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晋第一冥将杜重威(杜威)
(选自百科百度。这个词条比较正常,我就没做大修改,基本直接引用了)
历史评价
桑维翰【后晋第一贤臣/开国功臣/国之柱石/点子王】:威固违朝命,擅离边镇。居常凭恃勋亲,邀求姑息,及疆场多事,曾无守御之意;宜因此时废之,庶无后患。
赵莹(后晋中书令):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
王清(后晋奉国都指挥使):上将(指杜重威)握兵,坐观吾辈困急而不救,此必有异志。
薛居正(史学家、《旧五代史》主编):重威庸暗。
欧阳修(政治家、《新五代史》主编):
①重威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
②重威居镇州,重敛其民,户口凋敝,又惧契丹之至。
刘知远(后汉皇帝):
①善防重威。
②杜重威犹贮祸心,未悛逆节,枭音不改,虺性难驯。昨朕小有不安,罢朝数日,而重威父子潜肆凶言,怨谤大朝,扇惑小辈;今则显有陈告,备验奸期。既负深恩,须置极法,其杜重威父子并处斩。(后汉诸臣伪诏)
司马光(史学家、《资治通鉴》主编):
①顺国节度使杜威,久镇恒州,性贪残,自恃贵戚,多不法。
②杜威虽以贵戚为上将,性懦怯。
胡三省(史学家、《资治通鉴音注》编者):其(指杜重威)历藩镇则贪黩无厌,为将则卖国殄民也。
王夫之(思想家、《读通鉴论》作者):
①石敬瑭受契丹之册命为天子,于是人皆以天子为唯契丹之命,而求立于契丹,赵延寿、杨光远、杜重威,皆敬瑭之教也。
②李守贞、杜重威、张彦泽,兵力之彊,与不相上下,而交怀忮害之心。
③杜重威、张彦泽之于石重贵……皆秉钺而出,倒戈而反,寇未入而孤立之君殪。
陆以湉(《冷庐杂识》作者):石敬瑭为李氏婿,乞师契丹以灭唐;杜重威为石氏婿,乃亦降契丹以亡晋。天道之不爽若是。
国之巨蠹
杜重威出镇藩镇时就竭尽搜刮民财。其出镇恒州时所得的赃物很多,治下的民众大多逃亡,他经过恒州的市场时对左右说:“人们都说我驱赶了百姓,那为什么市场上人这么多呢!”
恒州发生饥荒,殿中监王钦祚于是将杜重威私藏在恒州的十余万斛粮食录入藩库,用来救济百姓。随后晋廷给杜重威绢数万匹,用来抵消那十余万斛粮食。杜重威却对此十分不满,说:“我又不是要造反,为什么要没收我的粮食?”
胡三省就评价这件事说,“恒州这粮食不是当时杜重威上表要捐献给朝廷的吗?即使不是这批,但那些粮食也是他搜刮而来的。如今依法没收,反而成了过错,国法容情,国将不国了啊!”
杜重威身为皇亲国戚,国之重臣。带头投降契丹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时契丹军在京城内搜刮财宝,后晋的王公大臣都不能幸免。契丹军要杜重威捐献万缗,杜重威遂向耶律德光申诉说:“臣率十万晋军第一个投降陛下,如此大功还不能免于被搜刮吗?”耶律德光笑着免除了他的贡奉。
殄民卖国
杜重威曾为河北重镇顺国节度使,担任防御契丹军入寇的重任。然而仅仅数十名契丹骑兵入境,杜重威就早早关闭城门,登上城楼备战。面对几名契丹骑兵驱逐所掳掠的几千百姓过境时,杜重威也只是在恒州城上观望,根本无意出击拯救。契丹军深知杜重威胆小如鼠,肆无忌惮地掠夺、屠灭其境内所属州县,而杜重威从未出一卒以救。于是,顺国境内千里白地,民怨沸腾,杜重威更是私自弃镇逃回京城。
杜重威为将胆小怯懦,两次后晋北伐,他多是闻敌而遁。第一次北伐时,听闻契丹主北返,就连夜南撤。在白团卫村之战时,面对被围、逆风、缺水、少食、士疲的困境,他只是一味要求大军龟缩于村内,差点导致全军覆灭。幸赖李守贞、符彦卿诸将因风奋击,契丹大溃。然而契丹军北遁之时,杜重威又阻止众将追击,更是用俚语讥诮:“侥幸从强盗手中逃得性命,还希望再次救孩子吗!(一说是,还要追着他们索要衣服财物吗)”
