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Level C-1001 "打破天穹"(2)
近日,有关Phenomenon C-ε“魙败”的相关新闻席卷了整个后室,并且已经引起了民众相当程度上的恐慌;考虑到该现象的不可逆转性以及近来新进化出的强烈传染性,若是不加以控制,其对后室生态系统所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毫无疑问,其所带来的巨大阴影正笼罩在整个后室文明上空,在亲眼目睹了被其所横扫的层级之惨状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件事:同样的事情是不是迟早会发生到我们的头上?或者说,既然总有一天“魙败”终将降临,那么在此之前我们还得等多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浸水龙城
蓝色通道 
— ENTER FILE:行动记录:“破军”计划 —
值得一提的是,除开对“魙败”的恐慌之外,以探险者总署为首的后室领导者团体也吸引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目光。我们都知道,“魙败”早就已经被正式立项并且录入了官方数据库,并且在之前的数年中,其扩张范围始终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M.E.G.等团体一直以来都对外宣称,自己有足够的办法限制住“魙败”,并告诉群众不必担心;然而事实已经证明他们骗了我们。
从政治家的角度,我们或许可以理解M.E.G.这么做的原因,但是整体来说,“魙败”的爆发对M.E.G.的信誉打击是毁灭性的。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双向信任毁灭只需要一个契机,而在此之后重新将其建立起来,就是难上加难了。
这一趋势可以从“破碎空间”规模的迅速扩大看出——这个组织始终信奉后室意志不可违逆,并将其视作自己的神祇;在组织刚成立的十余年中,它被定性为邪教,信徒寥寥,但很显然现在的情况与之前可谓是两极反转了。他们的发言人克里斯蒂安·萨姆森近日公开声称,M.E.G.就是一群无耻的骗子,并尖锐地评价道,所谓监督者从来都不把民众的安危放在眼里,他们早已担不起探险者总署的名号。这一说法得到了民众们的强烈支持,在此前是完全不敢想的。
但M.E.G.内部似乎仍有一些人在做出努力。近日,M.E.G.发起了代号为“逆行”的远航计划,其旨在对蓝色通道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而且向公众公开了他们对于“魙败”之本质的猜想,还声称这项计划已经得到了包括B.N.T.G,E.P.B.等数个团体在内的支持。他们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的最后声称,这次探索将面向整个后室进行招募,无论本次行动是否成功,参与远征的所有人都将被视为为文明挺身而出的英雄。据悉,该计划的报到地点和最终的启航地点都被定在了枢纽岛屿浸水龙城。主持人在此对该计划不予置评。
后室文明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是文明的绝地反击还是回天乏术的垂死挣扎?本电台将实时跟进并向所有观众播报有关“魙败”及其衍生新闻的所有内容,望诸位敬请期待。
后室电台第19805期,由您亲爱的拉尔夫在此主持播报。
———————————————————————
怎么样?对这次招募的结果还满意吗? 比预期的差一些,但也不能要求太多了。
信任危机,我说的没错吧? (苦笑)你知道我们不管怎么选结果都不会太好。
也是呢……那么总之,还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准备? 当然,E.P.B.那边的技术已经到位了。好消息是我们原本预定的远征队是四艘船,现在只需要一艘了,省下了不少经费呢。
(轻叹)容错率也小了不少。 咱们心里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了,不是吗?远征队的结局再怎么失败,也不会比整个后室文明都被魙败摧毁掉更坏了。
所以你看,容错率什么的东西早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了。在现在的局势下,实际的行动永远都比理论计算有效得多,也重要得多。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ADDENDUM FILE 100:REPORTS ON PROJECT REGRESS
