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
关于自由意志、出生愿意与责任的思考(《出生愿意确认》读后感)
读完了李雪峰的《出生意愿确认》,我本以为会思考家庭与生育,没想到思绪却潜进了更深处——那个关于“自由意志”的古老议题。
书里有个有趣的设定:孩子能在出生前,根据计算的“生活难易度”决定是否来到世上。这正好呼应了现实中“我并没同意被生下来”的言论。但看着看着,一个根本性的疑问浮了上来:
谁能保证,那个婴儿的选择,就是他“纯粹”的自由意志?
我们做决定的依据,比如书中的“生活难易度”,本身不就是外界给的吗?人仿佛是环境的产物,所谓的自由意志,从一开始就被文化、环境、社会等等无数的看不见的线牵引着。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1. 我们是否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牺牲了另一种?
我们高扬“自由意志”与“人权”,但是有时候不同主体的自由之间本身就存在天然矛盾,例如,生与被生的自由,在似乎就是无法调和的。
书里设定,如果孩子选择不出生,母亲的生育自由就被剥夺了;如果孩子未来反悔,父母甚至可能犯罪。这像一场无法公平签订的契约。
这让我联想到书中一个片段。主人公看着狗和狗宝宝,想:人类追求自由意志,狗呢?它们被人类圈养、繁殖,它们的自由意志在哪里?
我当时想,把“自由意志”的范畴无限扩大,追求人与万物绝对的平等,是不是有点魔怔了?
又联想到现实中,从性少数平权到激烈的网络性别对立,追求自由平等的界限在哪里?
我想,关键在于:诉求的核心是争取平等的权利,还是为了制造仇恨、消灭对方? 前者追求的是“我们都应活得更好”,后者则简单地将世界分为敌、我。
2. 或许,根本不存在“纯粹”的自由意志?
我们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书里所问:“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意志?什么又是外界的影响?”两者的界限模糊不清。
无论孩子说“我没求你生我” ,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其他的种种争端,我认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核心其实是“责任”。其本质上都是一种推诿责任。我们都想为自己的痛苦找一个外部的归咎对象。
例如书里说,知道自己同意出生的孩子会更坚强,因为这成了他的“安心石”。但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人生是你选的,别来怪我。”
任何试图一劳永逸解决责任归属问题的方案,似乎都会带来新的困境。
回到我一开始看书的一个兴趣点,在无法实现小说设定的现实里,许多年轻人选择了一种看似终极的解决方案:不生孩子。
这从根源上消除“生与被生”的自由冲突,自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的责任纠纷。这既可以被看作一种认识到生育之重的负责任行为,不愿让一个新生命重复可能的痛苦;也可能是一种因害怕巨大责任而采取的逃避。
这种想法带着一种悲壮感,我们因为害怕回答“你为什么要生我”这个质问,索性拒绝了提问者存在的可能。
想到这里,我感到无力。如果要真正改变这一切,从个人到社会都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且结果未知。最后,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思绪像是落入了挤满了“正确的废话”的墙角——或许也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一种对无解问题的逃避。
归根结底,我们被“判定”为自由,就必须在重重外界影响下,做出选择并背负起自己的责任。
读完了李雪峰的《出生意愿确认》,我本以为会思考家庭与生育,没想到思绪却潜进了更深处——那个关于“自由意志”的古老议题。
书里有个有趣的设定:孩子能在出生前,根据计算的“生活难易度”决定是否来到世上。这正好呼应了现实中“我并没同意被生下来”的言论。但看着看着,一个根本性的疑问浮了上来:
谁能保证,那个婴儿的选择,就是他“纯粹”的自由意志?
我们做决定的依据,比如书中的“生活难易度”,本身不就是外界给的吗?人仿佛是环境的产物,所谓的自由意志,从一开始就被文化、环境、社会等等无数的看不见的线牵引着。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1. 我们是否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牺牲了另一种?
我们高扬“自由意志”与“人权”,但是有时候不同主体的自由之间本身就存在天然矛盾,例如,生与被生的自由,在似乎就是无法调和的。
书里设定,如果孩子选择不出生,母亲的生育自由就被剥夺了;如果孩子未来反悔,父母甚至可能犯罪。这像一场无法公平签订的契约。
这让我联想到书中一个片段。主人公看着狗和狗宝宝,想:人类追求自由意志,狗呢?它们被人类圈养、繁殖,它们的自由意志在哪里?
我当时想,把“自由意志”的范畴无限扩大,追求人与万物绝对的平等,是不是有点魔怔了?
又联想到现实中,从性少数平权到激烈的网络性别对立,追求自由平等的界限在哪里?
我想,关键在于:诉求的核心是争取平等的权利,还是为了制造仇恨、消灭对方? 前者追求的是“我们都应活得更好”,后者则简单地将世界分为敌、我。
2. 或许,根本不存在“纯粹”的自由意志?
我们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书里所问:“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意志?什么又是外界的影响?”两者的界限模糊不清。
无论孩子说“我没求你生我” ,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其他的种种争端,我认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核心其实是“责任”。其本质上都是一种推诿责任。我们都想为自己的痛苦找一个外部的归咎对象。
例如书里说,知道自己同意出生的孩子会更坚强,因为这成了他的“安心石”。但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人生是你选的,别来怪我。”
任何试图一劳永逸解决责任归属问题的方案,似乎都会带来新的困境。
回到我一开始看书的一个兴趣点,在无法实现小说设定的现实里,许多年轻人选择了一种看似终极的解决方案:不生孩子。
这从根源上消除“生与被生”的自由冲突,自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的责任纠纷。这既可以被看作一种认识到生育之重的负责任行为,不愿让一个新生命重复可能的痛苦;也可能是一种因害怕巨大责任而采取的逃避。
这种想法带着一种悲壮感,我们因为害怕回答“你为什么要生我”这个质问,索性拒绝了提问者存在的可能。
想到这里,我感到无力。如果要真正改变这一切,从个人到社会都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且结果未知。最后,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思绪像是落入了挤满了“正确的废话”的墙角——或许也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一种对无解问题的逃避。
归根结底,我们被“判定”为自由,就必须在重重外界影响下,做出选择并背负起自己的责任。
2025-10-16
浏览77
登录后评论
2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