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江东,南方一霸——孙策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孙坚的长子。其父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以勇猛善战闻名,后受袁术指派攻打荆州刘表,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岘山遭刘表部将黄祖伏击身亡。当时孙策年仅十七岁,不得不携母亲及诸弟依附于寿春的袁术。
孙策性格豁达开朗,善于结交,名士如张纮、张昭等皆与之交好,江淮间士民多归心于他。然而袁术虽赏识其才能,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却始终不肯将孙坚旧部交还,并多次食言,未兑现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庐江太守的承诺。孙策深感寄人篱下,难有作为,深知袁术非可托之主,遂生自立之心。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机会来临。孙策以其舅父、时任丹阳太守吴景被扬州刺史刘繇逼迫为由,向袁术请求率兵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正苦于无力直接控制江东,且认为刘繇、王朗等势力不易平定,便顺水推舟,表奏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仅拨付其父旧部千余人及军需数百。孙策遂以这微薄兵力,带着父亲旧部吕范、程普、黄盖、韩当等,以及堂兄孙贲、孙辅,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毅然率部渡江,开启其波澜壮阔的江东创业之路。
孙策
渡江后,孙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袖魅力。他治军严整,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首战牛渚,大破刘繇设置的营垒,缴获大量粮草军械,兵力迅速壮大。随后乘胜进击秣陵(今江苏南京),击败刘繇部将薛礼、笮融,并收降了猛将太史慈。接着,孙策挥师直捣刘繇老巢曲阿(今江苏丹阳)。刘繇不敌,仓皇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此战孙策以少胜多,击溃刘繇主力,收编其部众,并发布安民告示,四方士民纷纷归附,旬日之间得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声威大震。江东名士如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皆被其气度折服,前来归附,成为其重要谋士。
平定丹阳后,孙策目标转向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吴郡,严白虎等地方豪强武装割据一方。孙策先破严白虎于乌程、嘉兴,迫使其逃入余杭,后集中兵力攻打吴郡。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大破许贡军,占领吴郡。许贡败走后上书曹操,建议召孙策入京控制,书信被孙策截获,孙策因此质问并处死了许贡。许贡的门客后来成为刺杀孙策的伏笔。
紧接着,孙策兵锋指向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太守王朗(后为曹魏司徒,是个有政治水平的)在固陵沿浙江(今钱塘江)布防。孙策屡攻不克,采纳叔父孙静之策,夜间多点火把佯攻正面,主力则从查渎偷渡成功,绕到王朗军后方发起突袭。王朗大败,企图乘船逃往东冶),被孙策水军追击擒获。孙策感其名士风范,予以释放。至此,孙策基本控制了江东的核心区域——丹阳、吴郡、会稽三郡。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僭号称帝。孙策果断与之决裂,并写信谴责,宣告断绝关系(可见其政治眼光不低)。曹操此时正欲讨伐袁术,遂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予以拉拢。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派大将吕范、徐逸跨海攻占袁术所置的庐江太守刘勋控制的海西,进一步巩固后方。同年,袁术派兵攻打陈国(今河南淮阳),曹操率军救援。孙策抓住时机,与曹操、董承等约定共同出兵讨伐袁术。虽然孙策最终并未直接参战,但其政治姿态明确,获得了朝廷的正式认可。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西进,目标直指庐江郡(今安徽中部)。他利用庐江太守刘勋贪财好利的弱点,卑辞厚礼诱使其出兵攻打上缭的宗帅武装。待刘勋主力深入,孙策与堂兄孙贲、孙辅率精锐水陆并进,突袭刘勋大本营皖城,一举攻克,俘获袁术、刘勋家眷及部曲三万余人。刘勋败逃,求救于刘表部将黄祖。孙策乘胜追击,在沙羡(今湖北嘉鱼)与黄祖大战。
此役孙策亲临战阵,指挥若定,大破黄祖水陆军,斩首及溺死者万余,缴获战船千余艘,黄祖仅以身免。沙羡大捷,威震荆襄,不仅为父报仇雪恨,更极大拓展了势力范围,兵锋直指荆州。
