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骑兵与游牧骑兵的战术与装备第一篇
“读史知兴替,读人明得失”。
       前言: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今天已经越来越陌生,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虽然保留了骑兵或骑兵称谓的编制,但是这一伟大的兵种依旧不可避免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近代我国科学家通过考古发掘,(我国有完整的马匹进化以及驯化过程遗址且分布广泛)证明了至少在5000年前,我国就已经驯化了马这种牲畜,用于提供肉食,运输和战争。可以大胆的说,我国也是古代马匹的发源地,且在后期同周围少数民族兄弟的交流融合中,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强大骑兵,几千年来人们经常用“兵强马壮”代指强大的军队,马这种生灵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中,代表着勇敢,强大,美好,飘逸,坚韧,努力等等一系列美好品质,马匹的马政甚至可以直接反映古代王朝的强盛衰落,古代马政可以分为“全盛期”、“保守期”、“衰落期”、“复兴期”。古代关于马政的记载比较多,而讲骑兵战术和武器的书籍,却几乎没有,即使有一些,也是经常出现在其他书籍中作为穿插内容。而一些文人修史附带的骑兵知识,也是有失专业的,这实在是不应该。因为这方面书籍资料的缺失和修史者的疏忽,从而误导了很多历史学习者对骑兵的理解。所以小弟决定要写一些关于马政,骑兵的帖子,前面四篇已经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马政和马匹数量,现在开始简单说一下中国以及周围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以及武器装备。图片为匈奴战国时期王冠。
      注:关键信息:根据1957年的一次蒙古马骑乘比赛记录显示:公马母马身高(肩高)在128.07±4公分到134.07±5公分的蒙古马,体重在318.24公斤到352.89公斤(锡林郭勒农牧局数据),其载人奔跑速度为1000米用时81.3秒,平均每秒钟12.3米 ;
 2000米用时172.9秒,平均每秒钟11.56米;
3000米用时246.4秒,平均每秒12.17秒;
5000米用时430秒,平均每秒钟11.62米;
10000米用时887.2年,平均每秒钟11.39米;
15000米用时1437.4秒,平均每秒钟10.43米。
    而长途骑乘120公里测试,38匹蒙古马,冠军马匹用时为7小时32分钟。其中前100公里用时5小时50分钟,后20公里用时102分钟。
   由此可见,哪怕是中国古代战马中相对最矮小且速度爆发力低的蒙古马,驮着一个成年人,冲刺速度在每秒钟10到12秒之间,并且可以以这个速度冲刺15公里(超过古代三十里)不掉出每秒钟10米。至于20公里冲刺速度就不得而知了。而在2005年锡林郭勒盟组织的206匹赛马记录看,这些成年骟马用时41分钟完成了30.5公里的耐力冲刺,骑兵行军速度之快,可想而知。(古代步兵每天行军正常距离在30到40公里)
          春秋战国的车战
        讲骑兵以前还是需要说一下战车的。早在夏朝,战车就已经应用于战场,“御” 即为驾车,马匹便是战车的动力,那时候的战车为二马或四马。商代以后,战车更为广泛。商汤灭夏,出动战车70乘。而到了武王伐纣,出动“戎车三百,虎贲三千”。到西周时期,战车已经成为军队(陆军)的主导力量,步兵仅仅作为辅助。战车马匹数量基本为四匹。
             西周时期,诸侯国打仗,多为“点到为止”,步兵在前与步兵交战,战车在后观察,等待局势打开后出动。战车兵器为弓箭和戈戟类长兵器。西周和春秋早期车战的战术队形为单一而简单的方阵,后发展为多元阵形,比如郑庄公发明的鱼丽阵,楚国发明的荆尸阵,还有圆阵,疏阵,锥形阵,雁形阵等等,且战法也发生了改变,开始玩“奇正”了,如郑庄公繻葛之战(前707年),郑军先以左军攻击周天子联军中的蔡卫联军,再以右军攻击联军左侧的陈国军,(陈国内乱,士兵无心作战),最后三军合围周天子军队,将周天子拉下了神坛。本次战斗郑国使用的鱼丽阵阵形为:战车在前,步兵在后,把战车距离拉大,中间空隙用步兵填充,以少量步兵占领宽大的正面。以下介绍一些春秋经典战役。
