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叨叨叨:视角切换:历史与角度
 
在小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作家们是如何慢慢一点点摸索关于写作的方式和风格。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不论是哪一个作家,都喜欢用上帝的视角看人,或者通过人的视角看神,却很少有人用人类的视角去看过人。这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西方文学总是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因为这样,很多文学都会服务于宗教。
再看中国的文学历史发展,中国在文学发展鼎盛期,大多都靠着人的视角去看人,但这也和西方的文学根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除去百家争鸣时期,文学限制放宽,人们开始创新文学,之前或者之后的时期,民间读本很少被传到现代,而能够被我们所看到的文学体裁,都是一些历史佐证(暂且真的算作佐证吧,谁能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真的呢),而里面的人物大多都是官权者,大多都是有权有势之人。虽说那个时候的文学已经是人看人的视角,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把有官权者当做了神而已。从本质上,当时人们的视角只是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东西出发而已,东西方没有任何区别。
尔后当人们从信仰的牢笼中脱离出来之后,才发现这片文学的新大陆,一直都在自己脚下,只不过我们一直都在抬头看而已。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学掀起了一波热潮,似乎从那个时候开始,那扇新世界的大门才真正向我们打开。不管是绘画、建筑、小说、诗歌还是所有跟文化有关的东西,都开始慢慢改变。当然那些都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的主题就只说一个部分,那就是小说。小说在这之后转化出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因不同的内容而分出了不同的派别,写作的视角,也开始慢慢变得丰富起来。
从神看人,到人看人,这是一个大的跨度,要想跨出这一步其实十分的艰难,但是当这一步跨出,之后便会轻松许多。人们开始慢慢改变千篇一律的写作方式,造就出了“蒙太奇式”的写作方式(当然“蒙太奇”这个专属名词是之后才有的)。
但事实证明,炫技式的文学创作并没有任何的意义,真正好的小说,写作方式永远不是选择的,而是被选择的,因为只有适合的方式写适合的东西,才会成就一篇好的文章。
 
一、初识小说视角切换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会较为详细的叙述关于视角与视角切换的相关问题,在网络上面有很多文章将视角进行了很多细分,并且添上一些奇怪的名字,但是实际上这并没有任何太大的意义,在视角上面,主要分类为三种: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而这三种人称视角中,最为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因为其特殊性,被很多人直接摒弃(这不是一个好的看法)。而你小说的风格又决定了一个小说适合使用什么的视角。而在视角的切换上来看,大概分为三种:人称切换、人物切换、事物切换,这三种切换方式可以重叠相交,从而产生很多不同的效果。
 
二、人称与切换
在很多人看来,一篇文章进行人称的切换是一件没有很多必要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确定好一篇文章的人称之后,这篇文章就可以从头写到尾。而有些作者却喜欢使用这种人称的切换,来让人们有一种对比性。人称切换算是一个很好的营造记忆点的方式,试想在上一秒你还是靠着上帝视角在看这个故事,但下一秒突然变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你就会对说故事的人进行很多的联想,以及对故事的猜测。
我想这种冲击感你一定经历过,因为很多聪明的作者就喜欢使用这样的小把戏将整个故事升华。
1、第一人称(我)
自传体的小说一般都会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要想让人们感觉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那么通过这个人称进行叙述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第一人称是一个较为主观的人称视角,所有的东西都是小说里面“我”的想法,也正是因为这样,第一人称叙述在描述上面就可以更加的大胆、夸张。
而在第一人称叙述之中,有的时候会涉及到将视角转换到第三人称的情况,比如在主人公回忆某些没有自己镜头的事情时,他们的视角就很可能会变为第三人称。那么作者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叙述呢?最为简单的方式是:“那是一个......”的开头。对,我知道对于你来说这句话再熟悉不过,因为很多的小说中都曾用到过这句话,对于切换视角来说,这是一句万用语句,前后不会觉得不搭,也可以很好的承接下文。
然而这只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个很好的切换,不妨多想想。首先思考下一个场景的出场人物,思考其基调,然后通过故事基调构思内容
如果你的下一个场景是一个大的场景,比如可能是一场战争,或者一场会议,你可以通过描写场景和大背景的方式来展现出这场战争的恢弘和残酷(理性)
 
