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之翔
频道主
竹院送僧与衢道寻幽:两首古诗词里的禅意与生机
一、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于他晚年贬谪睦州(今浙江建德)期间(约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 年)。
当时 50 多岁的刘长卿历经安史之乱与官场沉浮,心境渐趋淡泊,常与僧人交往;
灵澈上人是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陆羽交好),两人因佛法与诗文结缘,这首诗是刘长卿送别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时所作。
诗最早收录于宋代《文苑英华》,后被《全唐诗》收录。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价其 “语淡而味浓,景清而情远,僧家本色,诗人妙笔”,尤其 “荷笠带斜阳” 一句,被评 “以简笔写高僧归影,如绘水墨,意境无穷”。
竹林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因 “竹林环绕” 得名,是唐代佛教名刹,这首诗让其成为 “禅意送别” 的文化符号。
白话翻译
青翠的竹林环绕着竹林寺,傍晚时分,悠远的钟声缓缓传来。
(灵澈上人)戴着斗笠,身上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向远处的青山走去,返回寺院。
一帧 “禅意送别慢镜头”,每句都藏着 “静” 与 “远” 的韵味。
首句 “苍苍竹林寺” 的 “苍苍” 太妙 —— 不是 “翠绿”,是 “深绿泛青”,写竹林的茂密与沉静,像我们走进千年古寺旁的竹林,空气里都透着清凉;
“杳杳钟声晚” 的 “杳杳”(悠远模糊),写钟声穿过竹林的朦胧感,不是 “响亮”,是 “慢慢飘来”,像傍晚听到远处的钟声,心里突然静下来的感觉。
后两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是全诗的魂。
“荷笠”(背着斗笠)写僧人的朴素,没有华丽袈裟,只有日常行装,透着 “随性自然”;
“带斜阳” 的 “带” 字极妙 —— 不是 “照”,是 “披着”,像阳光主动跟着僧人走,温柔又有画面感;
“青山独归远” 的 “独” 不是 “孤独”,是 “自在”,僧人独自走向青山,没有不舍,只有 “各归其处” 的淡然。
整首诗没有一句 “舍不得”,却把 “送别” 写得像 “自然的告别” —— 竹林、钟声、斜阳、青山,都是寻常景致,却因僧人的身影,多了禅意,像一杯淡茶,越品越有味道。
刘长卿的 “竹院送僧”
写这首诗时,刘长卿在睦州任司马,公务清闲,常去城外的寺院与僧人聊天。
灵澈上人云游到睦州,两人一见如故,每天一起在竹林里谈诗论佛。
几天后,灵澈上人要返回竹林寺,刘长卿特意送他到城外的竹林边。
傍晚的夕阳洒在竹林上,泛着青绿色的光,远处竹林寺的钟声 “咚 —— 咚 ——” 传来,灵澈上人背着斗笠,转身向青山方向走去,身影慢慢变小,最后融进青山里。
刘长卿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没有说话,心里却觉得特别平静 —— 他知道,僧人归寺,就像自己早晚要归乡,都是自然的事。
回家后,他拿起笔,只用二十个字就记下了这一幕,没有加任何修饰,因为他觉得 “禅意里的送别,本就该这么简单”。
后来他在《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里写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可见这次 “竹院送僧”,让他更懂 “不言自明” 的禅理。
二、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约 1134-1136 年)。
当时 50 多岁的曾几因避金兵之乱,从江西赣州前往浙江三衢(今浙江衢州)投奔友人,这首诗记录的是他途经三衢道中的旅途见闻。
“梅子黄时” 是江南初夏(农历五月)的时令,通常多雨,故称 “梅雨”,诗中 “日日晴” 是难得的好天气,也暗合他避乱后心境的转晴。
诗最早收录于《茶山集》(曾几号 “茶山居士”)。
清代《宋诗钞》评价其 “清新活泼,如沐春风,无半点雕饰气”,尤其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一句,被评 “以鸟鸣衬路幽,动静相济,妙趣天成”。
三衢道是古代江西通往浙江的重要驿道,因 “三衢山” 得名,这首诗让其成为 “夏日旅途” 的经典意象。
白话翻译
梅子成熟的时节,难得天天都是晴天;
我乘着小船到了小溪的尽头,然后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一路上的绿荫,一点也不比来时的路少;
还意外多了几声黄鹂鸟的鸣叫,更添趣味。
一段 “夏日旅途 Vlog”,每句都藏着 “喜” 与 “趣” 的鲜活。
首句 “梅子黄时日日晴” 的 “日日晴” 太惊喜 —— 梅子黄时本是 “梅雨绵绵”,突然天天放晴,像我们计划出游时担心下雨,结果每天都是好天气的开心;
“梅子黄时” 既写时令,又暗指 “果实成熟的丰收感”,让旅途多了几分甜蜜。
“小溪泛尽却山行” 的 “却” 字很灵动 —— 不是 “只能走山路”,是 “小船到尽头,改走山路” 的意外转折,像我们旅游时计划坐船,却发现山路风景更美,带着 “随遇而安” 的惬意;
“泛尽” 写小船划到尽头,没有 “遗憾”,只有 “换种方式继续” 的轻松。
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是 “景与情的共振”。
“绿阴不减” 写山路的生机 —— 来时的路有绿荫,回去的路绿荫更浓;
“添得黄鹂” 的 “添” 字是 “意外之喜”,不是 “本来就有”,是 “突然听到”,四五声的鸣叫不多不少,像背景音乐刚好响起,不吵不闹,刚好点缀旅途的宁静。
整首诗没有一句 “我很开心”,却把 “旅途的愉悦” 写得扑面而来 —— 好天气、绿阴、鸟鸣,都是小确幸。
曾几的 “衢道寻幽”
写这首诗时,曾几刚从战乱的江西逃出来,一路上担惊受怕,到了三衢道时,没想到遇到了难得的晴天。
他坐着小船沿小溪走,溪水清澈,岸边的梅子黄澄澄的,忍不住摘了一颗,酸甜多汁。
小船到了小溪尽头,他没雇车马,决定走路进山。
山路两旁的树长得特别密,绿荫把太阳都挡住了,走起来一点也不热。
正走着,突然听到头顶传来 “叽叽喳喳” 的叫声,抬头一看,几只黄鹂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叫声清脆悦耳。
他停下脚步,听着鸟叫,看着满眼的绿,突然觉得之前的害怕和疲惫都没了 —— 原来生活里还有这么多简单的美好。
晚上住在山脚下的客栈,他拿起笔,把白天的经历写下来,成了这首诗。
后来他在《食梅》里写 “不酸梅子如红杏,味浅还须配蜜尝”,可见这段 “衢道旅途”,成了他避乱岁月里最温暖的回忆。
三
刘长卿 “青山独归远” 的竹院禅意,藏着岁月沉淀后的淡然;曾几 “添得黄鹂四五声” 的衢道生机,装着旅途偶遇的惊喜。
有 “静坐观心” 的安稳,也有 “漫步寻美” 的鲜活;在平淡里找到禅意,在旅途中发现惊喜。
你有没有过 “像刘长卿一样静赏禅意” 的时刻,或者 “像曾几一样旅途遇喜” 的经历?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9-25
浏览55
诗词
登录后评论
1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