A2,A3。
这一条线索做下来,你就可以获得题目变难的基本思路。
详细步骤:
1,刷卷,找漏洞和问题。
2,判断,解决问题的优先级。
哪个题型哪个部分是我可以快速提分的,我相信我能够快速学会掌握的,主观的情绪判断即可,因为这些漏洞都会在未来一一解决,时间早晚的问题。
3,仔细阅读这个题目的参考答案,把这个题目的步骤进行精炼,最终总结为一句话辅助答案解决的话。
精确到具体操作步骤:题目突破点,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同时,总结为一句辅助做题的话(判断的要求就是,如果说回到你刚开始做题的时候,你能够在困惑不知道从何下笔的时候,这句话可以给到你解题的思路)
4,离开答案,在这句话的提醒下,把刚刚的解题步骤复现。
5,在试卷或者练习题内,找到类似相同的BCD的题目,验证刚刚解题线索的正确性,并且在做题过程中不停地优化和完善这句话。
6,完成以上步骤之后,继续做A1,A2,最多完成三轮,该类型所有题目都会被你掌握。
这跟题海战术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本身就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
高考对我们的要求:做题的核心是为了总结,学会题型,学会知识点,掌握变化。
总结出一句能够辅助我们解题的话,或者说找到一条题目变难的线索,当你在做到A1,A2的时候这句话可以变成“题目变难的线索是什么?”
你一直都在回答“你是靠什么把这道题做出来的。”
这个做题的方法,就可以帮你实现“掌握题型的目的。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01-11
浏览228
高考永动机😇
登录后评论
点赞
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