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
频道主
《友邦惊诧论》课堂学练
《友邦惊诧论》课堂学练
背景知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先后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开始,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什么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并称学生行动引起友好国家(指美、英、法等国)的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家将不像个国家了”,要求各地军政机关对学生严厉镇压。在这样一个险峻的时刻,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从反动电文中拎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写下了这篇时事短评。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揭穿了极端凶恶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课文结构
1.结合背景,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紧紧扣住“国府电文” 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四句话,层层批驳。
B.先戳破“友邦”的实质,还“友邦人士”企图侵吞中国的狼子野心的真面目,次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罪行,剥开“党国”媚敌的画皮。
C.接着总括起来,点明“党国”和“友邦”里应外合、内外勾结,企图变中国为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实质。
D.最后援引报载消息,以血的事实批驳敌方论点,揭露国民政府狰狞嘴脸,病痛心疾首“欢迎”友邦人士来瓜分。
2.关于“党国”“友邦”“日本”和“学生”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学生因爱国而请愿,友邦人士见到后,莫名惊诧,可见学生是友邦人士的死敌。
B.国民政府因友邦惊诧,而镇压学生,枪杀然后诬陷,可见国民政府是友邦人士的奴仆。
C.日本意在侵略中国,友邦人士只对爱国学生请愿心中不满,可见两者的目标不同。
D.国民政府不去抵抗日本侵略,并为“友邦人士”镇压学生,所以国民政府卖国求荣,是亡国的元凶。
阅读文章第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3.关于这一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用相对平静的语气叙述背景事件,主要是为了引出敌方论点,并初步解释国民政府的反动性质。
B.叙述背景时,突出了国民政府的无能无耻和学生的无奈和可怜,作者看似平静,实则愤怒。
C.“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意在说明学生请愿的合理性,从而指出国民党镇压请愿的荒谬性。
D.“不道”意思是“不想说”,是说国民党此举非常违背常理,出乎作者意料,让作者很无语。
4.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反复)
B.报上不是说过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设问)
C.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排比)
D.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反语)
5.下列对于“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社会秩序,悉被破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都是国民党给爱国学生罗列的罪状,罪状之多,表现反动政府用心之险恶。
B.大多使用四字短语,读来舒缓,形象表现出国民党的振振有词。
C.“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是总结,前面的是分述,结构严谨,说明出自反动文人之手。
D.作者表面上在罗列 “友邦人士” 强加给中国学生的罪名,实际上是对这些无端指责的强烈讽刺。
阅读文章第二~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6.关于第二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批驳的是第一段提出的敌论“友邦人士”,认为这些友邦人士并不是中国的友邦。
B.第二连用了三个“不惊诧”,分别批判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恶行,破坏中国设施、杀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以及国民党治下的混乱、残暴。
C.“三个不惊诧”多用四字短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句一个罪行,控诉了日本和国民党的罪行,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D.第二段的“好个友邦人士”与第三段的“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都是反语,讽刺的侧重点也都是“友邦人士”。6.D(第一个侧重否定“友邦人士”,第二个侧重否定“好个”。)
7.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好个“友邦人士”!(反语)
B.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他们也不惊诧。(反复)
C.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对偶)
D.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反问)
8.下列关于这一段的论证,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使用了举例子的手法,用事实论证日本和国民党政府的罪恶暴行。
B.使用了类比手法,先写出三个“不惊诧”,然后写出一个“惊诧”,通过类比揭露了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
C.使用了假言推理法,假定是真的友邦人士,但是事实他对该惊诧的事情不惊诧,然后否定之前的假设,从而揭露“友邦”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不是中国人民的友邦。
D.第二段论证较为理性,但叙述事实时暗含了愤怒,几个感叹号表现了作者的愤怒无法遏止。
阅读文章第四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9.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关联词。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10.下列关于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重点批驳敌论“莫名惊诧”,指出在“友邦”的国家都有请愿的纷扰,这种惊诧大可不必。
B.划线句子是一个复句,前半句的主语是“他们”,宾语是“监狱”。
C.“秩序”指的是“友邦”对自己人民的残酷统治,“文明”是反语,指出了“友邦”的伪善。
D.最后一句话是反问,表达了强烈的否定,所谓西方文明,也只是用来统治镇压人民的工具。
11.阅读下面的新闻,就佩洛西前后的态度变化发表自己的看法。
美众议院议长网站上清晰记录着,2019年6月,佩洛西将香港的暴力示威活动描述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并在评论中使用了“赞扬”、“勇气”等字眼。在2022年1月6日,1月6日,美国华盛顿,特朗普支持者攻进美国会大厦,抗议选举结果,示威者进入美国国会区域,并攻破了国会大厦。之后,佩洛西在众议院会议重启时发表讲话称,“今天,我们的‘民主’遭到了可耻的攻击。”
