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ke
频道主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于敏这个单元,我不知道拍出一个好看的“两弹一星”故事是不是和造出两弹一星一样难,总而言之这么多年跟这段历史有关的,以科学家为主角的叙事我也看过不少,似乎也都进行过一些将科研方面的故事讲出波澜、讲出冲突、讲得激动人心的尝试。然而真能做到的少之又少。我在脑子里可以进行对比的有一部陈坤演的《钱学森》,一部是清华学生话剧社排演的以邓稼先为主人公的《马兰花开》。在讲述科研故事这方 面,我倒认为《马兰花开》做得更好,应该说不愧是清华吗。《钱学森》与其说是拍不好科研,不如说是没把这件事当成钱学森故事的重点。我在跟朋友闲聊的时候说,《钱学森》 电影中最突出的、或者至少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冲突,是他在留美和返中、在人类科学史上留名和支持自己的祖国之间做的决定。然而这个决定的过程描写得似乎有些旁观。我当时是这么对朋友说的:只有一个不理解这个决定的人才会把这个决定看得很难。对一个能理解他的人来说,他放弃的东西比起他选择的东西轻太多太多了,但不能理解他的人,看了这部电影描写的决定过程,也还是不会理解他。
于敏单元让我感觉像是差一口气,第一是没有搞清楚他工作上科研攻关的困难点到底在哪儿,以至于戏剧矛盾不清楚,工作的部分拍得很散。第二是生活的部分也很流于表面。对于科研工作者家属们的牺牲,似乎能挖掘表现的也都表现了,但是不触动人。
具体怎么就不触动人,我也说不好。但是,紧跟在后的张富清单元就是一个反衬。虽然张富清这个单元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整体节奏还是偏慢,还有一些典型到有些老套的桥段,但是,它几乎没用半集就让我感觉到:这组编导是懂得的,他们很信任自己的能力,也信任观众从细节中接受信息和感情的能力。
一个例证是:张富清单元从头到尾都没有拍过,甚至没有正面讲述过,张富清和妻子年轻时相知相爱的故事。尽管张富清的爱人孙玉兰显然在这个故事中拥有女主角的地位,甚至是和张富清对等的主角地位,但是他们却不认为有必要解释女主角是如何爱上男主角的。这个问题被主创完全游刃有余地通过人物塑造给解决了。孙茜对玉兰的刻画,让观众完全不会怀疑她对张富清的爱。而张富清这个人物的表现,又让人丝毫不会怀疑他为什么会被玉兰爱上。
这里还要特别说一下孙茜。 关于玉兰,有一个细节,真的特别细微但又自然,几乎到了让人注意不到的地步。玉兰在年轻的时候说的是陕西话,晚年则是湖北话。在青年时代,她刚刚在来凤做销售员公职的时候,变成了普通话。再后来,在山村里找零工、给裁缝铺做临时工的时候,口音才改成了湖北话,一直延续到老。
直到这单元几乎拍完了,我才看到这单元的导演是康洪雷。
最近看了《功勋》其中的《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一天看完了六集,确实拍得不错。然后接着就把后面的陆陆续续看完了。
这个单元里有一个我极其喜爱的细节。张富清驻村,平时无法和家人团聚,只在农历新年才能赶回家。几个孩子们年初一清晨穿上好衣服,走出房间,看见久违的父亲和母亲一道在厨房忙碌着。父母两个人都穿着深蓝色的、比平时的服装稍新一些的上衣。
两个人的胸前都别着一枚红色的党徽。
一这个细节没有台词, 没有突出,没有任何解释。但就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让人明白,这两个人是被什么样的力量引导着,在漫长的时光和艰难的生活里,紧紧地彼此结合、紧紧地彼此依靠的。
张富清倒是一直没有改口音,这有可能是照原型本人来塑造的。
另一点张富清这单元让我很喜欢的地方是:它真的很会拍中国的乡村。鄂西南的喀斯特山区,在航拍技术的加持之下,美得如梦如幻,令人震撼,也令人敬畏。在这样极其美丽而又清苦的环境里,主人公们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担柴、翻地、锁扣眼、打草鞋、敲石头、修路....仿佛都带有了一种神圣。那些掠过山间,拍下白色的云雾、蓝色的溪谷、深绿的田野的镜头,在告诉观众,那些渺小的人们,行走在这些山岭之间的人们,为什么要把这艰难的路走下去。
的确,感觉这个单元里好的和不那么好的东西都很明显地带有他的特点。只能说一句:果然是康洪雷。
我是在介于童年和少年之间的一段时间里看的《士兵突击》。“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这句话,是这个故事最一开始,落后的士兵许三多被派到草原深处守卫输油管的“五班”时出现的。前几天朋友问我:你想在关于科学的故事里看到什么呢?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06-27
浏览881
老片新评
登录后评论
88
评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