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
频道主
剃发易服(三)
1912年1月,就在满清灭亡后的几天,民国政府在南京发布了剪辫令,内容如下:“蛮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宜除旧染之污,做新国之民,一律剪除净尽。有不从者,以违法论。”
这个法令很好理解,即满清窃取国家政权,强行让民众改变头发和衣裳样式。如今民国建立,民众应去除旧俗,剪掉代表满清的辫子,不剪者视为违法。按理说,这个法令对汉族人而言是好事,终于可以回归民族传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该命令在国内很多地方推行时遇到极大阻力,尤其是在孔孟之乡山东。
满清入关270多年,以30年一代人计算,剃发易服历经整整9代人。再加上满清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愚民政策,到清末时,很多汉族人已完全不知自己的民族服饰模样。绝大部分人甚至认为,留辫子、穿马褂就是汉人的本来传统。因此,民国政府号召剪辫子的命令传开后,许多人不愿响应,不仅不想剪辫子,还将剪辫子视为奇耻大辱 。
为推动移风易俗,1912年7月,袁世凯任命资深外交官周自齐为山东都督。周自齐游历海外,思想较为开明,他一上任就把剪辫子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事项。他派出众多官员到各个州县督导剪辫工作。当年7月1日,在山东昌邑县举行的宣讲会上,民国官员为推行剪辫,采取暴力手段,当场强行剪掉当地颇有名望却十分顽固的三个乡绅梁怀思、魏桂武、徐殿魁的辫子。这三人虽当场未发作,但内心极为痛苦。
当天夜里,梁怀思牵头密谋报复剪辫之仇。第二天早上7点,梁怀思纠结200多人,手持长枪大刀关闭城门,实施报复。他们不仅杀害那些为其剪辫子的人,对主动剪辫子的人也同样痛恨,认为这些人违背祖训,是“汉奸”,必须格杀勿论,还宣称要“杀光秃子”。就这样,这帮以满清遗老自居的汉人,一天之内公然杀害了27名剪辫子的人,其中包括多名官员。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十八日,史称“昌邑5·18惨案”。
周自齐闻讯后,迅速派兵镇压,包括梁怀思在内的45名作乱者被斩首示众。但此事并未就此结束,仅仅半个月后,新到任的昌邑县令再次推行剪辫法令,结果县衙官员不服,再次带头造反,大肆屠杀主张剪辫子的人。其中,主张剪辫子的乡绅庞某被暴徒灭门,全家老幼30多人遇害。这些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里乡亲,仅因剪辫子一事,便彼此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相互残杀。
当初,为保留发冠,江阴人拼死抗争,血流成河;而今,为保留辫子,山东人又因之流血冲突。不仅是山东,在革命风气盛行的浙江,剪辫子同样困难重重。比如在嘉兴县,竟有1000多个不愿剪辫子的人发动暴动,烧毁推动剪辫令的官绅之家。直到1928年5月,全国仍有不少人不愿剪辫子,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禁蓄发辫条例》,这也是近代中国最后一个剪辫法令。据调查,当年9月,在满清遗老聚集的北京,仍有4689名男子蓄辫。
从“江阴八十一日”宁死不屈保卫发冠,到“昌邑5·18惨案”残杀同胞拒绝剪辫,中间仅隔267年、9代人的时间,老百姓的态度为何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写出《国史大纲》的史学大家钱穆堪称天才,但他曾说:自己年少时,竟不知大清皇帝是满族人,还以为满汉是一个民族,这一常识还是他的老师、革命党人钱伯圭告知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统治者的满人,也存在认知错位。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在回忆文章《紫禁城的黄昏》中提到,有些满人根本不知剃发易服的历史,反而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的习俗。因此,在满清灭亡时,有些满人甚至以剪辫子的方式表达对民国的不满,认为“这是你们汉人的辫子,我一定要剪掉” 。
那么,中国人这种思想变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民族和文化的原因吗?显然不是。根源在于环境、制度和政策。满清为维护其统治,闭关锁国、歪曲历史,将民众当作“畜牲”圈养。例如,满清为让汉人淡忘剃发易服的历史,将所有记载汉人服饰和发饰的书籍列为禁书,甚至对“头发”一词的使用都十分敏感,官方史书中不准出现“千钧一发”等相关成语,以防民众联想。
