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作家丛书”10位作者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文艺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访市作协顾问叶沃森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是人们常说的话。也是对故土、故人的一种情怀。”8月10日,在南国书香节签售会上,云浮市作家叶沃森所著的《难忘故乡的绿水青山》对故乡进行了生动描写的一个情景。
叶沃森表示,文学要贴近生活,提炼生活,高于生活。当然,生活不等于文学,但文学一定是生活。文学离开了生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因为生活而存在,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这是文学源起发展的基本道理。
叶沃森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本土作家以民众为根本,扎根于斯,寄情于斯。作品大多数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多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故事”。也许有人觉得,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平庸琐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不值得写。但是,历史是由这些民众创造的,民众的生活是最生动的历史。我们现在的使命是不要满足于过去写的“小人物”、“小故事”,而是向“小人物”要“大作品”。中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他的作品都取材于他家乡高密县东北乡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从而震动文坛。他就是向“小人物”要“大作品”的作家。所以,文艺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记者:苏显亮)
“文学即人生”--访市作协副主席陈建平
8月10日,在2017南国书香节(云浮分会场)作家签售会上,记者见到云浮市作家陈建平。“一个作家要掌握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创作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因为文学即人生。我们进行文学创作,要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人物,才能感动读者。”采访中,陈建平与记者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
陈建平认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首先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素材,从平常的现实生活中去感悟生活的文学性、观赏性,培养捕捉题材,捕捉人物形象的技能。“
谈到如何让作品有生命力,陈建平说,要使自己的作品有生命力,必须注重人性的描写规划,生活中人的真善美、假恶丑就是一种人性的具体表现。通过作品表现出一种人性,作品才会有生命力。陈建平还说,文艺创作要注重细节,文学艺术就是如何把虚构变为现实的过程,而细节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本次签售会上,陈建平带来了他的《石乡轶事》,这是一本中编小说集,大多为陈建平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10多年间的作品。(记者:梁湛华)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访作家叶旭明
“此次南国书香节上签售的书《山月情仇》结集了我历年在各省市级报刊发表的21篇精选作品。”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老作家叶旭明向记者介绍。
记者翻开叶旭明的新书,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记得有位老作家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吾知此言一矢中的,却又心甘情愿自投罗网,还秉性难移。寥寥数字,读出了叶旭明对文学的献身。叶旭明说,他在郁南上乔村长大,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有着特别的感触,大学时修的是与民间文学有关的专业,种种缘由,促使他在大多的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本地风土人情。
“读书时我便喜欢画画与写作,高一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到罗定去参观展览馆,回来后要求每人写下参观感受来进行比赛,那一次我获得了年级的一等奖,这不仅使我感受到了写作的有趣,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如今已73岁的叶旭明回想起年轻时走过的路是那么的珍贵,他认为写作除了是情怀,更加要敢于开始,勇于坚持。
叶旭明告诉记者,年迈的他做过两次手术,家人已经开始反对他痴迷于写作,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利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创作。
“如今第16本书出版了,还有10本在我的计划中,有的正在写、有的是半成品、有的依然是材料。”叶旭明告诉记者,他心里最深刻的作品是创作时间历经10多年、正在进行第4次修改的精心之作——《荆花梦》预计今年底可面世。(见习记者 :何玮珊)
“期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访作家罗羽年
“非常感谢省、市作家协会支持本土作家出版书籍,此举是对本土作家写作最好的鼓励。”8月10日,在南国书香节上云浮市作家罗羽年对记者说。
罗羽年告诉记者,这次市作家协会支持云浮市多位作家出版个人作品专集,为繁荣文学创作做了一件大事。在时下如此浮躁的社会,爱读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这次书展的举办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就是他最大的期望了。
《赎罪者》是罗羽年继《多梦时节》、《尴尬人生》后出版的第3部作品。此书选录的是他2011年至2015年创作的部分作品。“一个人,只要良心未泯,本性还在,恻隐之心还在,纵使他做了一些恶事,大抵都会愧疚,都会忏悔,并希望通过行善以期救赎自己的罪过。由此,通过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才有《赎罪者》中猛狼与王天德两个罪人在同一屋檐下的传奇式的赎罪过程。”罗羽年介绍该书内容时说。
谈及创作的灵感,罗羽年告诉记者,一个人阅历深了,生活积累多了,对生活的认识也会有所提高。“于是,对纯粹的爱、过错与错过、生与死等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我想,这就是人生的感悟。”罗羽年说。(记者:黄洋 实习生:孙阳)
文学创作打开梦想之路--访市作协副主席胡鸿
8月10日上午,2017南国书香节(云浮分会场)热闹非凡。在云浮作家丛书首发式和签售会上,记者见到了市作协副主席胡鸿。“文学创作是我的爱好。读书,创作,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绚烂多彩。”胡鸿一见面就谈起了他的创作体会。