短短四年,孙策已基本统一江东六郡(吴、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奠定了东吴立国的基础。他知人善任,以张昭、张纮等处理内政,周瑜、程普等统御军事;善于安抚民心,礼贤下士,江东俊杰如周瑜、鲁肃、诸葛瑾等皆为其所用;同时注重恢复生产,保境安民,使饱受战乱的江东得以休养生息,统合内部,是江东成为一个较为团结的政治集体,成为曹操、袁绍之外不可忽视的第三股强大力量。曹操亦曾感叹:“猘儿,难与争锋也。”并采取和亲政策(为子曹彰娶孙贲女)进行笼络。
然而,正当孙策雄心勃勃,筹划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之机,秘密整军准备偷袭许都、迎奉汉献帝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终结了他的生命。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丹徒山狩猎时,单骑前行,遭遇了三个为故主许贡复仇的门客伏击。孙策虽奋力格杀刺客,但面部中箭,伤势极重。临终前,他召张昭、周瑜等托付后事,认为其弟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并嘱托周瑜尽心辅佐。当夜,孙策伤重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军事水平
超凡的军事统帅才能是孙策最核心的才能。他从千余旧部起家,短短五、六年间席卷江东,奠定基业,其用兵如神是关键。他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战机(如脱离袁术、渡江创业、趁曹操袁绍对峙图谋许都);战术灵活多变,奇正相生;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治军严明,深得军心(“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陈寿评价其“猛锐冠世”,曹操叹其“难与争锋”,皆指其杰出的军事能力。
孙策并非一介莽夫。他深谙“名正言顺”之理,在袁术僭号后立即与之决裂,并接受曹操代表朝廷的任命,获得政治合法性。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原混战、江东空虚的战略机遇,果断渡江创业。在内部,他善于招揽和驾驭人才,无论是淮泗旧部(周瑜、鲁肃等)还是江东士族(张昭、张纮、顾雍等),皆能得其效力,为孙权时代奠定人才基础。其临终选定孙权为继承人,更是极具政治远见的安排,可见孙策也是具有政治能力的,并非演义中的暴躁老哥。
孙策“美姿颜,好笑语”,豁达开朗,气度恢弘,极具个人魅力。《江表传》载其“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他礼贤下士,能虚心纳谏(如采纳朱治、吕范、张昭等人建议),使各方人才倾心归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是其迅速整合江东力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为孙权奠定了疆域和政治上的基础。
尽管还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但我们应该看到,孙策起家仅用四年时间,平定六郡并且能够笼络当地士人为己所用,又能扫除流寇巩固统治。这种成果应该是冠绝当世的,孙策军事水平为当世一流,政治上也不是一个白板,能有一定的统战能力,但并不全面,较之军事是一个大短板,但也过于常人了。
孙策还善于识别和任用人才,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对地方士族的聘用是巩固其政治声望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可以说他能够平定江东巩固统治,周,鲁,张为代表的本土势力才是根本上的安邦之本。他深知张昭长于内政,委以重任;倚重周瑜的军事才能,委以统兵大权;收服太史慈、祖郎等敌将,化敌为友。临终托孤,选定孙权为主,嘱托张昭、周瑜为辅,更是其识人用人的最高体现。陈寿赞其“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总结
孙策以非凡的勇气、卓越的军事天才、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强大的个人魅力,在短短数年间横扫江东,为东吴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用兵之能,冠绝一时;其开创之功,彪炳史册。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虽有对其性格暴躁的批评,但对其才能功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若非英年早逝,其趁官渡之机袭取许昌的宏大计划若能实施,汉末三国的历史走向或将大为不同。孙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勇烈的一生,更是以其耀眼的才能照亮江东、开创基业的一生,他的军政领袖定位,在当时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替代,孙氏有孙策孙权兄弟的文韬武略,实在是其族之幸也。
2025-07-15
浏览426
名将战法
登录后评论
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