又如,明末中国火器在世界上并不落后,明朝为抗击满清,引进葡萄牙先进火炮技术,制造红衣大炮。满清掌权后,担心汉人借此反抗,将明朝红衣大炮全部封存,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启用,此时早已落后于世界。再如,从康熙到乾隆,100多年间持续不断的文字狱,只要文章中有任何对清朝不利的内容,作者便会人头落地。康熙年间,湖州富商庄允诚为纪念死去的儿子出版史书《明史纪略》,书中记录了满清在江南的暴行,结果全家被杀,就连为这本书写序、排版、印刷的工人都被牵连,康熙为此一次就杀了70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文明如何进步?民众又怎能不愚昧?整个国家一代又一代批量制造“奴才”,导致中国逐渐愚昧化、侏儒化。将任何国家、时代的人置于这样的环境中,结果都会相似。所以,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和环境问题,满清的愚民政策必然导致此类现象发生,正所谓“开明之治,百代不足;愚民之功,数代即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天,武昌民众走上街头迎接新时代,纷纷与革命党人以“同胞”互称,借此表明自己支持革命。但事实上,这些“同胞”中的大部分人,前一天还挤在衙门门口观看革命党人被斩首。武昌有一位国文教员,头一天在课堂上痛骂革命党,称“革命党全部该杀”,还让学生以《仿讨武曌檄,讨革命党檄》为题写作文,要求学生仿照唐朝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撰写讨伐革命党的文章。然而,第二天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宣布独立,这位老师听闻消息后,又带头领着学生到操场欢歌载舞。
这些老百姓的思想真的在一天之内发生转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知道局势变了,所以无论内心是否向往共和,都要做出改变以适应环境。对于长期受专制禁锢,思想和行为已高度“市侩化”的部分民众,我们不应有过高的道德要求,因为他们的表现是专制驯化的结果。这种情况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无需刻意训练 。
满清灭亡后,北洋时期虽战乱频繁,但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迎来大师辈出、文艺复兴的盛况,至今在近代中国史上都难以企及。这些北洋时代的大师并非凭空出现,他们大多来自清朝。在清朝时,他们默默无闻;但实现共和后,便迅速绽放出耀眼光芒。
1912年1月,就在满清灭亡后的几天,民国政府在南京发布了剪辫令,内容如下:“蛮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宜除旧染之污,做新国之民,一律剪除净尽。有不从者,以违法论。”
这个法令很好理解,即满清窃取国家政权,强行让民众改变头发和衣裳样式。如今民国建立,民众应去除旧俗,剪掉代表满清的辫子,不剪者视为违法。按理说,这个法令对汉族人而言是好事,终于可以回归民族传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该命令在国内很多地方推行时遇到极大阻力,尤其是在孔孟之乡山东。
满清入关270多年,以30年一代人计算,剃发易服历经整整9代人。再加上满清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愚民政策,到清末时,很多汉族人已完全不知自己的民族服饰模样。绝大部分人甚至认为,留辫子、穿马褂就是汉人的本来传统。因此,民国政府号召剪辫子的命令传开后,许多人不愿响应,不仅不想剪辫子,还将剪辫子视为奇耻大辱 。
为推动移风易俗,1912年7月,袁世凯任命资深外交官周自齐为山东都督。周自齐游历海外,思想较为开明,他一上任就把剪辫子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事项。他派出众多官员到各个州县督导剪辫工作。当年7月1日,在山东昌邑县举行的宣讲会上,民国官员为推行剪辫,采取暴力手段,当场强行剪掉当地颇有名望却十分顽固的三个乡绅梁怀思、魏桂武、徐殿魁的辫子。这三人虽当场未发作,但内心极为痛苦。
当天夜里,梁怀思牵头密谋报复剪辫之仇。第二天早上7点,梁怀思纠结200多人,手持长枪大刀关闭城门,实施报复。他们不仅杀害那些为其剪辫子的人,对主动剪辫子的人也同样痛恨,认为这些人违背祖训,是“汉奸”,必须格杀勿论,还宣称要“杀光秃子”。就这样,这帮以满清遗老自居的汉人,一天之内公然杀害了27名剪辫子的人,其中包括多名官员。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十八日,史称“昌邑5·18惨案”。
周自齐闻讯后,迅速派兵镇压,包括梁怀思在内的45名作乱者被斩首示众。但此事并未就此结束,仅仅半个月后,新到任的昌邑县令再次推行剪辫法令,结果县衙官员不服,再次带头造反,大肆屠杀主张剪辫子的人。其中,主张剪辫子的乡绅庞某被暴徒灭门,全家老幼30多人遇害。这些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里乡亲,仅因剪辫子一事,便彼此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相互残杀。
