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
前言,本文部分段落含有玩笑成分切勿当真。
此外,欢迎大家讨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性别战争”。打开社交媒体,两性话题常常演变为尖锐对立的战场;新闻报道中,“女拳”与“厌女”的标签漫天飞舞;日常生活中,一句无心之言也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性别争议。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性别对立,真的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本质冲突吗?还是说,它更像一场被精心策划的盛大幻象?
“性别战争”的喧嚣表象下,埋藏着一个真相,这场看似势不两立的对立,很大程度上是被商业,互联网,政治和极端言论刻意塑造与放大的幻象。它掩盖着更为本质更为广泛的社会矛盾,并阻碍着真正性别平等社会的组成
1 性别对立
【 网络 】
【1】标签化: “女拳”、“田园女权”、“直男癌”、“普信男”、“厌女”……这些标签被滥用,给别人贴标签成为攻击异己的武器。这些标签将复杂的人塞入预设好的敌对阵营,造成对话尚未开始,立场已然对立的现象。
【2】信息茧房: 某些社交媒体平台的核心算法主推能激发强烈情绪(尤其是愤怒与对立)的内容。用户被源源不断地推送符合其已有的偏见或能激起其愤怒的极端言论,不同观点群体间的信息壁垒不断加厚。对性别议题的讨论,极易陷入各自‘’回音室‘’的激烈共鸣,而非理性的跨群体的交流。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曾揭示,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速度比真实信息快六倍,且更易引发激烈反应。
【3】热搜的戏剧化与简化: 涉及两性的事件或话题,常常在传播过程中被剥离具体情境、简化,仅保留最具冲突性的元素,以符合“性别对立”的叙事框架登上热搜。每一次热搜都是一次对对立的强化,一次对“敌我”界限的描绘。
2 现实世界的分隔与焦虑
【1】与人交往中的信任危机: 网络上的对立情绪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现实人际交往中。对部分人对建立亲密关系而产生畏惧,担心“踩雷”,害怕被贴上某个标签。一些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年轻人对婚恋持更谨慎甚至消极的态度,性别对立造成的紧张氛围是重要因素之一。
【2】公共议题的讨论:当涉及教育、就业、公共安全等复杂社会议题时,讨论极易被简化为“男性压迫女性”或“女性侵害男性权益”的二元对立框架,忽略了制度设计、阶层差异、地域发展不平衡等更根本的结构性因素。
3 谁在制造与消费?
(对立的表象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推波助澜,共同编织着这场“性别对立”的幻象)
【1】流量经济,财富密码: 极端和对立的内容最能快速抓取眼球、激发互动(评论、转发、争论)。自媒体、营销号深谙此道,刻意生产或放大极具冲突性的性别议题内容,甚至断章取义、制造谣言。点击率和广告分成是其核心驱动力。TED演讲中曾有研究者指出:“愤怒是社交媒体上传播最快速的情绪。”
【2】焦虑营销: 消费主义巧妙地利用并加剧性别对立带来的焦虑。一面针对女性兜售“独立大女主”、“精致爱自己”的形象(奢侈品、高端护肤、轻奢旅行),一面又或明或暗地制造“外貌焦虑”、“年龄焦虑”、“婚恋焦虑”。同时,也针对男性营销“成功男性标配”(豪车、名表)或“求生欲测试”相关的商品(如特定节日礼物)。其本质是将复杂的性别议题简化为可通过消费解决的表面问题。
【3】平台算法:平台追求用户留存和活跃度的核心算法,持续奖励能引发激烈互动的性别对立内容,形成“极端内容吸引用户 -> 算法推广给更多类似用户 -> 用户更易接触并认同极端观点 -> 生产者更倾向于制造极端内容”的恶性循环。
4 政治与身份操弄的工具
【1】阶级矛盾的转移:当社会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如就业困难、收入增长停滞、高房价)、深刻的阶层固化、或广泛存在的系统性不公时,将公众的愤怒和注意力引向“性别战争”,是一种有效的矛盾转移策略。它分化了本可能联合起来争取更广泛社会公正的力量(不同性别的劳动者、不同阶层的民众)。历史学家反复提醒,分裂底层群体是维持不平等的经典策略。
【2】极端身份的构建与动员:*某些政治或社会势力通过持续强化“男性整体利益受损”(如“男性被压迫论”)或“女性整体面临系统性压迫”的绝对化叙事,塑造封闭、排他的群体身份认同。这种身份政治策略便于进行情绪动员,巩固特定群体的支持,却严重阻碍了基于共同利益(如劳动者权益、社会福利、教育公平)的跨性别联盟的形成。政治理论家警告过,过度身份政治可能瓦解公共领域。
