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频道 - 异常研究防御局·URDA - 2025年2月7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开招聘“行...
2025年2月7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开招聘“行星防御岗” 行星防御岗的工作内容主要围绕监测、预警和防御近地天体(如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潜在威胁展开。以下是其核心职责及相关背景信息: 1. 监测与预警 近地天体追踪:通过地面天文望远镜(如FAST天眼)、卫星和空间站等设备,持续监测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轨道,识别直径大于140米且轨道距离地球小于750万公里的“潜在威胁天体”。 风险评估:对监测到的天体进行轨迹计算和撞击概率评估。例如,近期发现的“2024 YR4”小行星(直径约100米)被预测在2032年有1.6%的概率撞击地球,这类案例需优先分析。 2. 防御技术研发 动能撞击技术:这是当前最成熟的防御手段,通过高速撞击小行星使其轨道偏移。例如,中国的“末级击石”方案结合火箭末级与航天器联合撞击,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实验任务规划:中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采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通过探测器全程观测并评估撞击效果。 3. 国际合作与协议 联合国近期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以应对“2024 YR4”等天体的威胁,协调全球防御行动。中国的行星防御岗可能参与此类国际合作项目。 4. 技术融合与军事应用 该岗位由国防科工局而非航天局招聘,可能隐含对高超音速飞行器、太空武器等人造威胁的防御考量。小行星的监测技术与防御人造航天器存在相似性,需结合军事技术进行研发。 5. 职能整合与试点性质 行星防御研究并非全新领域,此次招聘是将分散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职能整合为专岗,强化系统性应对能力。目前该岗位为合同制,表明相关工作尚处试点阶段,短期内行星威胁风险较低。 补充背景 历史与全球实践:NASA于2016年设立“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职责包括追踪近地天体。中国的岗位更侧重于主动防御,而非NASA同时承担的“防止地球微生物污染外星球”的任务。 科学意义:行星防御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是全人类共同挑战。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警示了天体撞击的灾难性后果。 综上,行星防御岗的职责兼具科研与工程实践,旨在通过技术研发和国际协作,构建地球的“太空安全盾牌”。
2025-02-09
浏览90
行星防御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