        城濮之战(前633年),晋师在北楚师在南。晋国为上中下三军,楚国左中右三军,其中左路为申息子弟和郑许军队,中军为主帅子玉的家族兵(若熬六卒),右军为陈蔡军队。战斗经过为:晋国下军用虎皮蒙在战马身上攻击楚阵营右军的陈蔡军,败之。楚国以左中军攻击晋国上中二军,晋国上军诱敌伪遁(还特意杨起灰尘),楚国左军中计追击,遭到晋国中军横击,而伪遁的晋国上军也赶来夹击,楚国“申息子弟死伤颇多”,战役以晋国以少胜多告终,奠定晋文公霸业。
      鞌之战(前589年)。晋国以800乘兵力汇合鲁国卫国曹国联军,在莘地对决齐国,这次战役打的非常激烈,齐国国君险些被俘虏,而晋国主帅中箭血流不止依旧击鼓进军,车御 解张也中箭,折断箭杆继续驾车,车右也多次下车推陷入坑中的战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记载齐国国君战斗前夕,没有给战马披甲也没有吃早饭,“灭此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左转,成公二年》给战马披皮甲这种情况早就有传统了,用于保护战马头部和躯干。
     邲之战(前597年),楚庄王击败晋国称霸之战。晋国内部主将不和,主帅荀林父威望不足。而楚国上下一心,勤修政德,两次示弱麻痹晋国,同时又激怒晋军,此次战役出现了长期不使用的“示师”,大战前夕派战车去对方大营“展示武力”,楚国示师的战车三人组将晋国整的非常狼狈,杀一人生擒一人后从容而退,最后面对追击的晋国军队,楚将在弓箭用完之前射杀一只麋鹿献上,依照周礼中的军礼,晋国只能忍气吞声放他们离开。回营后晋国将士憋了一肚子气,于是主战派私自去楚国军营示师,晋国主帅担忧这三位卿大夫家族的子弟便派小规模军队接应,不料晋国示师队伍被楚国军队驱逐追击,正好遇到前来接应的晋国军队,楚军误以为晋国大军出击了,于是楚国选择全军出击,(宁我逼人,毋人逼我)击败晋国中上二军。
     鄢陵之战(前575年),楚国三军加郑军对决楚国上中下新军 四军,楚国想要在晋国盟友军队赶来参战之前解决晋国,于是选择进贡,逼近晋国大营。晋国大营前方有泥沼,不好展开。于是用范文子之子范匄之计谋展开了军队,这里出现了完整的春秋战役流程。
1驾著兵车左右奔跑(召集军官)
2到中军集合(开会)
3搭起帐幕(向先君卜吉)
4撤去账幕(发布命令)
5军队喧闹,尘土飞扬(填井平灶,摆开军阵)
6登上战车,左右拿武器下车(听主帅发布誓师令)
7登上战车,左右又下来(向神灵祈祷)
战役过程:晋国将领看出楚国左右二军不太精锐,于是分出精兵攻打楚国左右二军,用中军少量军队抵御住了楚国国君共王的亲自攻击,并且射瞎了楚王一只眼睛,由于楚国中军未能及时支援左右军,导致自己吃亏更大(史书记载),战斗从早上打到了晚上,最后楚国选择撤退,丢失了霸权。
 
     春秋的作战方式,到了晚期已经是“兵不厌诈”了,尤为典型的是吴国灭楚国都。先疲惫楚国,再以三万军队突破薄弱防线,半渡而击败楚军。
            春秋战国的骑兵
     早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中国就有骑兵了,(胡服骑射推出时,赵武灵王的兄弟公子成反对的是胡服,没有说反对骑射)。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先马”“马射”等卜词,甚至可能中国是先有的骑兵后有的战车,后骑兵被战车取代。《韩非子》记载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继位,出动了“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其中的“畴骑”极有可能就是骑兵,不过数量非常少,秦国作为养马专业户,且处于抵御西戎骑兵的第一线,国君都战死于与戎狄的战斗中,有骑兵是很正常的。到了春秋晚期,骑兵才开始广泛应用于战争中,赵襄子“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于晋阳”,说明骑兵已经是独立的兵种了。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武器与胡人一样为弓刀)拓地千里,成为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并且对秦国和匈奴的战争中都取得辉煌战绩,骑兵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中原各国也加大对骑兵建设。战国末期,中国各国有骑兵一共5 到 6万。战马几十万。数量不算多,原因在于对骑兵和战马的要求非常高,身高“7尺五寸(秦尺为173公分),年龄40以下。强壮敏捷,能骑射,进退有度,面对不同环境也能完成任务”。秦国的战马则是必须高134公分(五尺八寸)。