当初,为保留发冠,江阴人拼死抗争,血流成河;而今,为保留辫子,山东人又因之流血冲突。不仅是山东,在革命风气盛行的浙江,剪辫子同样困难重重。比如在嘉兴县,竟有1000多个不愿剪辫子的人发动暴动,烧毁推动剪辫令的官绅之家。直到1928年5月,全国仍有不少人不愿剪辫子,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禁蓄发辫条例》,这也是近代中国最后一个剪辫法令。据调查,当年9月,在满清遗老聚集的北京,仍有4689名男子蓄辫。
从“江阴八十一日”宁死不屈保卫发冠,到“昌邑5·18惨案”残杀同胞拒绝剪辫,中间仅隔267年、9代人的时间,老百姓的态度为何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写出《国史大纲》的史学大家钱穆堪称天才,但他曾说:自己年少时,竟不知大清皇帝是满族人,还以为满汉是一个民族,这一常识还是他的老师、革命党人钱伯圭告知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统治者的满人,也存在认知错位。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在回忆文章《紫禁城的黄昏》中提到,有些满人根本不知剃发易服的历史,反而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的习俗。因此,在满清灭亡时,有些满人甚至以剪辫子的方式表达对民国的不满,认为“这是你们汉人的辫子,我一定要剪掉” 。
那么,中国人这种思想变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民族和文化的原因吗?显然不是。根源在于环境、制度和政策。满清为维护其统治,闭关锁国、歪曲历史,将民众当作“畜牲”圈养。例如,满清为让汉人淡忘剃发易服的历史,将所有记载汉人服饰和发饰的书籍列为禁书,甚至对“头发”一词的使用都十分敏感,官方史书中不准出现“千钧一发”等相关成语,以防民众联想。
又如,明末中国火器在世界上并不落后,明朝为抗击满清,引进葡萄牙先进火炮技术,制造红衣大炮。满清掌权后,担心汉人借此反抗,将明朝红衣大炮全部封存,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启用,此时早已落后于世界。再如,从康熙到乾隆,100多年间持续不断的文字狱,只要文章中有任何对清朝不利的内容,作者便会人头落地。康熙年间,湖州富商庄允诚为纪念死去的儿子出版史书《明史纪略》,书中记录了满清在江南的暴行,结果全家被杀,就连为这本书写序、排版、印刷的工人都被牵连,康熙为此一次就杀了70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文明如何进步?民众又怎能不愚昧?整个国家一代又一代批量制造“奴才”,导致中国逐渐愚昧化、侏儒化。将任何国家、时代的人置于这样的环境中,结果都会相似。所以,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和环境问题,满清的愚民政策必然导致此类现象发生,正所谓“开明之治,百代不足;愚民之功,数代即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天,武昌民众走上街头迎接新时代,纷纷与革命党人以“同胞”互称,借此表明自己支持革命。但事实上,这些“同胞”中的大部分人,前一天还挤在衙门门口观看革命党人被斩首。武昌有一位国文教员,头一天在课堂上痛骂革命党,称“革命党全部该杀”,还让学生以《仿讨武曌檄,讨革命党檄》为题写作文,要求学生仿照唐朝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撰写讨伐革命党的文章。然而,第二天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宣布独立,这位老师听闻消息后,又带头领着学生到操场欢歌载舞。
这些老百姓的思想真的在一天之内发生转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知道局势变了,所以无论内心是否向往共和,都要做出改变以适应环境。对于长期受专制禁锢,思想和行为已高度“市侩化”的部分民众,我们不应有过高的道德要求,因为他们的表现是专制驯化的结果。这种情况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无需刻意训练 。
满清灭亡后,北洋时期虽战乱频繁,但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迎来大师辈出、文艺复兴的盛况,至今在近代中国史上都难以企及。这些北洋时代的大师并非凭空出现,他们大多来自清朝。在清朝时,他们默默无闻;但实现共和后,便迅速绽放出耀眼光芒。
2025-06-21
浏览32
登录后评论
点赞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