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隐藏的众神》中寻找中东的文明基因
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交汇处的芦苇荡里,曼达安教的祭司们仍在举行千年未变的洗礼仪式,他们将新生儿浸入流动的河水中,用亚拉姆语吟诵着《施洗约翰福音》的古老章节。
这些被现代世界遗忘的信仰群体,如同活化石般印证着中东文明的多元基因。
杰拉德・罗素的《被隐藏的众神》犹如一把考古铲,在伊斯兰教主导的地表之下,发掘出八颗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文明种子 —— 从伊拉克沼泽的曼达安人到巴基斯坦山地的卡拉什人,从叙利亚沙漠的德鲁兹派到埃及尼罗河畔的科普特人,这些少数宗教群体用独特的信仰仪式,维系着人类文明最初的精神密码。
 
一、信仰的活化石:从诺斯底主义到现代生存困境
在伊拉克南部的芦苇迷宫中,曼达安人仍在践行着诺斯底主义的古老传统。
他们相信宇宙是光明与黑暗的战场,人类的灵魂必须通过不断的洗礼才能获得救赎。
这种源自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二元论世界观,与基督教的诺斯底教派形成奇妙共鸣。
当罗素在曼达安人的村庄目睹新生儿洗礼时,他发现这个群体至今保留着《死海古卷》中记载的神秘仪式 —— 这不仅是宗教实践,更是对古代近东文明的活态传承。
 
在伊拉克北部的辛贾尔山区,雅兹迪人仍在向孔雀天使祈祷。
这个被 ISIS 视为 "恶魔崇拜者" 的群体,其信仰体系融合了拜火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
他们相信灵魂转世,禁止与外族通婚,甚至保留着雅利安人的金发碧眼特征。
当罗素跟随雅兹迪长老登上圣山时,他看到的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个民族在 72 次种族灭绝中坚守的文化韧性。
 
二、语言的琥珀:阿拉姆语与叙利亚字母的千年回响
在巴格达的东方教会,牧师们用几乎绝迹的阿拉姆语吟诵经文。
这种耶稣时代的语言,如今仅存于少数宗教仪式中。
当罗素参与礼拜时,他注意到经文使用的叙利亚字母与古叙利亚语的微妙差异 —— 这是阿拉伯帝国征服后,基督教社群为保存文化记忆所做的妥协。
这种语言的存续,恰似埃及科普特人仍在使用的法老历法,成为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世界的纽带。
 
在埃及南部的科普特村庄代尔・贾尔努斯,村民们守护着一口传说中耶稣曾饮用的圣井。
他们用阿拉伯语和科普特语双语祈祷,每天七次的礼拜仪式中,仍保留着法老时代的星象崇拜元素。
当罗素饮用井中冰水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信仰的神圣,更是语言与文化交织的复杂脉络。
△图源来自网络
 
三、性别与权力:卡拉什人的性保守与德鲁兹派的转世神话
在巴基斯坦兴都库什山区,卡拉什人以 "谷地异教徒" 的身份闻名。
他们的 "八哈鲁克" 习俗被外界误解为性自由,实则是对生育权的集体管控 —— 每年选出的男性需独居高山,通过仪式性行为确保部落人口平衡。
当罗素目睹卡拉什妇女在丘谟思节期间严守禁欲令时,他发现这个群体对性的保守态度,与现代社会对 "原始部落" 的刻板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叙利亚的德鲁兹派村庄,长老们仍在秘密传授《智慧书》的神秘教义。
他们相信灵魂转世仅限于德鲁兹社群,若现世躯体不足,灵魂将远渡重洋前往中国。
这种独特的转世观,与波斯诗人鲁米的苏菲主义形成跨文化呼应。
当罗素与德鲁兹长老探讨灵魂归属时,他意识到这种信仰不仅是对生命意义的解答,更是维系社群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四、全球化冲击下的信仰困境
在黎巴嫩贝鲁特的德鲁兹派社区,年轻一代开始用社交媒体传播信仰。
他们将《智慧书》的教义与赛博朋克文化结合,创造出 "数字德鲁兹" 的新形态。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雅兹迪人的流亡社群中尤为明显 —— 欧洲的雅兹迪青年用电子音乐重构古老圣歌,在柏林的夜店里举行虚拟孔雀天使崇拜仪式。
 
在伊拉克的曼达安人聚居区,石油勘探正在摧毁他们的栖息地。
随着沼泽被抽干,这个依赖芦苇生存的群体面临灭绝威胁
。罗素在书中记录了一位曼达安祭司的哀叹:"当最后一片芦苇消失,我们的信仰也将随水流逝。" 
这种生态危机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困境,在伊朗的祆教火庙中同样上演 —— 空气污染导致圣火熄灭,迫使祭司们改用天然气维持仪式。
 
五、文明对话的启示
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旁,撒马利亚人仍在基利心山庆祝逾越节。
他们的十诫版本与犹太教不同,强调对自然的敬畏而非律法的严苛。
当罗素参与他们的仪式时,他发现这种差异并非分裂的象征,而是多元文明共存的证明。这种包容精神,在德鲁兹派与穆斯林的日常互动中尤为显著 —— 尽管教义迥异,他们共享市集、通婚甚至共同抵御极端主义。
 
在埃及的科普特修道院,修士们用阿拉伯语翻译古代文献。
他们将《圣经》与法老时代的智慧文献对照研究,试图在基督教框架中融入本土文明元素。
这种跨文化诠释,与伊朗祆教祭司将环保理念注入传统教义的尝试,共同展现了古老信仰的现代转化潜力。
 
结语:沙漠中的文明星座
当罗素结束长达十四年的中东田野调查时,他在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这些被隐藏的众神,不是文明的遗迹,而是活着的智慧。"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沼泽到兴都库什的雪山,从波斯的火庙到埃及的修道院,这些少数宗教群体用信仰构建了抵御文明同质化的壁垒。
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韧性,不在于征服与扩张,而在于对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
当现代社会陷入宗教冲突与文化割裂的泥淖时,这些沙漠中的文明星辰,或许能为人类照亮一条和解共生的道路。
 
2025-04-27
浏览14
文学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