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征
学名与别名:蓝鹇的学名为Lophura swinhoii(也有资料显示其学名为Lophura diardi),又称山鸡、华鸡、蓝腹鹇、台湾蓝腹鹇。
体型与外貌:蓝鹇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鸟类,体长约50~80厘米。它们具有漂亮而繁复的羽毛,雄鸟头颈和胸部呈黑色,羽冠、上背及中央一对尾羽为白色,其余体羽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蓝的耀眼灿烂。肩羽红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下体黑褐色,胸胁有蓝色金属光泽。雌鸟则以红褐羽色为主,色彩相对较暗,杂以黑纹及黄斑。蓝鹇的眼睛呈黄色,腿部呈暗灰色,尾巴长而圆,羽毛具有金属光泽,整体外貌高雅迷人。
二、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蓝鹇一般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喜茂密的原始阔叶林和成熟的次生阔叶林。它们常活动在山脊平缓、林下灌木发达而又不过于稠密的林下地上,喜欢在树上活动。
活动规律:蓝鹇是昼行性动物,常单独活动,晨昏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差,晚上多栖息于树上。它们是爬树垂直迅速的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擅奔跑跳跃。
食性:蓝鹇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果实、种子以及根和苔藓为食。所吃植物种类达33种,其中较为喜吃的有清饭藤、百香果、悬钩子、小叶桑等。同时也吃蛴螬、蝉的幼虫、蚯蚓、蚂蚁、蝗虫、蛙和丽纹石龙子等动物性食物。
三、繁殖与育雏
繁殖季节:蓝鹇于每年3~6月繁殖。这期间雄鸟脸的裸出部有小疣状突,额上肉冠及脸部肉垂肿胀通红。雄鸟相遇,常会引起激烈格斗。
繁殖方式:蓝鹇通常是一雄配多雌;每窝产卵38枚,孵卵和育雏一般由雌鸟担任,孵化期2426天。初生雏鸟重约25克,全身披绒羽,翅膀上长出羽锥。
四、分布与保护
分布范围:蓝鹇是中国著名的特产珍禽,仅分布于中国台湾本岛山。
保护现状: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人类活动、森林伐木以及非法捕猎等因素,蓝鹇的数量受到了严重威胁,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蓝鹇列为近危种,中国则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蓝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和非法贸易、开展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以及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确保这一美丽而宝贵的鸟类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