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网
频道主
民间技艺 | 黄龙溪火龙灯舞
“烧火龙”活动每年从正月初二晚上出“火龙灯舞”,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收灯,“龙”游古镇,大闹元宵,煞是喜庆!舞龙队伍一般按照书、画、祝贺词画或灯队称谓等顺序,用宫灯、鬼蟹、鱼、虾、蛙等灯排列成灯队(被称为“排灯”);队伍中还会配以灯幡和灯牌,这些灯幡和灯牌上通常写有吉祥的祝福语或灯队的名称;表演时,会伴以敲击乐和唢呐。火龙灯队共三组50人左右,出灯时,一是由道士先生身着法事道袍、帽、靴,执法牌携众道士护送火龙队到河边列队,道士先生做法事安置水神、土地神,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灯队平安后“请龙出海”。舞龙人头戴草帽,裸身穿(抗烟花喷烧)短裤,脚蹬草鞋,持龙列阵摆成舞龙姿势。在喧天锣、鼓、钹、小锣、马啷子、唢喇(中音、高音两种)的鼓乐声中请德高望重的地方名人给龙“点(朱砂)眼”,先点左眼再点右眼,点时由舞龙者齐唱“一点金,二点银,三点风调雨顺,四点吉祥太平”或唱其他贺新年、贺家人的吉祥、喜悦诗词。而后由龙宝引路,一字长龙,腾云起浪,金龙出宫,在鼓乐伴奏中表演飘、游、叠、转等舞姿。点睛者还要另行给舞龙队挂红放炮,观众手持烟花喷烧舞动的龙灯和舞龙人,烟花烧得越多,动作越猛,舞龙者就越高兴欢乐。
黄龙溪火龙灯舞
黄龙溪火龙灯舞,四川省双流县传统舞蹈,在四川地区又名“烧火龙”,是在中国传统舞龙风俗的基础上,融合龙、灯、舞、火焰等元素于一体,黄龙溪火龙灯舞为中国龙舞的代表之一,是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民间文化活动。每逢年节和典礼盛会举行的表演艺术。春节期间,黄龙溪古镇每晚都会举行这一川西地区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和民间文化活动。黄龙溪火龙灯舞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韵今风 千年传承
黄龙溪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黄龙见武阳赤水”“主管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主管风风雨雨的应龙”及“一龙生九子”等神龙图腾文化,按照民间信仰象征吉祥的“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兽须”等,创造了“火龙灯舞”。为使火龙展现神奇的表演,演出者们专门研制了独特火药。这种火药热量低,火焰艳丽夺目,使火龙流长,喷射有力,可烧龙灯,又可烧舞龙者之肉体。因此火龙灯舞可以呈现融龙、灯、舞、火焰于一体的神、奇、美、妙、惊险的舞姿。
火龙灯用竹、木、纸、布编扎,后经包裹、彩绘、置灯等工序而成。结构为“四部九节”,即“四部”龙宝(红宝、金钱宝)、龙头、龙身、龙尾。龙宝直径35厘米左右,嵌于直径45厘米饰有彩绸花式的宝架中,可转动又可饰灯。龙头为长圆形,约90厘米,内饰彩灯,其中,龙嘴长45厘米,内饰烟花或焰烟;龙角长50厘米;龙须需透度;龙眼要有神。龙身直径34厘米,内饰约18米长的彩灯。龙尾为曲翘柳形,长约150厘米。舞龙灯时,每柄由一人握持,扶龙舞姿。
经过演变,在政府官员宣布“烧火龙”开始后,鼓乐并起,由地方长官或知名人士点燃龙嘴烟花,此为第二道烧式“龙嘴喷花”,龙头颔首三叩,向各方、各级贵宾和现场百姓拜年,祝贺新春快乐,此时过节观灯的四方万千男女、老幼民众皆同时点燃手中特制的竹筒烟花,霎时,爆竹声声,烟花四起,响声连天,烟火弥漫!火花在龙身、人身上蹦跳,遍地开花。爆竹之声,烟花之火,人声鼎沸,腾飞万里,几分钟之内便成了一片火的海洋、烟的世界、光的幻境、乐之大潮!人舞龙欢,火光闪耀,好一派辞旧迎新之喜悦,好一派龙腾火海的壮观场面!舞龙人精神抖擞,尽兴表演游龙出海、礼仪朝拜、漫游世界、滚翻腾云、喜聚蟠龙等舞技。手中龙把紧握,随龙头挥舞,火星点点,身躯不断抖动,脚跟稳健,不屈不挠,无所畏惧,表现出“龙”之威严与英武!四周一片惊呼……在一片火与烟、光与声、惊与险、喜与乐的海洋之中,火龙狂舞。最后,龙首高昂,龙身呈盘龙状现收式!在一片鼎沸气氛中,答谢观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灯会“烧火龙”至此,舞龙人把烧残的龙灯置于河边祭祀焚烧,将灰送到河里,寓意送龙顺江入海回宫。
随着时代的推进,今日的火龙摒弃了古时的封建迷信色彩,在技术上也不断创新。为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1994年,黄龙溪镇成立了“黄龙溪火龙队”,在社会上招募曾经的“烧火龙”表演者进行表演及教学,以旧人带新人,让这一传统绝技得以保留,成效显著。同时,在表演技巧和表演道具上,也在不断完善、改进,并成功申请“黄龙溪火龙表演专用烟花”专利。1996年,黄龙溪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2000年创立了黄龙溪国际龙狮文化节,并成功举办多届;2010年黄龙溪镇成立了“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全面负责黄龙溪火龙队的训练、表演工作;2023年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团体。至此,黄龙溪火龙灯舞得以更加完善地保存与流传。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4-11
浏览26
書畫
登录后评论
1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