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之翔
频道主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如何用童话抵抗遗忘
△图源来自网络
在 2061 年的宇宙飞船 "阿特拉斯号" 里,13 岁的彼得拉从休眠舱中惊醒,发现自己的认知器故障让她成为全船唯一记得地球的人。
这个获得 2022 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故事,用科幻外壳包裹着一个古老的命题:当文明即将重启,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让我们成为 "人" 的记忆?
唐娜・巴尔巴・伊格拉的《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给出了温暖而坚定的答案 —— 当语言化作星光,故事就是人类灵魂的诺亚方舟。
一、末日寓言:当记忆被格式化,我们还是人类吗?
作者构建的未来世界充满反乌托邦色彩:太阳耀斑将哈雷彗星推向地球,只有 1% 的精英登上飞船。
在 380 年的星际旅行中,统治者通过 "认知器" 清洗乘客记忆,将下一代改造成只懂科学的 "工具人"。
彼得拉的觉醒撕开了完美计划的裂缝 —— 她记得奶奶用西班牙语讲的拉美神话,记得妈妈做墨西哥卷饼的香气,记得地球的落日余晖。
这些看似无用的记忆,却成为对抗 "记忆极权" 的武器。
书中最震撼的场景,是彼得拉发现父母因拒绝遗忘而被清除。
妈妈临终前塞给她的笔记本里写着:"记忆是灵魂的皮肤,剥离它,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
这句话成为贯穿全书的精神内核。
当飞船统治者宣称 "情感记忆阻碍文明进化" 时,彼得拉用奶奶的故事证明:正是那些关于爱、失去与希望的叙事,让人类区别于冰冷的 AI。
二、故事的魔法:用母语对抗遗忘的战争
彼得拉的反抗始于一次偶然:她给噩梦惊醒的孩子们讲了奶奶的 "月桂树精灵" 传说。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眼中闪过久违的温柔,认知器无法识别的情感共鸣在舱室中流淌。
这个细节呼应了现实中的文化传承 —— 作者唐娜作为墨西哥裔美国人,特意在书中融入西班牙语词汇和拉美民间故事,让母语成为抵抗文化灭绝的密码。
书中的 "故事" 具有双重象征:既是彼得拉与弟弟的亲情纽带(她靠记忆中的睡前故事找到失散的弟弟),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当她在新星球的洞穴里刻下第一个象形文字,那些被统治者视为 "无用" 的神话、歌谣、家庭记忆,最终成为重建文明的精神基石。
这让人想起《华氏 451》中的 "人肉图书馆",但唐娜选择了更温暖的表达方式 —— 故事不是武器,而是照亮前路的萤火。
三、成长叙事:在遗忘时代守住人性的微光
彼得拉的成长充满隐喻:从依赖认知器的 "完美公民",到主动关闭设备的 "记忆叛逆者",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 "何为人类" 的追问。
当她冒着被清除的风险,在通风管道里给孩子们讲完最后一个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 "人之所以为人" 的坚持。
书中有段细腻的心理描写:"当我说 ' 奶奶 ' 这个词时,舌尖会卷起西班牙语的颤音,这个发音让我的心脏跳动得像打鼓,原来记忆真的住在身体里。"
作者巧妙运用双线叙事:现实线中彼得拉在飞船里躲避追捕,回忆线里奶奶在地球教她编织故事。
两条线在 "新星球着陆" 时交汇 —— 当年的睡前故事,竟暗合了新星球的生态密码。
这种设计让故事超越了个体反抗,成为文明代际传承的寓言:当我们记住祖辈的声音,就是在为未来播种人性的种子。
四、奖项背后的现实照影
这部作品横扫纽伯瑞金奖、普拉・贝尔普雷奖等 15 项荣誉,正是因为它击中了当代社会的集体焦虑:在信息爆炸却记忆贬值的时代,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唐娜本人的经历颇具象征意义:作为眼科医生兼作家,她用故事对抗现代社会的 "认知格式化"—— 就像彼得拉用故事唤醒同伴,她用文字唤醒读者对传统、情感、记忆的珍视。
书中的细节充满现实关怀:彼得拉的弟弟被改造成 "完美科学家",却在听到妈妈的摇篮曲时流泪 —— 这个场景影射了技术至上主义的局限。
正如《泰晤士报》评论:"这是写给数字时代的寓言,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始于记住自己是谁。"
结语:每个故事都是一颗星星
当彼得拉在新星球的星空下,将地球的故事刻在第一棵树上,那些被统治者视为 "无用" 的记忆,终于在异星生根发芽。
唐娜・巴尔巴・伊格拉用这个温暖的结局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故事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星光。
这本书适合每个害怕遗忘的人 —— 无论是担心失去母语的孩子,还是在数字化浪潮中迷茫的成年人。
它让我们相信:当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倾听奶奶的唠叨、记录家族的故事、守护文化的根脉,就是在参与一场对抗遗忘的伟大战争。
正如彼得拉在书中所说:"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故事就不会消失。而只要故事还在,我们就还是人类。"
在这个信息快速迭代的时代,《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像一捧来自地球的泥土,带着故乡的温度。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数据的拷贝,而是情感的共鸣、记忆的呼吸,以及每个普通人眼中闪烁的、属于人类的星光。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4-27
浏览12
文学
登录后评论
点赞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