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军事的一些问题
        明末的铠甲分为三种 ,1扎甲,也叫做明甲,因为外表铁片裸露遇到光照会反光所以叫明甲。一般明军的军官以及后金的将领以及精锐骑兵巴牙勒会穿扎甲,而后金的扎甲厚度通常超过一毫米,能达到1.5毫米。,重量约为今天的30到50多斤。属于重甲骑兵了。包裹严密,中距离可以轻松抵挡弓箭的射击。当然后金也有倒霉蛋被随便一箭近距离就射杀了的。普通人一般挨4到6箭的重箭才会死。图片不代表全部扎甲,仅仅一种
         2布面甲,顾名思义,就是外边是棉布,内部有铁片的铠甲,也叫作“暗甲”,不同于扎甲,布面甲的铁片并不厚而且叠加的程度不够,北京博物馆的布面甲文物可以看出,到了后金入关后,布面甲的铁片更加的宽大了叠加部位更少了,防御力进一步下降。重量相当于今天的20.5到34斤。由于后金方面喜欢用重箭(100克左右的梅针箭)近距离射击,所以布面甲是挡不住的。优点是可以抵挡一部分伤害,而且对于极度匮乏牲口运输的明军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铠甲了。(唐代一个十人的步兵小队,往往有5到6匹马运输装备后勤,所以他们的步兵能披50多斤的重甲)
 
         3棉甲。特意强调,棉甲就是棉甲,不是布面甲,很多人搞错了这个,原因在于现存棉甲几乎没有保留下来,韩国倒是有保留一件。棉甲就是用棉花捶打成衣服穿在身上,明朝这边是7明斤的棉花做成,后金这边是9明斤的棉花。1明斤约等于600克,超过今天500克。这个重量做成衣服是非常臃肿的,因为本人的职业就是这方面的。明朝方面只有守兵会穿棉甲,而后金方面,骑兵都是铁甲,八旗守兵中的一些和汉人军事奴隶会穿棉甲,甚至有时候让汉人军事奴隶去炸城门,让穿两件棉甲,极度的不灵活。(图片仅供参考)
           
          就这三种,没了。皮甲没有铁甲防御力强,南方倒是有一些,边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此处补充明末边军的披甲数据,明军最精锐的辽东军人数一共7万(实际不到),有铁甲3万(扎甲和布面甲一起),棉甲4万。刚好辽东军的野战兵也就三万不到。
       而蓟镇4万军队,有铁甲4000,棉甲16000多,一共2万多点的兵披甲。
这还是边军,有战斗需求。南方更低更差。
    大家是不是觉得,明末的铁甲率太低了?战斗力断档领先的辽东军也就3万铁甲,他们可是一直处在最前线的,和后金打了足足26年。而大名鼎鼎的蓟镇在明末竟然只有4千多铁甲,这四千多里面大部分还是布面甲。剩下的披甲的军队穿的是约等于今天8到 9斤的绵甲。这是为什么?明明汉朝都能有4成披甲率,(铁甲与皮甲)。唐朝巅峰也有6成披甲率,怎么明朝的披甲率这么离谱?他们为什么穿这么多的绵甲。原因有以下几个。搞清楚了你就基本知道明末军事失败的原因。
   1明末的战兵非常少,以辽东军为例子,7万人的军队,实际不到(还要吃点空饷)。里面的野战兵三万不到,而守兵是没有野战能力的。他们的战斗方式就是守城,用数量非常庞大的火器和冷兵器为武器,依托城池和堡垒据点抵御后金骑兵。
——战兵才穿的动铁甲,明朝自己有要求的。
     2明末极度缺乏战马和牲口运输武器铠甲,不像唐朝巅峰养了70多万战马,丧心病狂的是他们的70万战马全都是那种吃粮食的,一天能吃接近10斤粮食的战马,(从10月到第二年4月)唐朝每个军都有上万战马,步兵都有马匹帮助运输装备。至于私人的马匹更是无法统计。明末军队没有这些,连骡子都缺少。辽东明军自然是有统计过牲口,连同战马骡子在内,包括了受伤的马。在崇祯3年统计仅仅14000多,其中的战马数量为9400多匹,松锦大战后,仅仅3200多战马和骑兵,就这么点。至于有些特殊群体吹嘘的某位明末大明星在位一年多,从蒙古人那里购买了三万多马匹补充辽东以及周围几镇,这是虚假的。明朝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多次痛批此人吃空饷。吃不饱饭的东江镇仅仅只有270匹马,他竟然敢上报有12000匹(没打错就是一万二),步兵领骑兵的高工资和马料补贴。祖大寿在松锦大战前夕,给崇祯写信,请求补充5000战马,凑足一万,崇祯实在拿不出。后祖大寿被围,朝廷拼凑了6000新手骑兵去救援,结果失败。(长山战役)这批骑兵基本没有什么伤亡就退回来了。(军阵乱了必败无疑,就直接撤退了。伤亡报告仅仅200伤亡)郑成功的军队曾经缴获过满清的铁甲重量也就30斤出头,觉得不错但是最终没有仿制。理由就是没有牲口运输武器。
       