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的胡鸿,其实是一位业余的多产作家。至今已经出版了5本作品集。
这次签售会上,胡鸿带来了他的散文新作《幸福是一种心境》,胡鸿说,这本散文集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幸福的普适性。读者在读这本书时,总有一些内容是可以触到心里的幸福感的。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
“我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读的过程中,一有感触和想法我就会写下来。”当记者问到如何处理工作繁忙和读书之间的关系时,胡鸿告诉记者,读书是他的爱好,做好工作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爱好,并且赋予行动,不忘初心。
现阶段,胡鸿正在准备出版他的第6本书《时代的记录》。这是一本新闻作品集,计划近期出版。(记者:李娜)
没有梦的生命没有色彩--访作家彭有
“‘梦’代表一种想象,一点抱负,一些愿望以及一些现实生活的苦与乐。我不知道别人是怀着怎样的梦去想象生活的。爱做梦的我是循着缪斯的召唤,背起生命平凡叠影的行囊,磕磕碰碰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走了一程。”8月10日,在南国书香节上,云浮市作家、《驿路情怀》作者彭有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彭有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罗定市第四中学校长。彭有说,恋上写作,就有了源源不断表达的欲望,这欲望汹涌浩瀚,能使他不断地歌颂难以忘却的青春岁月和故乡情怀。“近几年来,散文、诗歌就是我最远的天涯。”彭有说。
彭有告诉记者,他大学读的是化学专业,但他一直热爱文学,每每教学之余,便静下心来,写一些文章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灵感受。
彭有表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辛苦的创作就是为了天边的那道彩虹。2008年4月,他出版第一本个人散文集《驿路心语》,2016年4月,他出版第二本个人散文集《驿路情怀》,现拟出版第三本个人诗歌专著。(记者:游思明)
从喜欢到需要再到相依为伴--访作家何映晖
“对于写作,从喜欢到需要,再到相依相伴,早已骨血相融,不可或缺。”回想起写作中走过的路,何映晖如是说。
“此次签售的新作是我第一本个人自选集,选录的是过去散见于各类媒体的散文,之所以取名为《花痕》是因为这些文字一开始有的写在电脑,或写在随行的纸页上,大部分都标注着时间,清晰地印刻着年轮,是以花开有时,痕迹可辨。”何映晖向记者介绍,《花痕》分两部分,分别是“暗香”和“幻影”。“暗香”为纯文集,见证了她的成长足迹,而“幻影”是随笔散篇选录,相对于“暗香”而言,“幻影”不拘形式,大部分是在有特定背景的文字中,带着人物代入感而写的,这些都是来自指间的心灵回应。
何映晖从事文字创作十余载,在省、市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原创作品十几万字,曾致力于儿童文学和社科类书籍创作,著有《成语动物公园(第一辑)》、《太行东麓》等。其中《成语动物公园(第一辑)》一书在网上备受好评。(见习记者:何玮珊)
“写作改变我的人生”--访市作协副主席黄美莲
黄美莲是云安区土生土长的一名女作家,也是省作家协会会员,这次在南国书香节上面世的10本云浮作家丛书中就有她的作品《追梦岁月》,此前的20多年里,她已出版中长篇、诗歌、散文等文集5部约70万字。
黄美莲对自己逐梦文学的心路历程十分感慨,每一篇、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她的汗水和心血,而且发表和出版都不容易,因此她十分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黄美莲说,“小时候曾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一则文学刊授中心的招生简章让我心动不已,‘我要当作家’的梦想种子从此在心中发芽。”
1987年12月,黄美莲发表了她的诗歌《秋天的风》,这让她信心大增,之后又不断在各大报刊和文学论坛发表作品,而且广受好评。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市作家协会主席的叶沃森发现她的才华,想办法帮助她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个人文集《走不出雨季》,让她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相继出版散文集《真情到永远》、诗集《千年的守望》、小说集《总有您鼓励》和长篇小说《女人的秘密》。
黄美莲说,“读书让我爱上了写作,写作让我收获了鲜花与掌声,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记者:吴天喜 )
“真我”与“无我”--访作家甘姮华
“云浮作为山区城市,能够有10位本土作家同时首发新书,可谓史无前例。”8月10日,在南国书香节上,云浮市作家甘姮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甘姮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省作协、市作协经常举办一些采风培训活动,对于开阔眼界、提高创作水平确实大有帮助。如果没有省、市作协帮扶,绝对不会有《时光轮》这本作品面世。
“今天,市作协又为大家的作品举办首发式和签售会,真是非常‘带劲’,我相信这一场签售会将是吹拂云浮文学界的美好春风,不但温暖人心,而且充满正能量。”甘姮华高兴地说。
这一次在南国书香节(云浮分会场)上,甘姮华的诗集《时光轮》作为云浮作家丛书之一首发签售。《时光轮》是甘姮华继《彩虹之光》、《清尘》和《云浮之恋》之后出版的第4部作品。
谈及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甘姮华说,“我写诗经历了写‘真我’和写‘无我’的两重境界。当我想表达并愿意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写出来的时候,我开始了写诗,所以早期作品通常比较‘真我’,天真稚气;当我将视角从自己转向大众的时候,这些‘无我’的诗歌就有了丰富多彩的题材,更富有人文关怀。”甘姮华说。(记者:黄洋 实习生:孙阳)
腹有诗书气自华--访诗人梁颖
夏日炎炎,书香逼人。8月10日,2017南国书香节(云浮分会场)暨云浮书展云浮作家丛书首发式在市文化馆隆重举行。会上,记者有幸采访了市作协常务理事梁颖女士。
初见梁颖,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诗性的女子。她用自己诗性的触觉感知生活,用诗性的语言书写着人生。
她说,是阅读,让她爱上了写作;是诗歌,改写了她的人生。
为促进云浮文化的繁荣发展,梁颖认为,第一、选好领头羊。“走出去,请进来”,市作协定期举办文化活动,着力培养优秀作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家群体,用“造星”的方法力推几个能代表本土水平的代表性作家。第二、支持农村文化发展。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建立流动图书角,带活农村的文化市场。第三、从娃娃抓起。文化的兴衰关乎着民族的兴衰,重视家庭教育,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也愿梁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记者:陈锐兵)
编辑:雅欣
图:记者 徐登科
 
2024-12-28
浏览151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