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子收留乞丐,一句话助其成商业精英,20年后携巨款前来报恩
2013年,戴杏芬的面馆里来了个中年男人,他一掷千金,居然要用一百万支票报答20年前的一饭之恩。
戴杏芬拒绝了这笔巨款:“就是一顿饭而已,哪里值得你这么报答?”
然而,男子却说到:“更值得报答的是你说的那句话呀,如果没有这句话我怎么可能成功呢?”
戴杏芬究竟说了什么,竟能一句话点醒流浪少年,让他成为商业精英?
收留
1993年初春的夜晚,浙江仙居县的天气还有些寒冷。
24岁的戴杏芬双手抱着胳膊,寒风让她感到一阵战栗。
更让她不安的是夜晚8点的黑暗和身后跟着的三个男人。
戴杏芬走得很快,身后的三个男人却紧追不舍。
等走到家以后,戴杏芬立刻抄起门后的锄头,转过身来想要赶走对方。
待看清楚三人的模样后,戴杏芬更觉得古怪了。
那是三个差不多18岁的少年,稚气未脱的脸上脏兮兮的。
那副虚弱疲惫,甚至有些害怕的眼神让人心疼,看着不像是劫匪。
戴杏芬松了一口气,开始问道:“你们是谁,为什么跟着我?”
三人中年纪最小的何荣锋略低着头不敢说话,眼神却如同狼一般警惕。
同乡丁笠年纪最大,便操着一口重庆方言开口说道:“姐,我们不是坏人,我们是从重庆来打工的,因为钱没带够,几天没吃饭了。想找人讨饭,结果所有人都把我们当坏人。”
戴杏芬听后,见他们确实饿坏了,再看何荣锋腿上的伤口化了脓,还发着烧,便将他们带进家里做了一顿热乎的饱饭吃,还拿出消炎药给他退烧,又帮他处理好了伤口。
吃饭的时候,几个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原来,他们都来自重庆酉阳县宜居乡元丰村,这次是要到丁笠姐姐所在的温岭打工。
但是到了杭州以后却发现转车的费用很贵,从浦江到义乌要5元汽车费,义乌到金华要2元,金华到温岭又要40元。
可一行人身上总共都凑不齐一个人的车费,只好花10块钱坐车,剩下的路靠自己走过去。
这不,走到一半到了台州仙居县钱就用光了,连饭都吃不上,只好找一个人讨口饭吃。
戴杏芬越听越觉得可怜,这么小的年纪凑不齐路费就出来打工,一下子觉得他们跟自己的弟弟一样,更想照顾他们。
随后,戴杏芬想着给他们找一份临时工作,先凑齐了钱再去温岭也行。
三个少年一听这个主意不错,他们都想挣了钱把饭钱补上。
戴杏芬很高兴,穿了一件绿色毛衣,踩着一个三轮踏板车就出门了。
通过走街串巷找朋友,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工作,到半夜12点才回来。
三个少年一商量,觉得他们都不好一个人去干活,不好意思地表示第二天就要走。
戴杏芬也不怪他们辜负了自己的心意,反而高兴地说道:“你们这么团结以后肯定能成事。”
第二天一大早,戴杏芬又给了他们一人10元钱,外加一些干粮和水果。
临行前,她还真的像姐姐一样叮嘱道:“钱就不用还了,找到工作后,写个信过来,让姐知道你们平安了就行。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做个好人。”
年幼经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戴杏芬话里的“团结”和“善良”成了何荣锋日后做生意的准则。
后来,他总是回忆说,是戴姐点化了我,才有了我后来的商业成就。
事实上,同样的话对于拥有不同经历的人来说,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
何荣锋之所以能够体悟得如此深刻,正在于他年幼的经历。
早些时候,何荣锋家在村里不说是很富裕,也至少不穷。
何父靠在全村收生猪屠宰和售卖为生,每年都能赚不少钱。
然而1990年初家里却突发变故,父亲这一年和往常一样收了年猪。
猪肉摊子在县城里生意依然红火,一次下来足足卖了一万多块钱。
不久后,卖完猪肉的何父带着巨款回到了家中。
由于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所以他决定第二天去还清收购生猪的钱。
不料这天晚上,一群小混混摸清了他家的情况,趁着夜深人静潜入家中偷走了钱。
何父急坏了,连忙跑到村长那里做了解释,但村民们却不管这么多,只想要回自己的钱。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人上门要债,何家只好把仅剩的积蓄拿出来还钱,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愤怒的乡亲们因此上门要债,还发生了冲突,在家里不停地打砸。
何荣锋因此从学校辍学,后来还有一次与村民发生冲突,腿上被砍了一刀。
父母商议后决定让他和另外2个同乡一起去浙江打工,出发时母亲也只能拿出100元的路费。