第二次北伐时,杜重威坐拥二十万大军,在瀛洲城下仅仅因为先锋骑将梁汉璋两千人的败亡,就一路南逃。更是在滹沱河率全军投敌,成为后晋灭亡的先锋军。
俯首听命
开运三年(945年)晋帝石重贵几乎倾全国之精锐与杜重威北伐契丹,然而杜重威率军北进至瀛洲,稍一遇挫,就狼狈南遁至武强。后在恒州守将张彦泽的劝说下,挥师西进至滹沱河南岸,与恒州守军形成对契丹大军的南北夹击的之有利形势。然而,杜重威不思进取,消极抵抗,更是心怀异志,与监军李守贞一起秘密投降契丹。随后,杜重威在帅帐内摆下鸿门宴邀请行营诸将前来议事,当时诸将均不知道主帅已投降契丹,进帐后看到已经草拟好的降表都惊诧不已。然而面对斧钺加项的威胁,诸将见主帅已降,只能俯首听命,逐一在降书上署名。
主要影响
杜重威为石敬瑭的妹婿,有拥立石敬瑭称帝的大功。后晋初年,杜重威初掌禁军护圣军,参与平叛晋初的范延光、张从宾之乱。随后又主持平定承德节度使安重荣之乱,出镇河北重镇顺国军,加强了晋廷对河北藩镇的掌控,为晋初国内平定的重要功臣。但杜重威贪婪成性,又怯懦无略。其出镇顺国时,大肆括率民谷、民财,却在契丹骑兵烧杀抢掠,掳掠人口时又坐视不理,致使境内人口流失严重。
在石重贵时期,后晋与契丹和平关系破灭。杜重威参与了三次契丹与后晋的战争,更是两次挂帅后晋的北伐战争。开运元年(944年)春,后晋与契丹的第一次战争期间,杜重威固守恒州,并出任幽州道副招讨使,节制黄河以北各藩镇军。开运二年(945年)的后晋第一次北伐中,杜重威任北面行营招讨使,乘契丹主大军北返之际,连克泰州、满城、遂城等地。闻契丹八万骑兵复至后,杜重威率军一路南撤,在阳城附近取得白团卫村之战大胜。此战,契丹军被击溃,耶律德光乘骆驼狼狈北遁,取得了后晋与契丹第二次大战的胜利,为后晋争取到与契丹和谈的机会。由于和谈失败,开运三年(946年)的第三次后晋与契丹大战中,再次挂帅的杜重威率二十万大军北伐,北上至瀛洲遇挫而南撤至恒州,随后于中渡桥附近率全军投敌,几乎葬送了全部抗辽的有生力量,直接导致后晋的灭亡。
(选自百科百度。这个词条比较正常,我就没做大修改,基本直接引用了)
历史评价
桑维翰【后晋第一贤臣/开国功臣/国之柱石/点子王】:威固违朝命,擅离边镇。居常凭恃勋亲,邀求姑息,及疆场多事,曾无守御之意;宜因此时废之,庶无后患。
赵莹(后晋中书令):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
王清(后晋奉国都指挥使):上将(指杜重威)握兵,坐观吾辈困急而不救,此必有异志。
薛居正(史学家、《旧五代史》主编):重威庸暗。
欧阳修(政治家、《新五代史》主编):
①重威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
②重威居镇州,重敛其民,户口凋敝,又惧契丹之至。
刘知远(后汉皇帝):
①善防重威。
②杜重威犹贮祸心,未悛逆节,枭音不改,虺性难驯。昨朕小有不安,罢朝数日,而重威父子潜肆凶言,怨谤大朝,扇惑小辈;今则显有陈告,备验奸期。既负深恩,须置极法,其杜重威父子并处斩。(后汉诸臣伪诏)
司马光(史学家、《资治通鉴》主编):
①顺国节度使杜威,久镇恒州,性贪残,自恃贵戚,多不法。
②杜威虽以贵戚为上将,性懦怯。
胡三省(史学家、《资治通鉴音注》编者):其(指杜重威)历藩镇则贪黩无厌,为将则卖国殄民也。
王夫之(思想家、《读通鉴论》作者):
①石敬瑭受契丹之册命为天子,于是人皆以天子为唯契丹之命,而求立于契丹,赵延寿、杨光远、杜重威,皆敬瑭之教也。
②李守贞、杜重威、张彦泽,兵力之彊,与不相上下,而交怀忮害之心。
③杜重威、张彦泽之于石重贵……皆秉钺而出,倒戈而反,寇未入而孤立之君殪。
陆以湉(《冷庐杂识》作者):石敬瑭为李氏婿,乞师契丹以灭唐;杜重威为石氏婿,乃亦降契丹以亡晋。天道之不爽若是。
国之巨蠹
杜重威出镇藩镇时就竭尽搜刮民财。其出镇恒州时所得的赃物很多,治下的民众大多逃亡,他经过恒州的市场时对左右说:“人们都说我驱赶了百姓,那为什么市场上人这么多呢!”