阅读文章第五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12.关于第五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既是批驳敌方的论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也是批驳其论证过程。
B.本段使用了层进式排比,一步步引出敌方论点的荒谬之处,这种方法是“归谬法”。
C.“长此以往”的“此”是指学生的请愿和游行示威,意为:学生在这样闹下去,国家就彻底乱了。
D.“永远‘国’下去”的“国”和“国将不国”的第一个“国”,含义是相同的,都指中国。
13.使用归谬法,批驳如下的观点:
(1)流行的东西都是好的。(2)读书无用。(3)人类不需要保护环境。
14.下列对于“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批驳对象从“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我们的”一词有讽刺否定之意。
B.“可是”一词表转折,友邦人士的惊诧已经是荒谬至极,但是国民政府却诚惶诚恐,表达了作者的惊讶与嘲讽之情。
C.“友邦”惊诧,国府害怕,暗示“友邦”是“国民政府”的主子,“国民政府”是“友邦”的仆人。
D.这句话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软弱媚外的批判态度。
阅读文章第六~七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15.下列选文第一段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揭露了“友邦”和“国民政府”狼狈为奸的关系。
B.划线部分的标点使用错误,应在两个分句后都加上问号,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
C.“宰割”和“屠戮”形象地揭露了“友邦”象屠宰牲畜一样杀害中国人民的野蛮残忍的本性。
D.“遵从”一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甘当奴才,效忠其主子的丑态。
16.关于选文第二段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无法劝阻”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因为友邦和日本利益相同,不能劝阻;第二个是指友邦指责国民政府没能及时制止学生请愿游行,是必须劝阻。
B.“友邦”对侵略中国的日军和中国爱国的学生的态度不一样,一个莫名惊诧,一个默许纵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呼应了上文的敌方论点。
C,这段话模拟“友邦”的语气说出了军费的作用,巨大的军费没有用在抵抗外来侵略上,却用在了对内镇压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进一步指出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D.本段话没有感叹号,但是在戏谑中透露出作者的极大悲愤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爱国学生的赞许和支持。
17.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比喻)
B.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反语)
C.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反问)
D.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阅读文章第八段(后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8.关于后记的作用,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是引用报载事实,用事实回击国民政府加给爱国学生的罪名,有力的而直接地批驳了敌方论点。
B.“南京专电”部分采用“自述”的方式,让事实说话,更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批驳的力度也更大。
C.“教育消息”专栏详细记载了学生的死伤人数,意在表明国民政府颠倒黑白屠杀爱国学生,悲痛和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D.“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从“武力镇压”到无耻污蔑,再到残酷杀戮,体现了国民政府和友邦人士的虚伪奸诈与狠毒。
19.对划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诧莫名”体现了“友邦”的虚伪面孔,“不必惊诧”是戳穿了虚假面孔后后,对“友邦人士”的调侃与讽刺。
B.“不必惊诧”也指国民政府卖国求荣,为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铺平了道路,进一步揭露了其反动本质。
C.“只请放心来瓜分”一方面揭露了“友邦”妄图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一方面也批判了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
D.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悲愤、痛心,也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所以请帝国主义“放心瓜分”。
20下面关于全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杂文,思想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虚伪面目,批判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B.作者引用大量事实,如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国民党政府的镇压行为以及学生请愿的真实情况等,以这些事实为依据,对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内容进行有力驳斥。
C.作者首先摆出敌方观点,然后批驳了“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最后总结,指出“友邦”和国民政府的真实的主仆关系。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D.作者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和感情,多处用对比更鲜明地揭露“友邦”和国民政府的丑恶嘴脸,多处使用反语,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残暴。
1.D(批驳论据)
2.C(相同,侵略中国。)
3.D(意思是:想不到)
4.B(表示否定,是反问。)
5.B(急促有力)
6.D(第一个侧重否定“友邦人士”,第二个侧重否定“好个”。)
7.B(排比手法。)
9.即使 但 无论(根据课文填写)
10.B(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监狱撕掉面具”,所以主语是“监狱”,宾语是“面具”。意思就是“友邦人士”也在用暴力统治自己的国民,还假惺惺惊诧,是伪善的。)
11.香港示威游行,是对中国法律秩序的践踏,但是美国政客称之为美丽风景线;而当美国发生同样事件时,却痛心疾首。典型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搞双标。和友邦人士的态度如出一辙。
12.D(后者指被殖民的中国。)
13.(1)流行的东西好的,那流行的瘟疫也是美丽的。(2)读书无用,所以教育无用,培养的医生、工程师也是无用的。(3)人类不需要保护环境,那么资源将被无节制索取,环境恶化,最终人类将无法生存。
14.D(议论)
15.B(标点正确,表示毫无疑问。)
16.B(“一个……一个……”,说反了)
17.D(设问,本句话标点似有错误,根据意思是前问后答,设问。)
18.A(批驳了敌方的论据。)
19.D(请帝国主义瓜分是反语,并非真的请。)
20.C(顺序错了“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是最后批驳的。)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10-23
浏览227
👨🏻🏫课堂
登录后评论
点赞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