临行前母亲叮嘱道:“在外面要好好做人,别出什么闪失,不然我也活不下去了。”
而到了陌生的地方后,本地人看到他们衣衫褴褛,也都把他们当贼看。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本就性格内向的何荣锋更加孤僻古怪,对谁都无法产生信任。
如果这样的性格形成,未来他的生活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更别说成为企业家了。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戴杏芬不仅收留了他们,还拿出30元和食物给他们当路费。
这种“真心对你好”的行为让何荣锋感受到了被陌生人爱护的感觉,也成了他日后能够待人和善的转折。
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这样说道:“我小时候家里被人追债,出于自我保护,我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戒备心理。直到我遇到戴姐后,她的善良点化了我,我对她的感激是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她是我永远的姐姐。”
成就商业精英
当年,何荣锋到温岭以后还是没有找到工作,于是向老乡借钱到天津谋生,随后又辗转到了沈阳。
那时,他从最底层的学徒工做起,每月只有135元的工资。
但他却很感激,把每一个雇他干活的人都当成恩人,觉得认真干活就是对恩人的回报。
靠着自己吃苦耐劳和上进的品质,何荣锋很快学会了喷漆手艺。
1994年,他因为积累了不少人脉,于是开始自己做喷漆承包商,一个月能够赚到3000元。
2年后,何荣锋的工厂越开越大,已经拥有了10万元的积蓄。
这一年,他风风光光地回到了酉阳老家,受到了村里人的一致称赞。
村里不少人都对何荣锋赚钱的生意羡慕不已,很多家乡的年轻人都想让他带着自己。
何荣锋牢记着“团结和善”这个待人的原则,对于曾经打过他的债主并未记仇,反而将他们的孩子带到自己的工厂干活。
在对待客户上,因为何荣锋肯吃苦,又懂得感恩,客户都愿意相信他,生意越做越大,跟他干的人也越来越多。
成了大包工头以后,何荣锋还被一位大老板看中,让他承包所有家具厂的油漆工程。
这个大工程直接让他的生意做大做强,不久后就开办了自己专属的家具厂。
10年时间,何荣锋从一个讨饭吃的外来务工人员,变成了拥有多家家具厂和一家油漆厂的企业家。
他虽然一直觉得自己不怕吃苦、勤劳奋斗的品质很重要,但认为自己的成功更离不开戴姐对他的点播。
所以,这些年来,何荣锋始终没有忘记寻找戴杏芬,并试图报答曾经的恩情。
报恩
事实上,早在1996年觉得自己小有成就后,何荣锋就开始不停地给戴杏芬写信。
然而,这些信件却总是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但他并没有放弃,还曾经到当地公安局查询,希望能够找到她,可依然没有成功。
原来,何荣锋将戴杏芬的名字记成了“戴信芬”,一字之差导致没有查出户口。
而戴杏芬也很快搬到了离家80公里外的地方,开了一家面馆做生意。
无奈之下,何荣锋只能一边做生意,一边拜托朋友打听消息。
巧合的是,何荣锋的家具厂生意做大以后,他其中一个合作伙伴正好是仙居县人。
更巧的是,这位合伙人的朋友还是当年戴杏芬所在村的村主任。
经过多方寻找,他们终于在2013年的3月2日,找到了戴杏芬的电话号码。
20年过去了,两人都有了各自的孩子,但回忆起当年收留的事情,两人都记得十分清楚。
“戴姐我可算找到你了,我是何荣锋,是20年前你收留的3人中最小的孩子。”
听到何荣锋激动地哭泣和哽咽声,戴杏芬也有些感动,没想到20年过去了他还记得自己。
几天后,何荣锋带着妻子来到了戴杏芬开的面馆,他拿出了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当作是对当年被收留的报答。
戴杏芬却坚决不肯接受,觉得自己当年收留他们并不是贪图报答。
为此,何荣锋只好悄悄地留下了价值10多万元的虫草等补品,还在戴杏芬的汽车后备箱里留下了5万元钱现金。
戴杏芬一家人商量之后决定这钱不能要,于是找到了工商银行,将钱打回了何荣锋的账户。
何荣锋无奈,只好免费接他们一家到沈阳和东北旅游一趟当作答谢,戴家人这才同意。
可以说,在这个故事里,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戴杏芬对3个少年的收留,更令人感动的是何荣锋20年后的报答和戴家人 坚决不收钱的态度,他们真正体现了崇德向善的中华美德。
 
2024-06-26
浏览403155
登录后评论
82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