航海日志:
今日是我们预定出航的日子。作为一名专业的探索者,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登上这样的一艘名为“空泡舰”的载具。
这些具有银色外壳、形似潜艇的船只是M.E.G的发明,它不仅仅可以在混乱的蓝色通道内定向移动,还能为它的全体乘员们提供如同正常环境一般的安身之所。在被发明的初期,“空泡舰”原本是作为层级之间定向移动的交通工具被发明出来的,那个宏伟的计划如果实现,后室所有人的生存方式都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一切美好的幻想都被“魙败”打破,同上千个缓慢凋零的世界一起。在M.E.G.投入了无数的人力、时间和资源,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后室的所有人都逐渐意识到一个令人恐惧的可能性。
这可能就是终结了,我们无力逆转。一切都将在这里戛然而止。
在绝望的情绪之中,人总要寻找点什么作为寄托。末世论开始在人群中迅速传播,狂热的教徒们放弃了一切挣扎,转而将灾难本身奉为神明,并攻击一切仍然对逆转灾难抱有希望、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人;这就是名为“破碎空间”的邪教组织了。像我们这样的科研人员,则首当其冲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但无论如何,我们最终还是走到了这里。无论之前经过什么,我们最终都坚持下来了。在血腥的冲突和反对的声浪之中,以M.E.G.和E.P.B.为首的几大团体最终以无数士兵和科研人员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空泡舰”的研发与制造,又竭尽全力组织了这样的一次远航。包括我在内,M.E.G.的所有人都将后室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了这片迷离的蓝色空间之内,层群的最远处,期待着我们能在那里找到一片没有灾难、没有动荡,也没有被“魙败”染指的净土。
我很幸运地活到了最后、加入了这样一场堪称伟大的旅程。但没人知道前方会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也并不清楚我们能不能活着离开这艘舰船。
谁知道呢?或许,从选择流浪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命运就早已注定。
我回过头,望着远处越来越小的龙城岛,那是我们的启航之地,也是文明的象征。溢出眼眶的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但我仍然固执地望向那个方向,直到它变成一个小黑点,直到它彻底消失在我的视野之中。
现在,我们的周围只剩下茫茫的一片蓝色了。 我并不赞同那些悲观的末世论教徒的言论,但哪怕他们手上沾着我同僚们的鲜血,我也很难像这艘船上其他许多人那样,对着他们见到的一切末世论者毫无怜悯地扣下手枪的扳机。
原因无他,我自己的双胞胎弟弟,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这件事我从未对其他人提起,部分原因是我不认为其他人会理解我。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他们也不理解与一个“几乎就是另一个自己”的孩子一同长大是怎样的经历。
从记事开始,我们两个就保持着近乎百分之百的默契,在我不想去学校的时候,他代我上过课。我想不明白的问题他也想不明白,我想做的事情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得到他天衣无缝的配合。 我并没有料到我和他会在这件事上产生如此之大的分歧。末日带来的恐惧是如此沉重,以至于只要一点观念上的裂痕,就足以将原本心有灵犀的两人击溃,直至形同陌路。
具体那天我们吵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他对着我近乎歇斯底里地咒骂,仿佛在我们双双加入M.E.G.之后,我便不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的仇人。他愤怒地把自己的权限卡投入火中,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他告诉我,我的固执是愚蠢的,我的理性、我所学到的一切科学方法,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都已经被因为我无法接受挫折导致的一厢情愿完全取代。