   3明末募兵成本极其高昂。一个精锐家丁,一年工资就要30两白银,加安家费5两,一副铠甲8两,(打仗了就涨价了),马匹购买至少12两到20两,一年还要发放接近约等于今天1000斤粮食 。还有马匹每天的草料钱,每天15斤草料和3升豆子。腰刀一把,弓箭,铁锏。培养一万骑兵,一年就要至少百万白银,因为还要有海运的漂没。就是这么离谱,辽东军每年军费大约500万两白银,一万骑兵就要100多万了。剩下400万需要养6万战兵和守兵。不要以为守兵就便宜了,一年工资也差不多二十来两白银,一开始也是5两安家费后来涨价了,加一年约千斤的粮食。所以明末对后金作战首级少,除了后金带走自己人尸体以外,明朝自身缺少马匹无法控制战场割取首级,明朝文官的刻意抹杀功绩也有很大原因:你们这群大兵已经待遇优厚了,现在一个人头就是额外的一百两白银奖励,太离谱了吧?人头破损不算,不是精壮男子不算,长的像汉人,不算……
        至于政治上的,我们不讨论。如果要谈这个,需要几百万字。
          所以嘛,大家不要动不动就脑补,步兵穿着50斤的铁甲,面对骑兵岿然不动然后反冲锋骑兵,最后在自己骑兵的配合下,战胜骑兵。实际明末的步兵穿不动这种铠甲的,明军几次大会战,穿的铠甲大多数是棉甲,(10斤不到,差了4倍,本人穿过三十斤不到的铁甲,在夏天刚结束的时候,热的我快中暑了。)就是一件大棉袄,防御力很差而且臃肿。至于布面甲,只能防御一下中距离几十米到二十米左右这种射击伤害。恰恰后金的骑兵已经进化了战术,用重箭近距离射击,(日本骑射也是这种战术,他们的很多电影和动漫都有表现)一分钟能发射20发左右,只要明军中一箭,就基本失去战斗力了,大多数击杀都是控制战场后再来补刀的。明军的步兵已经非常优秀了,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明军把自己的精锐部队一次次消耗在战场上了。实际损失并没有那么夸张。以长山战役为例子,明军方面25000人,大战后金37000多接近38000人,其中骑兵就有35000多,打了一天,明军把战死的和失踪的统计出来,竟然回来了一万人左右。原本满清的宣传是明军这边有4万部队,而自己仅仅记载满洲骑兵一万。但是两万五的蒙古骑兵他没有说。还有两千多的汉兵火器兵不作记录。这个数据还是在满清自己内部的文档到处翻才找到的极少数记载。而这次战斗,满清仅仅是满洲八旗6品以上的将佐就损失了至少10人,更不用说蒙古人了。(明朝的战斗力并不是越来越弱,后金也不是越来越强,此次战斗明军也吸取教训,减少了垃圾火器的使用加大了弓箭手比例)
         明末的南边军队是远不如北部边军的,他们甚至铁甲和弓箭手都没多少。而边军中的核心战兵算起来,50万军队中也就大约10万战兵。,一场鼠疫,把明军边军中的宣大,京营,北直隶军队报废了,李自成才有机会灭明,实际他是没有那个实力灭亡明朝的,而满清入关也并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山海关此时仅仅三万兵,战兵大约一万人,他们都打不进来,而绕道蓟镇抢劫,满清自己的损失也很大,我查阅了明末明朝自己的档案,第一次入关以后,明朝做了很多准备,仅仅一个县城,就在挖护城河,有上万斤火药,多少草料,粮食,多少火器。对后金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的。5次入关抢劫,后金损失非常大,第二次入关,被拿到的并且被文官承认的首级就接近一千了,实际至少是好几倍击杀。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以前,后金也是处在崩溃边缘。
2025-07-06
浏览425
登录后评论
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