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我是大哥
成为自己的光—《吾爱敦煌》观后感
《吾爱敦煌》来写我的观后感了,期间被感动了无数次,不明白为什么网上这么多差评。
首先向那些默默守护在自己岗位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致敬,没有他们世世代代的坚守,就没有如今的敦煌。
可能因为电影的表现手法就是平铺直叙的人物传记形式,大部分的旁白+重复的场景,对平时喜欢看层次丰富、故事起伏、炸裂特写、剧情反转的朋友来说,这个电影就有点看不下去,对比太强烈了。整部电影都没有太过于冲突的场面,就是简单的叙事,但能在日常的点滴里对他们心生敬仰。对于像樊似锦老师他们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一生是平淡的,正如她说:“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让莫高窟保留它原来是样子”。
他们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却把自己的轰轰烈烈都藏在了日复一日的守护工作里。那些嫌弃电影拍的太平了的人,你们的人生应该是很精彩吧,不然也不至于欣赏不来这种真实的平淡。
看完电影就会觉得,我们如今还能看到莫高窟是多大的幸运。一句:敦煌需要我,我就来了。这一守就是自己的一辈子,感动于老一辈人对使命的坚守与奉献。原来曾经看的那些关于敦煌的纪录片,其实也是他们发起的,目的只是希望我们能先透过视频感受的敦煌历史的厚重。
谈到“守”真的太难了!历史上敦煌经历过近500年无人看管的荒废,还有以“探险”之名的国外侵略者的盗窃、掠夺、破环。直到1944年才成立研究所去保护,条件艰苦程度自是我们现在体会不到的。五六十年代他们在修缮洞窟时,希望敦煌被更多的人看到;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又发现人满为患,越多的人来会让这些古迹消失得越快。才会有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保护的冲突,才会想办法结合高科技留住这些瑰宝,让更多的人看到……
电影中最后樊老的一段独白非常精彩:“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的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的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最后,就用常书鸿老师的话作为结尾吧:何为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你们年轻人,让自己成为一道光吧,……这样的人生,大也、盛也
《吾爱敦煌》来写我的观后感了,期间被感动了无数次,不明白为什么网上这么多差评。
首先向那些默默守护在自己岗位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致敬,没有他们世世代代的坚守,就没有如今的敦煌。
可能因为电影的表现手法就是平铺直叙的人物传记形式,大部分的旁白+重复的场景,对平时喜欢看层次丰富、故事起伏、炸裂特写、剧情反转的朋友来说,这个电影就有点看不下去,对比太强烈了。整部电影都没有太过于冲突的场面,就是简单的叙事,但能在日常的点滴里对他们心生敬仰。对于像樊似锦老师他们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一生是平淡的,正如她说:“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让莫高窟保留它原来是样子”。
他们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却把自己的轰轰烈烈都藏在了日复一日的守护工作里。那些嫌弃电影拍的太平了的人,你们的人生应该是很精彩吧,不然也不至于欣赏不来这种真实的平淡。
看完电影就会觉得,我们如今还能看到莫高窟是多大的幸运。一句:敦煌需要我,我就来了。这一守就是自己的一辈子,感动于老一辈人对使命的坚守与奉献。原来曾经看的那些关于敦煌的纪录片,其实也是他们发起的,目的只是希望我们能先透过视频感受的敦煌历史的厚重。
谈到“守”真的太难了!历史上敦煌经历过近500年无人看管的荒废,还有以“探险”之名的国外侵略者的盗窃、掠夺、破环。直到1944年才成立研究所去保护,条件艰苦程度自是我们现在体会不到的。五六十年代他们在修缮洞窟时,希望敦煌被更多的人看到;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又发现人满为患,越多的人来会让这些古迹消失得越快。才会有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保护的冲突,才会想办法结合高科技留住这些瑰宝,让更多的人看到……
电影中最后樊老的一段独白非常精彩:“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的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的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最后,就用常书鸿老师的话作为结尾吧:何为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你们年轻人,让自己成为一道光吧,……这样的人生,大也、盛也
2024-03-07
浏览186
登录后评论
1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