                       秦朝骑兵
       秦朝骑兵的昙花一现,导致至今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它。秦朝骑兵的数量,通过出土秦始皇兵马俑骑兵俑比例推算,大约一万到一万五之间。秦骑的武器为弓箭,弩和长剑短剑,(秦朝骑兵的主战武器也有弩)箭头为战国盛行的三翼箭和三棱箭,可以破甲,骑兵俑出土的箭头箭首长2.8CM,箭铤长18.3CM,通长70CM,骑兵武器还是由步兵武器演化而来比较原始。短兵器为短剑,长剑有过出土,三把青铜剑长度为81,89,91.3CM。骑兵用的弩威力巨大,小型秦弩射程都能过150米,马鞍齐全但是很薄(下方有图),且弯曲幅度远不如后世马鞍。战马高度全部超过133公分。
      秦朝骑兵俑的防具为皮甲,没有披膊保护手臂,追求灵活(步兵才有披膊),仅仅是只有前身甲和后身甲,甲片宽大,全身共有125片,长8厘米宽5.7厘米。图片为秦始皇兵马俑骑兵俑,身穿皮甲。
      秦朝骑兵战马的铠甲:90年代发现了大量石质铠甲,(原型应该为皮甲)从形体结构上判断为马甲,此次出土马甲由颈甲,身甲,当胸,塔后组成,不如南北朝时期马甲一样完善,但是已经非常完备了。比文献早400多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秦朝骑兵使用的长兵器确定有长刀,至于矛戟类兵器,存在疑问。(我个人认为会使用,因为西汉初期就有大量的戟骑兵)
    秦朝骑兵的战术——此处无记载,但是通过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骑兵俑的出土队列,可以推测一些细节。
    二号坑一共发现116个骑兵鞍马俑,其中108个骑兵俑,排列在左侧一个纵长方形骑兵军阵。一共11列,其中第一第三列各自有战车3乘。第二以及第四到第十一,各有骑兵4组,每组三个骑兵。一共96个骑兵。另外在二号坑尾部有殿军,其中有2组骑兵,每组4骑。合计108个骑兵。
        通过对阵形的分析,秦朝骑兵野战方式可能是
1配合战车冲击方阵,阵形最前面为三乘战车,且战马披甲。
2单独列队作战(长平之战5000骑兵大迂回穿插)
3殿后的骑兵机动
                     汉朝骑兵
          提起西汉骑兵,必须要讲一下西楚霸王项羽的骑兵。因为中国古代这时候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如同一个人从爬行到走路的过程,且骑兵第一次被大规模集中使用。楚汉争霸时期的彭城战役,项羽以三万精锐半天急行军大约30公里,从萧地出发穿过刘邦大军防线发动攻击击败刘邦,继续追击刘邦军队到达穀、泗水,又追击到灵璧东睢水边,杀的刘邦军队“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本纪》记载两次追击都杀了十几万汉军,汉军的损失非常之惨烈。这三万军队基本可以确定就是骑兵,能携带武器后勤行军半天三十公里后长途追击战斗并且斩杀如此之多,只有骑兵可以做到,春秋时期楚国本就是养马大国(前文有讲述),战国时期楚国国内骑兵至少一万,项羽南征北战又收降过几十万军队,列国留下的骑兵可能被他保留下来了一部分。而关于项羽骑兵所使用的兵器,不少人认为有一部分戟骑兵,所疑惑的是那时候的马镫还没有发明,是否可以做到在奔跑的战马上使用戟这种长兵器?答案是可以的,因为仅仅过去十几年,西汉骑兵的主战长武器就是戟。注:刘邦早在西进关中以前就已经把骑兵集中起来使用了(南阳宛城之战),而被项羽骑兵蹂躏后,刘邦更加的重视骑兵,在东渡黄河平定魏国魏豹叛乱战役之前,刘邦曾向谋士郦食其询问魏国主帅的名字,然后就是问骑兵将领的名字,最后才是步兵将领,至于车兵将领姓名则没有询问。由此可见此时骑兵的地位多高。