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我到死都不会认同他对我说的那些话,但我却并非完全不能理解他的心态。毕竟,时至今日,无论是我还是他,还是M.E.G.的所有人,都还没有找到哪怕一丝一毫的证据证明,我们在魙败之中还有一线生机。
说到底,我们都只为了自己内心愿意相信的那个虚无缥缈的幻想行动。 在这一点上,我和他并无区别。
我们,M.E.G.,破碎空间教徒,乃至后室的所有人。我们全部都是是黑暗中盲从的信徒。
航海日志:
从未想过我们的旅途会以这样一次戏剧性的发现迎来转折——今天,船似乎在一片蓝色之中撞上了什么东西。在一阵巨大的震动之后,整艘空泡舰陷入了巨大的混乱,我的书桌翻倒了,相框、书本、资料和日记散落一地。
回过神来,全船的所有人都开始手忙脚乱地检查各种仪器。
好消息是,没有发现任何损坏的迹象——而坏消息是,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撞上了我们的船。从舰船看去,视野里依然只有一片迷茫的蓝色,别无他物。
以防万一,我们不敢再贸然前行。我叫上吉米一起下船检查是否有任何可能的障碍物藏在我们视野之外的死角里。然后,在他的惊呼声中,我看到了我此生在那之前从未见过的景象。
蓝色通道中散落的建筑碎片,高楼、立柱、雕塑,都沿着一个平面被整齐地截断,仿佛一把利刃从天而降,将整个蓝色通道切成两半。
界限的另外一边,隐约可以见到几个悬浮在通道之上的层级的影子,但我们知道,在突破那条界限之前,怎么都不可能到达那里。
我们小心地接近那条界限。为了避免遭遇意料之外的危险,在距离那条界限不到五十厘米的地方,我向前用力掷出随身携带的那个网球,好奇着它在跨过界限的瞬间会发生什么。
“咚”的一声,网球弹了回来。吉米躲闪不及,被正好砸中。他看起来相当恼火,一边捂着脑袋一边骂骂咧咧地走上前去,嘴里嘟囔着些脏话,一脚朝着那条界限踢了过去。
不出所料,什么都没有发生。吉米捂着脚踝,一瘸一拐地走了回来。他看起来无可奈何。
“那里有一堵墙。”他说,“我们要报告舰长。” 空泡舰撞墙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舰。舰长罗格抚摸着长长的胡须,思考了一分之后,下令随舰科学家拿出光学仪器来。透过这些专业仪器的观察,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我们所有人:
那是一个巨大的天穹,自我们面前的茫茫蓝色中升起。我们一边仰头一边将光学仪器对准天空,却完全没有办法看到天穹的顶端,只看到一堵透明的墙斜向我们头顶,随后消失在无边的虚空之中。
“向它开火。”舰长下令道。
我们不敢耽搁,立马照做。所有人都卯足了一股劲,将枪林弹雨一股脑地朝着前方的巨壁倾泻下去。针对天穹的火力全开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直至炮膛打到冒烟,直至舰船上再也搜刮不出一颗能够投向它的子弹;可天穹仍巍然而立,仿佛此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这可能是我们在后室之中所知的最大结构之一。声波、子弹、武装无人机、激光炮都无法将这笼罩在我们世界上方的天穹击破,仿佛它就象征着绝对这个词本身。 一切观察最终都指向一个结论。前方无路可走,我们应该返航了。
返程的途中,我逐渐开始陷入迷茫。我们不知道天穹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该如何跨越它。在这道透明的壁垒之内,魙败正在夺去所有人类可以踏足的土地的生命力。我们陷入了一座不可见的巨大牢笼。
舰长罗格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返航晚宴酒过三巡之后,他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
“你要相信人类。就像我们一直以来的那样。你要相信,人类与文明会跨越一切障碍,直到抵达世界的另一端。”
我笑了笑,没有作答。这个问题,我心里并没有答案。 我们真的能走到巨壁的那一边吗?
如同它不可见的外表一样,光芒确实可以穿透那座不可见的高墙。墙的那一端仍有更多的层级,但距离太远,我们看不真切。更多的空间还是被无穷无尽的蓝色迷雾笼罩,就像现在每天我房间舷窗外的景色一样。
回到港口的日子逐渐接近。窗外还是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只有蓝色的迷雾和幽灵般闪烁着的、漂浮的废墟。
这会是我们的归宿吗?
