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宫绣《本草求真》翻译 人参(十)草稿


-----


原文:

非若黄耆性禀纯阳,阴气绝少,而于火盛血燥不宜;沙参甘淡性寒,功专泻肺,而补绝少;玄参苦咸寒滑,色黑入肾,止治肾经无根之火攻于咽喉,不能于气有益;葳蕤甘平,虽能补中益气,而质润味淡,止能润肺止嗽,兼治风湿,仍非肺分氣药耳。


注:

“仍非肺分氣药耳”,“分氣”当为“氣份”。
“泻”字当为“泄”字。


字义词义:

非若: 不是像。 非: 表示否定,不是。 若: 同“像”。
宜: 适宜。
功: 功效。
专: 专门。
绝少: 极少。 绝: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止: 通“只”,同“仅”,仅仅。
虽: 虽然。
非: 表示否定,不是。
耳: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本用“尔”字,同“也”。


翻译:

(人参)不是像黄耆性禀纯阳,阴气绝少,而于火盛血燥不适宜;沙参甘淡性寒,功效专门泻肺,而补的作用极少;玄参苦咸寒滑,色黑入肾,只治肾经无根之火攻于咽喉,不能于氣有益;葳蕤甘平,虽然能补中益气,而质润味淡,只能润肺止嗽,兼治风湿,仍然不是肺脏的氣份药。


---


原文:

故书载参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助神、定惊止悸(正氣得补,邪火自退)、解渴除烦(氣补则火不浮,而烦自除;氣补则津上升,而渴自止)、通经生脉(氣补则血随氣以行,而脉自至)、破积消痰(氣运则食自化,而积可破;氣旺则水可利,而痰自消)、发热自汗(氣补而阳得固)、多梦纷纭(氣补而神克聚)、呕哕反胃、虚咳喘促(氣补而肺与胃克安)、久病滑泄(氣补而清得上升)、淋沥胀满(氣补而浊得下降)、中暑中风(氣补而邪得外解)一切氣虚血损之症(氣补而血得内固)皆所必用。


字义词义:

故: 所以。
载: 记载。
益土: 补土。 益: 增加。这里是补的含义。
益智: 增加智力,即提高智力。 益: 增加。
“血随氣以行”,以: 用于修饰,同“而”。这里是“随氣”修饰“行”。
”自至”、“自化”,自: 自然。 至: 到。
利: 水通行。
克: 同“能”、能够。
皆: 都。


翻译:

所以书记载人参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助神、定惊止悸(正氣得到补充,邪火自然退去)、解渴除烦(氣补则火不浮,而烦自然消除;氣补则津上升,而渴自然停止)、通经生脉(氣补则血随气而行,而脉自然到)、破积消痰(氣运则食自然化,而积可破;氣旺则水可以通行,而痰自然消除)、发热自汗(氣补而阳得到固)、多梦纷纭(氣补而神能聚集)、呕哕反胃、虚咳喘促(氣补而肺与胃能安)、久病滑泄(氣补而清得到上升)、淋沥胀满(氣补而浊得到下降)、中暑中风(氣补而邪得到外解)一切氣虚血损之症(氣补而血得到内固)都所必用。


---

原文:

至云
参畏灵脂,而亦有参同用以治月闭,是畏而不畏也;
参恶皂荚,而亦有参同用以名交泰丸,是恶而不恶也;
参反藜芦,而亦有参同用以取涌越,是盖借此以激其怒,虽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于医者,不能以知其奥耳(出言闻氏)。


注:

“以知其奥”,“以”当为衍字。


字义词义:

至云: 至于说。 至: 至于。
亦: 同“也”。
以: 用来。
是: 代词,指代人或事物。同“这”,这个。这里是指代人参和五灵脂同用,以治月经闭。
涌越: 涌吐。
盖: 表示推测,大概。
“以激其怒”,其: 代词,指代人或事物。这里是指代人参和藜芦。
虽: 虽然。
然: 然而。
者: 表示……的人。这里是表示深于医的人。
“以知其奥”,其: 它的。这里是指前面所述内容的。
耳: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
出言: 言出于。


翻译:

至于说
人参畏五灵脂,而也有人参和五灵脂同用以治月经闭的,这是畏而不畏;
人参恶皂荚,而也有人参和皂荚同用用来称为交泰丸的,这是恶而不恶;
人参反藜芦,而也有人参和藜芦同用用来取涌吐的,这大概是借这个来激其怒,虽然反而不反。
然而不是深于医的人,不能知晓它的奥妙(话出自闻氏。)


---


原文:

但参本温,积温亦能成热,故阴虚火亢咳嗽喘逆者为切忌焉。


字义词义:

亦: 同“也”。
故: 所以。
亢: 亢盛。
者: 和前面的词语、词组、短语、句子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事物”。 这里是表示阴虚火亢咳嗽喘逆的人。
焉: 句末语气词。


翻译:

但是人参本来性温,积温也能成热,所以阴虚火亢咳嗽喘逆的人为切忌。


---
2025-03-06
浏览220
典籍
登录后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