        骑兵的武器——西汉初期骑兵的种类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轻骑兵一般无甲,兵器以弓箭为主,重骑兵一般是人披甲,早期穿皮甲然后快速替换成黑色铁甲(衣服为红色白色),武器以戟,矛,长刀为主,配备高大强壮的战马冲击。其中的马戟与步兵戟不同,被加以改良以适配骑兵,除了刺和啄,还可以正面锁架和反手钩刺匈奴骑兵,东汉时期戟的数量逐渐减少但是依旧有保留。甚至到了唐代,薛仁贵使用的依旧是改良过的戟。而汉军在武帝伐匈奴时期装备的长刀已经被钢铁环首刀替换,更长更宽,长度普遍超过一米,普遍超过匈奴刀至少20多公分。
       马鞍—— 西汉骑兵此时使用的马鞍和秦朝一样为软质马鞍,一直到东汉,被高鞍桥的硬质马鞍取代,骑兵装备进一步加强,而随着对手铁甲的普及以及小规模化,长矛才逐渐取代马戟。图片为东汉马鞍陶俑文物:
       马镫——并无考古出土西汉马镫,最早出土马镫文物为东汉晚期。
    霍去病和卫青骑兵的战术:霍去病的骑兵属于冲击骑兵,挑选最好的马最好的骑士。先寻找到匈奴主力,再发动攻击。作战方式先射后冲,以长柄兵器戟矛(戟为主力长兵器,矛的比例少)和长刀砍刺匈奴军队,同时弓箭骑兵在侧翼骑马射杀匈奴军。因此可以打出非常夸张的斩首。《汉书》记载,卫青七出匈奴斩首五万多,霍去病六出匈奴,其四出以将军(独自领兵),斩首十一万余级,这仅仅只是斩首并且验明完整的首级,更不用说投降的匈奴兵,被杀伤的,杀伤后逃走死去的,二人给匈奴带来了至少几十万军队损失外加几千万的牲口损失。至于李广这种善于骑射的弓箭骑兵,面对更善于骑射的匈奴人,杀伤力是远不如冲击性骑兵的。
     而卫霍二人离开后,汉朝对匈奴的战绩并不理想,汉武帝晚年发动的两次战略决战,天汉四年(前97年)和征和三年(前90年),一次出动21万军队步骑混合,无功而返,一次出动14万军队,7万主力全军覆没, 原因在于1战线太过遥远,后勤不足,2缺少优秀的骑兵元帅,3匈奴畏惧汉军骑兵了,默认野战打不过只能拖垮拖累汉朝骑兵再出击,用了自己的看家本领,4汉军战略战术没有及时改变(敌变我亦变)5长期战争损失了老马和老骑兵。
               匈奴骑兵
      匈奴骑兵的武器——为弓箭,长短刀,小部分短矛(投掷之鋌)和戟,还有盾牌。
        匈奴弓为木质,至今没有完整出土过完整文物,根据出土匈奴弓腐朽残留痕迹看,长度可达到1.3米。(《盐铁论:“素弧骨簇”》推测多为单体弓,也有复合弓)匈奴箭头为铜铁骨三种,其中有著名的“鸣镝箭”箭镞有中空小孔,射出后遇风发出鸣叫。金属箭头出土有銎式和铤式两种,銎式箭头套在箭杆上,铤式箭头插入箭杆中(防止射击时箭杆遇到巨大阻碍而爆裂),前者銎式长度在2.6到5.6厘米,最宽宽度在0.7到1.7厘米。后者铤式长度在3.2到6.74厘米,宽度最宽处在0.7到1.07厘米。形制多为三翼。依箭头大小重量推算,匈奴人的弓箭磅数并不高,大约5 60磅,中距离难以击穿铁甲。
        匈奴人的铠甲——西汉同时期匈奴骑兵前期多以皮甲为主,(汉书晁错传:“匈奴之革笥木荐”)少数青铜甲和铁甲,后匈奴西迁青铜甲为铁甲取代,出土的匈奴铠甲复原,尺寸约为60×65厘米,由众多原型青铜甲前组成,以皮条相连接。而出土西汉晚期的汉代西北竹简,记录了大量小规模匈奴骑兵的装备,基本都是铁甲,以十几人到一两百的规模进攻汉朝烽燧,匈奴骑兵还会带着盾牌。——“卌余骑,皆衣铠,负鲁攻燧”。          
一部分缺少铁器的蒙古高原匈奴也会穿木甲,嵌入骨片。
          匈奴骑兵的战术——
1诱敌深入,先以专业诱敌的骑兵进攻,以复杂运动迷惑敌人打乱阵形同时“飞矢如雨”,战斗焦灼便佯装败退,吸引敌人追击后合围,在百米以上就开始射击,最后精锐铁骑发动攻击。
2直接大规模袭击,面对弱敌不用示弱,直接大军出击,马蹄声如同们累轰鸣,等敌人看见的同时,飞箭如大雨倾盆过来。
3面对人数不多的敌军,直接围着敌人射箭,飞矢如雨。
4面对强大的且数量庞大的敌人骑兵,不断派小规模军队骚扰,疲惫敌人后出击。
5以逸待劳敌人接战后,不死战,不投入全部主力,拖到敌人撤退的时候全军出击。
6化整为零,小规模出击,以掠夺敌方武器人口牲畜财产为主。
7以精锐神箭手(射雕手)骚扰敌人。
8遇到强敌,自己军队不够就立刻撤退,然后尾随,准备和主力合围敌人。
9走为上计,保存实力。
10积极向学习对手,比如武器装备改进,掠夺对手武器。随机应变。
     
最近有点忙,下一篇会继续更新匈奴骑兵一直到清朝。
  
2025-08-20
浏览1160
登录后评论
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