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之翔
频道主
霜叶红枫与西湖晴雨:两首古诗词里的秋意与湖光
一、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当时 40 岁的杜牧任池州刺史(今安徽池州)。
他早年仕途不顺,中年后偏爱山水漫游,常在公务之余寻访周边山林,这首诗正是他秋日登临池州附近寒山时的即兴之作,也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代表作。
诗最早收录于宋代《文苑英华》,后被《全唐诗》收录。
清代何焯《唐诗镜》评价其 “语浅而意深,景真而情切,咏秋诗中当推第一”,尤其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句,被评 “翻案之笔,将秋景写得比春景更艳,千古罕见”。
诗中 “寒山” 并非特指某座山,而是泛指池州一带的秋山,因 “秋凉有霜” 得名,这首诗让 “寒山红枫” 成了历代文人秋日寻景的标志。
白话翻译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寒山深处走去,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约能看到几户人家。
我特意停下车,是因为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一帧 “秋日山林旅行快照”,每句都藏着 “动” 与 “静” 的和谐。
首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的 “斜” 字太妙 —— 不是 “直”,是 “蜿蜒向上”,写尽山路的自然野趣,像我们秋天去爬山,沿着石子路慢慢向上,一步一景的惬意;
“远上” 二字则拉开视角,把 “人在山中” 的渺小与 “山林辽阔” 的壮阔对比,瞬间有了画面感。
“白云生处有人家” 的 “生” 字极富灵气 —— 不是 “有”,是 “白云慢慢升起”,像山间的云雾在流动,而 “人家” 藏在云里,若隐若现,像童话里的小屋,既添了 “人间烟火气”,又多了 “世外桃源” 的朦胧美。
后两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是全诗的魂。
“坐” 字不是 “坐下”,是 “因为”,直白道出停车的原因 —— 不是赶路,是被枫树林吸引,像我们旅游时看到美景,忍不住停下车拍照的冲动;
“霜叶红于二月花” 是 “翻案之笔”,古人多写 “悲秋”,杜牧却偏说 “秋枫比春花艳”,不是 “硬夸”,是写实 —— 经霜后的枫叶,红得更浓烈、更有光泽,像我们秋天看到的红枫,比春天的桃花、杏花更显厚重的美。
杜牧的 “寒山赏枫”
写这首诗时,杜牧刚处理完池州的公务,秋日午后,他带着随从沿山路散心。
一开始只是随意漫步,走着走着,看到前方的石子路弯弯曲曲通向山林深处,白云从山谷里慢慢飘出来,云缝里还能看到几间茅草屋的屋顶。
快到傍晚时,转过一道山弯,突然看到一片枫树林 —— 夕阳照在枫叶上,红得像火,风一吹,叶子簌簌作响,像在招手。
杜牧立刻让随从停车,自己走进枫树林,捡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枫叶,比了比随从衣襟上绣的桃花图案,笑着说 “这叶子,比春天的花还红呢”。
当晚回到刺史府,他还在想着那片枫树林,拿起笔就写下这首诗,没有用复杂的辞藻,全是白天看到的真实景象,却成了流传千年的咏秋绝唱。
后来他在《秋夕》里写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可见这次 “寒山赏枫”,让他更懂秋日的 “热闹与温柔”。
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当时 36 岁的苏轼任杭州通判(副知州)。
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常与友人游西湖,某天先晴后雨,西湖景致随天气变化格外动人,苏轼乘兴写下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第二首,也是描写西湖的 “千古第一诗”。
诗最早收录于《东坡七集》,清代纪昀《纪评苏诗》评价其 “比喻神妙,千古绝唱,西湖之美,至此诗而益显”,尤其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句,被评 “以美人喻湖,既写出西湖的灵秀,又赋予其人格之美,无人能及”。
诗中 “西子” 即春秋时期的西施,是古代 “四大美女” 之首,苏轼借其 “无论淡妆浓抹都美丽” 的特质,写尽西湖晴雨皆美的特点。
白话翻译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格外美丽;
下雨时,西湖周围的山峦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也显得格外奇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打扮,她都显得那么适宜(西湖无论晴雨,都那么美丽)。
一部 “西湖晴雨纪录片”,每句都藏着 “变” 与 “不变” 的妙趣。
首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的 “潋滟” 太形象 —— 不是 “平静”,是 “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像我们晴天去西湖,看到湖面闪着碎金般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晴方好” 的 “方” 字,是 “刚好”,不是 “只有晴天好”,为下句 “雨亦奇” 做铺垫。
“山色空蒙雨亦奇” 的 “空蒙” 极写雨景的朦胧 —— 不是 “大雨滂沱”,是 “毛毛雨笼罩山峦的样子”,像我们雨天游西湖,看到远处的雷峰塔、保俶塔藏在雨雾里,若隐若现,比晴天更有诗意;
“雨亦奇” 的 “亦” 字,呼应上句 “方”,明确 “晴好雨也奇”,没有偏爱,只有 “都美”。
后两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 “比喻的神来之笔”。
“西子” 的妙处在于 “无论怎么打扮都美”,西湖的妙处在于 “无论晴雨都美”—— 晴天的西湖像 “浓妆的西施”,热烈明艳;雨天的西湖像 “淡妆的西施”,清雅温柔;
不是 “硬比”,是 “神似”,像我们形容一个人 “穿什么都好看”,不是说衣服美,是说人本身有气质。
整首诗没有一句 “西湖真美”,却把 “西湖之美” 写得深入人心 —— 不是 “单一的美”,是 “多变的美”。
苏轼的 “西湖品雨”
写这首诗时,苏轼和友人约好游西湖,早上还是晴天,他们坐在船上,看着湖面波光粼粼,友人说 “今天的西湖,比平时更亮啊”。
可没过多久,天上飘起了毛毛雨,一开始大家还担心影响游玩,没想到雨越下越柔,远处的山慢慢被雾裹住,像披了层薄纱。
苏轼看着眼前的景色,突然笑着说 “你们看,这雨天的西湖,比晴天还妙呢!我看它就像西施,晴天是浓妆,雨天是淡妆,怎么看都美”。
友人们都拍手叫好,说 “你这比喻太妙了,以后再看西湖,就想起西施了”。
当天晚上,苏轼回到住处,把白天的感受写成这首诗,还特意在诗题里加了 “初晴后雨”,怕后人忘了这西湖最美的时刻。
后来他在《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里写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可见这次 “西湖品雨”,让他成了西湖 “最懂美的知音”。
三
杜牧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寒山秋意,藏着秋日山林的热烈与清爽;苏轼 “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西湖晴雨,装着湖水的灵秀与多变。
有 “秋日红枫” 的绚烂时刻,也有 “西湖晴雨” 的起伏日常;在绚烂里珍惜美好,在起伏中发现趣味。
你有没有过 “像杜牧一样赏秋枫” 的惬意,或者 “像苏轼一样品湖景” 的惊喜?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9-26
浏览60
诗词
登录后评论
点赞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