恒州发生饥荒,殿中监王钦祚于是将杜重威私藏在恒州的十余万斛粮食录入藩库,用来救济百姓。随后晋廷给杜重威绢数万匹,用来抵消那十余万斛粮食。杜重威却对此十分不满,说:“我又不是要造反,为什么要没收我的粮食?”
胡三省就评价这件事说,“恒州这粮食不是当时杜重威上表要捐献给朝廷的吗?即使不是这批,但那些粮食也是他搜刮而来的。如今依法没收,反而成了过错,国法容情,国将不国了啊!”
杜重威身为皇亲国戚,国之重臣。带头投降契丹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时契丹军在京城内搜刮财宝,后晋的王公大臣都不能幸免。契丹军要杜重威捐献万缗,杜重威遂向耶律德光申诉说:“臣率十万晋军第一个投降陛下,如此大功还不能免于被搜刮吗?”耶律德光笑着免除了他的贡奉。
殄民卖国
杜重威曾为河北重镇顺国节度使,担任防御契丹军入寇的重任。然而仅仅数十名契丹骑兵入境,杜重威就早早关闭城门,登上城楼备战。面对几名契丹骑兵驱逐所掳掠的几千百姓过境时,杜重威也只是在恒州城上观望,根本无意出击拯救。契丹军深知杜重威胆小如鼠,肆无忌惮地掠夺、屠灭其境内所属州县,而杜重威从未出一卒以救。于是,顺国境内千里白地,民怨沸腾,杜重威更是私自弃镇逃回京城。
杜重威为将胆小怯懦,两次后晋北伐,他多是闻敌而遁。第一次北伐时,听闻契丹主北返,就连夜南撤。在白团卫村之战时,面对被围、逆风、缺水、少食、士疲的困境,他只是一味要求大军龟缩于村内,差点导致全军覆灭。幸赖李守贞、符彦卿诸将因风奋击,契丹大溃。然而契丹军北遁之时,杜重威又阻止众将追击,更是用俚语讥诮:“侥幸从强盗手中逃得性命,还希望再次救孩子吗!(一说是,还要追着他们索要衣服财物吗)”
第二次北伐时,杜重威坐拥二十万大军,在瀛洲城下仅仅因为先锋骑将梁汉璋两千人的败亡,就一路南逃。更是在滹沱河率全军投敌,成为后晋灭亡的先锋军。
俯首听命
开运三年(945年)晋帝石重贵几乎倾全国之精锐与杜重威北伐契丹,然而杜重威率军北进至瀛洲,稍一遇挫,就狼狈南遁至武强。后在恒州守将张彦泽的劝说下,挥师西进至滹沱河南岸,与恒州守军形成对契丹大军的南北夹击的之有利形势。然而,杜重威不思进取,消极抵抗,更是心怀异志,与监军李守贞一起秘密投降契丹。随后,杜重威在帅帐内摆下鸿门宴邀请行营诸将前来议事,当时诸将均不知道主帅已投降契丹,进帐后看到已经草拟好的降表都惊诧不已。然而面对斧钺加项的威胁,诸将见主帅已降,只能俯首听命,逐一在降书上署名。
主要影响
杜重威为石敬瑭的妹婿,有拥立石敬瑭称帝的大功。后晋初年,杜重威初掌禁军护圣军,参与平叛晋初的范延光、张从宾之乱。随后又主持平定承德节度使安重荣之乱,出镇河北重镇顺国军,加强了晋廷对河北藩镇的掌控,为晋初国内平定的重要功臣。但杜重威贪婪成性,又怯懦无略。其出镇顺国时,大肆括率民谷、民财,却在契丹骑兵烧杀抢掠,掳掠人口时又坐视不理,致使境内人口流失严重。
在石重贵时期,后晋与契丹和平关系破灭。杜重威参与了三次契丹与后晋的战争,更是两次挂帅后晋的北伐战争。开运元年(944年)春,后晋与契丹的第一次战争期间,杜重威固守恒州,并出任幽州道副招讨使,节制黄河以北各藩镇军。开运二年(945年)的后晋第一次北伐中,杜重威任北面行营招讨使,乘契丹主大军北返之际,连克泰州、满城、遂城等地。闻契丹八万骑兵复至后,杜重威率军一路南撤,在阳城附近取得白团卫村之战大胜。此战,契丹军被击溃,耶律德光乘骆驼狼狈北遁,取得了后晋与契丹第二次大战的胜利,为后晋争取到与契丹和谈的机会。由于和谈失败,开运三年(946年)的第三次后晋与契丹大战中,再次挂帅的杜重威率二十万大军北伐,北上至瀛洲遇挫而南撤至恒州,随后于中渡桥附近率全军投敌,几乎葬送了全部抗辽的有生力量,直接导致后晋的灭亡。
2025-10-05
浏览63
登录后评论
3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