“我知道那场战争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痛苦,但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比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人幸运很多。
(开始切换)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随着一声沉重的爆炸,那场事件便拉开了序幕,所有人都不敢想象那场战斗会持续半年之久。”
 
当然,如果你在这个场景中想要表达某个人的故事,那么就用细节作为切换的开头。(感性)
 
“我知道那场战争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痛苦,但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比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人幸运很多。
(开始切换)那天丽萨没有像往常一样早起,好像她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似的,她看了一下时间,便开始做三明治,但那份三明治才刚刚端上来,她就被告知小儿子在战场中牺牲的消息。”
 
各位要注意到一个关键点,即使下面的故事和主人公“我”无关,但“我”还依然是一个叙述者,“我”会在叙述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感觉,而并不是完全像写第三人称小说的感觉一样,在这种切换中,即使你是在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也一定要写一些符合叙述者“我”性格所说的话。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人称切换之后“我”不是叙述者,那么你就得注意到,上一段和下一段的关联性。你需要寻找到两者的关联点来进行连接,比如相同物品、相同内容等。
 
“我知道那场战争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痛苦,但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比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人幸运很多。
 
‘我们比他们幸运很多’,上尉对丽萨说道,丽萨望着刚刚做好的三明治没有一点食欲。”
 
总之,你需要在上下文中寻找到相应的逻辑关系,让读者不会感觉到你的转换生硬。同时需要在这里说明一点,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要通过语言去转化镜头,除非你之前刚好交代好接下来的场景,要不然突然的对话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会瞬间出戏。(上一个例子则是通过同内容方法规避了这一点)
 
2、第三人称(他、她、它)
第三人称是当代最流行的人称形式,同时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的文章都在说明第三人称的各种好处,同时让作者规避掉第一人称。当然我也是知道原因的,第一人称不能像第三人称一样很自由的写作,第三人称你可以随时替换各种角度,通过各种人物的环境来叙述这个故事。但是同时第三人称还有一个较为致命的点,那就是角度写多了可能会变成流水账,或者是完全没有内容的水文。
然而这些对于熟练的写手来说,是完全可以规避的,对于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也是一样的。这就得看你小说是着重于什么方面,关于小说风格和适合的写作方式,是一个大的话题,我们之后会在其他文章中详细讲解。
说到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就得提到在开始的时候说到的一个可能性,在小说的前面,一直都在通过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但到最后却发现其实这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故事。
 
“战争结束之后,人们带着悲痛离开了这里,在这片废墟中,人们没有拿走任何自己的东西,唯一拿走的,只有噩梦和痛苦。
‘这便是我们村庄的故事,你说过了,你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但是我想请问,你为什么会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流泪呢?不说也没关系,我已经知道答案了。’”
 
这种方式可以给人很多的遐想,也能让故事有一个反转,可以说是可以给自己小说加分的方式(但是如果写的人多了,它就可能会成为减分项)。
除了这种方式,还有什么方式呢?实际上,第三人称换到第一人称,方法都是换汤不换药,在这里深纠这个的话,会重复很多东西。你只需要记住几点,这种人称转换是一个“填坑式”的转换形式,所以不要没有目的的将人称从第三人称转换到第一人称,除非你很需要这种转换方式。
举个例子,在福尔摩斯系列的第一个案子《血字研究》中,作者就使用了这种方式,首先作者将这篇小说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叙述案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第三人称写法,但实际上是第一人称),第二部分是关于凶手的叙述(第三人称),之后就是破案(第一人称),可以看出这种的构思可以让人们能够在完全了解凶手的情况之后,将杀人案件的一些疑点填掉。所以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是用来进行填坑的,在使用的时候也得谨慎才行。
 
3、第二人称(你)
听我一句,第二人称就不要再转视角了,你能好好写一篇第二人称的小说就已经很不错了。
 
总结:在人称和人称的转换之中,必须要找到其中相同的基调,这样才不会让读者在读到下一段的时候有跳脱感(除非你是故意弄出这种感觉的),也要记得前后的逻辑衔接,这是人称转换很重要的一个点。如果你依然无法很好的衔接转换,或者觉得这种方式拖沓了,那很好的方式就是列单元,给你的内容列上需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这是转换最简单的方式,但依然要记得,逻辑是文章转换的前提,前后没有逻辑衔接,那么你的人称转换将没有意义。
【未完待续......】
2022-06-18
浏览84
写作交流讨论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