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道主
蒙太奇(剪辑手段)
省流版
中文名:蒙太奇
外文名:Montage
法文旧意:意为构成、装配
解释: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
属性:电影理论用语
原属性:建筑用语
具体由来及发展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发明后又在法语中引申为“剪辑”。
1923年,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杂志《左翼文艺战线》上发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旧译《 杂耍蒙太奇》 ),率先将蒙太奇作为一种特殊手法引申到戏剧中,后在其电影创作实践中,又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开创了电影蒙太奇理论与苏联蒙太奇学派。
20世纪20年代,爱森斯坦为了向苏联以外介绍蒙太奇(俄语:монтаж )理论,借用了法语Montage一词,并引申到英语中。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从英文电影理论中认识到了蒙太奇理论,最初曾根据法语旧意尝试将其翻译为“织接”等意,后发现“旧词被赋予了新意”,便保留英语音译,成了一个新名词。
蒙太奇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理论,可谓百家争鸣。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论强调“斗争和冲突”的特性:“由两个元素的冲突而‘涌出’特定概念”,揭示了并列镜头的内在冲突可以产生第三涵义:即对物象或事件的评价。
普多夫金的理论坚持蒙太奇只是电影现实主义的一个手段,主张在影像的自然流程中组合镜头,构成隐喻。
库里肖夫论证说,外部动作的中性镜头,借助造型手段和蒙太奇组接,可以赋予未经化装和不加表演的演员的简单动作以不同的意义(参见“库里肖夫效应”)。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论”在肯定电影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加完善,提倡捕捉生活的同时,强调蒙太奇的联想和组合功能(参见“电影眼睛论”),主张通过蒙太奇选定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瞬间,按照联想性和节奏性原则组织素材,加强情绪感染力,并且通过文字和影像的蒙太奇,解释影片中的事件和政治涵义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认为,蒙太奇论者的共识是:镜头的组合是电影艺术感染力之源,两个镜头的并列形成新特质,产生新涵义。
摘自:百度百科“蒙太奇”词条
引申:库里肖夫效应
引申:电影眼镜论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3-12-18
浏览50
学习丨资料分享
登录后评论
1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