【3】文化冲突:在快速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与现代性别平等观念发生激烈碰撞。“性别战争”成为这种更广泛文化冲突的一个集中爆发点和象征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诸多不安和焦虑。(利用不安与焦虑让某些人打着为同性别实际上自己谋得利益)
5 极端声音的放大与沉默
[1]言论的极端化和沉默: 在舆论中,持最极端、最激进观点的个体或小群体往往最具“发声效率”,也最易吸引媒体和公众关注。而占多数的、持温和、理性、建设性态度的人,或因害怕卷入骂战,或因观点不够“刺激”而难以传播,逐渐陷入“沉默”。这导致公共讨论被极端立场所劫持,营造出“社会已深度撕裂”的虚假印象。皮尤研究中心多次发现,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政治表达者通常持有最极端的观点。
【2】矛盾的加深:*对“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的嘲讽和污名化,使得试图弥合分歧、寻求共识的声音变得困难甚至危险。人们害怕因表达不够“纯粹”的立场而被己方阵营排斥或攻击,进一步抑制了理性对话的空间。
5 被掩盖的真实:性别对立下的危机
当全社会的注意力被持续引向喧嚣的“性别战争”时,那些更为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和不公,却被有意无意地掩盖或淡化了(但目前好似有所改变)
【1】结构的不公
【2】阶层固化的加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底层和普通劳动者都面临着上升通道收窄、劳动回报率相对下降、社会经济地位难以提升的共同困境。高昂的教育、医疗、住房成本是压在所有人肩上的大山。将矛盾引向性别对立,掩盖了资源分配不公、财富过度集中、社会流动性下降等核心问题。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用大量数据论证了资本回报率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导致的财富集中趋势。
【3】系统性不平等的淡化:地区发展鸿沟、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户籍制度带来的壁垒、不同所有制下的福利差异等系统性不平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往往远大于单纯的性别因素。一个偏远农村的男性和一个一线城市的女性,其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可能有天壤之别。聚焦于性别对立,模糊了这些更为根本的结构性压迫。(好像还有对优秀人才子女的优待,挤占普通人子女的资格·····贵族好像又来了········)
【4】劳动者权益的普遍受损:在资本逻辑主导下,“996”工作制、职场年龄歧视、非正规就业保障缺失、工伤维权困难等问题,是男女劳动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将矛头引向性别矛盾,削弱了劳动者团结起来争取共同权益的力量。工会力量的式微是全球性现象,与劳动者权益受损密切相关。(讲个笑话恶意讨薪)
6 性别平等议题本身的异化
【1】核心诉求的偏离:真正的性别平等运动,其核心目标应是消除系统性歧视、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如教育权、就业权、同工同酬、政治参与、免于暴力的自由)然而,在“战争”氛围下,讨论常被引向琐碎的、符号化的争论(如个别用词是否“正确”),或陷入“谁更受害”的比较竞赛,偏离了追求结构性变革的实质目标。哲学家南茜·弗雷泽曾批判某些女权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及消费主义的不幸结合。
【2】男性困境的忽视与工具化:传统性别规范同样压迫着男性,如“男子汉”形象带来的情感压抑、必须承担主要经济压力的期待、在子女抚养权争夺中的不利地位、更高的职业伤亡率、自杀率等。在极端对立的叙事中,这些真实的男性困境要么被完全忽视,要么被简单归咎于“父权制反噬”而缺乏建设性讨论,或者被某些势力工具化利用,用以证明“男性才是受害者”的片面结论。社会学家迈克尔·金梅尔长期研究男性气概及其代价。(如果不开心建议看关于的相关对立男性乐一乐毕竟人无语时真的会笑)
【3】共同基础的消解:女性和男性在追求更公平的社会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人性化的工作制度、更平等的家庭责任分担等方面,本应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然而,持续的对立在人为制造隔阂,破坏着合作解决共同问题的可能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强调,发展应被看作扩大人们实质自由的过程,这需要合作而非分裂。
2025-07-20
浏览607
登录后评论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