ADDENDUM FILE 102:REPORTS BY ÉLECTRON POSITIF PARTICLE TECH CO.,LTD. OF BACKROOMS
关于“逆行”远征计划探索结果以及后续应对措施的提案(节选)
……
从探索的结果来看,后室C层群并非只有999个主要层级,事实上透过天穹,我们还可以看到其外部的一些未探索层级。换句话说,天穹将后室分成了内外两个世界。本公司必须得感谢这次探索的结果,在行动之前,我们也曾建立过数个后室超空间的模型并列出相应的猜想和提案,但在此之后,除了接下来即将要阐述的这一段内容以外,其余的可能性都被排除掉了。
我们可以在此做个比喻,将蓝色通道比作一片海洋,将其上的层级视作一个个岛屿——事实上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从而以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来查看我们现在的境况。众所周知,海洋是流动的;一个生机勃勃的海洋世界,离不开洋流的作用;洋流的存在使得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得以均匀地遍布整个洋区,而不会出现某一片海域的所有营养被其中的生物吸收一空的情况。
现在,天穹降临了;正如上文所述,它分割了原本连续且流通的蓝色通道,将两个部分完完全全地隔开,也断绝了两个部分完成联通的可能性。想象一个没有任何支流汇入的湖泊,它的水体大小并不能支撑其内部的自循环,那么迎接这片湖泊的结局很显然只有一种:那就是干涸和死亡,连带着其中原有的生命一起。
我们所面临的现状和这样的情况很像。我们相信,充斥着整个后室超空间的蓝色通道能够为其中悬浮的一个个层级和岛屿提供足以维持其生命力的能量,但是当天穹将我们所熟知的这一部分空间与其余部分隔绝之后,其内部的蓝色通道部分由于缺乏能量的循环和流动而陷入枯竭,随之而来的便是层级的死亡;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受到“魙败”影响的层级并不是完全损毁或消失,它们仍在那里,只是变成了没有任何资源存在,连实体都无法在其中生存的死亡地带。
由此,Phenomenon C-ε的本质就呼之欲出了:天穹将后室中的一部分,即我们探索并以之立足的一部分完全笼罩在其中,阻断了其与后室超空间其余部分的能量传递,从而将我们彻底困死在其中。丧失了能量补给的层级自然而然地死去,而不明所以的我们将它命名为“魙败”。如果天穹也代表着后室意志的其中一部分的话,那么它显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最痛苦也是最绝望的死法: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征服下来的一切丧失活力,并切断我们一切可能的生存资源,最终无所作为地迎来灭绝。
……
另外一个异常现象同样可以与天穹的出现联系起来,那就是后室C层群的主层级数量被彻底限制住的情况;我们曾经以为这是因为后室已经被人类文明完全探索,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由此我们引出了天穹的第二个异常性质:它所阻挡的不仅是蓝色通道的流通,很可能还有“切行”这一概念。我们在层级与层级之间的切入与切出已被证实并不受蓝色通道本身状态的影响,那么剩下的可能性也就只有这么一种了。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做法显而易见:打破笼罩在我们头顶上的天穹,恢复我们与后室未知部分的能量流通,开拓出文明的未来。打破天穹,不仅能使我们重新获得切行至天穹之外全新层级的机会,还能使蓝色通道重新联通。这对于已经被“魙败”所影响的层级来说无疑算得上雪中送炭,从理论上来说,甚至有机会助其重新恢复被“魙败”所席卷之前的样子。
遗憾的是,在我们完成这份提案之前,已经有不少热心人士作出过类似的尝试,但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我们并不知晓天穹的构成究竟是何种物质,但至少现阶段,人类还没有拥有足以摧毁它的武器。
为此,应探险者总署的请求,我公司近日推出了继“空泡舰”之后的另一大全新发明: 破军大炮 The Artillery of Alkaid ——这个名字来源于前厅中的天文学家对北斗七星中最后一颗星的称呼。
从前厅带给我们的文献资料来看,前厅人在数百年前依靠这个形状独特的星群的导航,古代旅行家们也将其用于指引自己的方向。可以说,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与文化地位,被古代旅行家们用于指引自己的方向。
无论是从文字本身的字面含义还是其历史地位而言,我们都相信这个名字最适合我们的新炮。普通的炮弹对其来说并无大用,它被制造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将天穹彻底粉碎,将其扫入历史的垃圾桶。因此,它的炮弹将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武器,而是源自于后室超空间本身的能量。 这将会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汲取后室本身的能量,并为我们所用。
考虑到当下的蓝色通道本身已经接近枯竭,那么我们的能量来源也就只剩下那些仍未被“魙败”所侵袭的完好层级了。我们能够保证能够最大化破军大炮的威力,但无法给出采集支撑层级之活力的能量的详细方法;但根据理论模型,我们可以在此给出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路。
须知:这条思路并不一定准确,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毕竟,在当前的局势下,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
以层级本身的特殊性质为着手点,寻找并前往其根源之处。
……
正电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
敬上
<记录结束>
ADDENDUM FILE 104:PROJECT ALKAID
<back/home/next>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07-23
浏览144
登录后评论
9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