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之翔
频道主
塞上月明与园边红杏:两首古诗词里的雄浑与生机
一、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 “七绝圣手” 王昌龄,创作于盛唐开元年间(约 727-737 年)。
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对西域边疆的经营持续推进,王昌龄虽未亲临边塞,却凭借对边塞军旅生活的听闻与对历史的感悟,写下这首《出塞》。
“出塞” 是乐府旧题,专写边塞征战与戍边生活,这首诗被誉为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诗最早收录于宋代《文苑英华》,后被《全唐诗》收录。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盛赞其 “发端高古,意脉深远,非寻常边词可比”,尤其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句,被评 “以秦汉典故起笔,写尽边塞的历史厚重,千古无两”。
诗中 “龙城飞将” 指汉代名将李广(一说卫青),“阴山”(今内蒙古中部山脉)是汉代以来抵御匈奴的重要防线,这些历史与地理符号,让诗歌充满雄浑的历史感。
白话翻译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万里长征的将士们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绝不会让匈奴的战马越过阴山。
一帧 “边塞历史长镜头”,每句都藏着 “古” 与 “今” 的交织。
首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 的 “秦汉” 二字堪称神来之笔 —— 不是 “唐朝的明月唐朝的关”,而是借 “秦汉” 写 “千年不变的边塞”,明月还是那轮明月,边关还是那座边关,可征战却从未停歇;
“明月” 与 “关” 的组合,既写自然景致,又写军事要塞,一柔一刚,刚柔并济。
“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 “万里” 写征途的遥远,“人未还” 写戍边的艰辛 —— 不是 “不想还”,是 “不能还”;
这句没有抱怨,只有客观陈述,却比 “战士真辛苦” 更显悲怆,藏着对将士的同情。
后两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全诗的魂。
“但使” 二字满是期待,不是 “现在有”,是 “希望有”,像我们说 “要是有能人在就好了” 的恳切;
“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 “不教”,是 “不让”,语气坚定,写出对边疆安宁的渴望,也暗含对当朝将领的期许 —— 希望他们能像李广一样,守护好家园,不让敌人入侵。
王昌龄的 “边塞长叹”
写这首诗时,王昌龄在长安做官,常听来自边塞的驿卒讲戍边故事。
有次他遇到一个从阴山回来的老兵,老兵说 “我们在边关守了五年,每天看着月亮升起落下,像秦汉时的士兵一样,可敌人还在边境游荡,好多兄弟都没等到回家的那天”。
这句话让王昌龄心里一沉 —— 千年过去,边塞的月亮没变,征战的苦也没变。
他回到住处,看着窗外的月亮,想起书里读到的李广将军的故事,拿起笔写下这首诗。
他没写当下的战事,却借秦汉的明月与李广的典故,把 “希望边疆安宁、将士平安” 的心愿藏了进去。
后来他在《从军行》里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这首诗里的 “边塞情”,全是他对家国安宁的牵挂。
二、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于南宋中期(约 13 世纪初)。
叶绍翁早年隐居江湖,擅长描写田园与自然景致,这首《游园不值》是他的传世佳作,“不值” 即 “未遇到园主人”,诗中记录的是他春日探访友人园林,未遇主人却意外赏到春色的闲趣经历。
诗最早收录于清代《宋诗纪事》,后被多种宋诗选本收录。
现代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其 “以小见大,平淡中见奇趣,写春色之妙,千古独步”,尤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句,被评 “道尽自然生机,成了写春的经典名句”。
诗中 “屐齿”(木屐底部的齿,用于防滑)、“苍苔”(青苔,常见于潮湿的庭院)均是江南春日的典型细节,让诗歌充满生活气息。
白话翻译
(园主人)大概是怜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木屐踩坏了它;
我轻轻敲着柴门,敲了很久也没人来开。
可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你看,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经探出墙头来了。
一段 “春日游园小插曲”,每句都藏着 “憾” 与 “喜” 的转折。
首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的 “应怜” 太妙 —— 不是 “肯定是”,是 “大概是”,是叶绍翁的推测,带着温柔的体谅,不是 “园主人小气”,是 “园主人爱惜青苔”;
“屐齿印苍苔” 的 “印” 字,写木屐踩在青苔上的痕迹,细腻又真实,像我们雨天走在石板路上,留下脚印的样子。
“小扣柴扉久不开” 的 “小扣” 与 “久不开” 形成对比:“小扣” 是 “轻轻敲”,怕打扰主人,透着文雅;“久不开” 是 “敲了很久没人应”,藏着小小的遗憾。
后两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 “神来之笔”:“关不住” 的 “关” 字,写园主人想把春色 “关在园里”,可春色太活泼,根本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的 “出” 字,是 “主动探出来”,像调皮的孩子偷偷伸出头,满是生机与趣味,没有 “满园春色” 的直白,却用 “一枝红杏” 让人想象出 “园里百花齐放” 的热闹。
整首诗没有一句 “春天真美”,却把 “春日的生机” 写得扑面而来 —— 从 “遗憾没进园” 到 “惊喜见红杏”,转折自然。
叶绍翁的 “游园惊喜”
写这首诗时,叶绍翁听说友人在郊外建了座小园,种了很多花,特意选了个春日的上午去拜访。
他穿着木屐,走到园门口,看到地上长满了青苔,绿油油的,怕踩坏了,就轻轻敲柴门。
敲了好一会儿,都没人来开,他心想 “大概主人不在家吧”,有点失落,准备转身离开。
可就在这时,他看到柴门旁边的墙上,一枝红杏探了出来,花瓣粉嫩嫩的,还带着露珠,像在跟他打招呼。
叶绍翁一下子笑了 —— 虽然没见到主人,没进园里,可这枝红杏已经把满园的春色告诉了他。
他站在门口看了很久,回家后拿起笔写下这首诗,把 “没遇到主人的遗憾” 和 “见红杏的惊喜” 都写了进去。
后来他在《田家三咏》里写 “田因水坏秧难插,旱逐春归麦未收”,可见他对田园生活的观察,从来都是 “于细微处见真趣”。
三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的边塞雄浑,藏着对家国安宁的牵挂;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的游园惊喜,装着对自然生机的热爱。
有 “心怀天下” 的壮阔,也有 “偶遇美好” 的小确幸;在壮阔里坚守初心,在小确幸里感受温暖。
你有没有过 “像王昌龄一样心怀牵挂” 的时刻,或者 “像叶绍翁一样偶遇惊喜” 的经历?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9-27
浏览45
诗词
登录后评论
点赞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