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一、被动句
正常语序下,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宾语是动词的承受着。但如果主语成了动作的承受者,这就是成了被动句。如果一个句子从后往前读比较顺当,那么它就是被动句。在翻译时需要加上一个“被”字。
如:刘(祖母)夙婴疾病。 从后往前读就是“疾病婴刘(祖母)”,很顺当,那么就判断其为被动句。(有些句子省略了施动者,可自行补上。)
1.动词+于+施动者:不拘于时/君幸于赵王
2.见+动词+于+施动者:臣诚恐见欺于王
※有时候会省略施动者,只用“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为+施动者+所+动词: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有时候会省略施动者,直接用“为所”: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为+施动者+动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承受者+动词(无标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二、判断句
判断句在翻译时要加“是”,即“XXX是XXX”。
从内容上,有如下几种:
1.判断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判断物: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此天子气也。
3.判断事: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4.判断因: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从形式上看,有如下几种:
1.……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有时候会省略“者”,只用“也”:官理,非吾业也。
※有时候会省略“也”,只用“者”: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2.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人非生而知之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用“亦”表示判断:嘻,不亦善夫!/死生亦大矣。
4.用“为”表示判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用“此”“斯”“是”“乃”加强判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此天子气也。
6.无标记:今臣亡国贱俘。
三、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是:动词+宾语(名词/代词),但代词为宾语时或者要强调宾语时,往往会把宾语前置。这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比如前句话,我刚刚说的。
1.否定词+代词+动词:不吾知也/故不我若也。
2.疑问代词(何、谁、安)+动词/介词(以、在):何以知之?/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用“之”为标志,将宾语提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厌之有
4.“自”做宾语时前置: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崤函之固,自若也
5.“以”字的宾语前置:是以/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6.直接将宾语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状语后置句
状语是修饰谓语动词的,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状态等。现代汉语中,状语放在动词前,但在文言文中为突出谓语核心,往往先说谓语动词,将状语后置。
1.动词/形容词+于+地点/时间/对象:而耻学于师。/既得尸于井。
※当状语是地点时,往往省略“于”:岁征民间。/臣战河南。/急于星火
2.动词+以+工具/材料:请其矢,盛以锦囊/而告以成功
3.有时候介词为“如”或者“乎”:焚拜如前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名词的,表示性质、数量等,古人为了凸显名词中心语的地位,往往把名词放在前,定语放在后,就形成了定语后置句。
1.名词+(有)……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客有吹洞箫者。
2.名词+之+定语(形容词):凌万顷之茫然/仰观宇宙之大。
3.名词+数量词:玉斗一双/铸以为金人十二
六、主谓倒装
主语(说的是谁)和谓语(怎么样)的位置调换,往往以名词结尾。
1.渺渺兮予怀
2.甚矣,汝之不惠(慧)!
七、省略句
省略句在考试中不是热门,但是隐秘性比较强,我们需要认识常见的省略形式。
1.表示地点、对象的状语前省略“于”:悟言(于)一室之内/还矢(于)先王,而告以成功
2.“以为”之间省略“之”:以(之)为桂林、象郡/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有时候“以”字单用时,也省略“之”:将以(之)攻宋/而卒以(之)祸
3.“与”后面省略“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不敢与(之)较
4.动词后省略宾语“之”:举(之)以予人/试使(之)斗而才
5.主语承前省或蒙后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由于题目选句多不完整,所以省主语的句式很少考到。
 
强化练习
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师说) B.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C.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D.崤函之固(过秦论)
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技经肯綮之未尝 (庖丁)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C.君幸于赵王。 (蔺相如) D.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
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B.秦城恐不可得(蔺相如)
C.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D.为国以礼 (侍坐)
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客何为者 (鸿门宴)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蔺相如)
C.慈父见背 (陈情表)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兰亭集序)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C.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D.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B.学于余 (师说)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B.何辞为 (鸿门宴)
C.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D.毋吾以也 (侍坐)
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 B.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C.仁义不施(过秦论) D.宋何罪之有? (公输)
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师说) B.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C.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D.奉盆缶秦王。 (蔺相如)
1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 B.佚之狐言于郑佰曰 (烛之武)
C.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D.试使斗而才 (促织)
1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浴乎沂(侍坐) B.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C.何厌之有 (蔺相如)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1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普(烛之武) B.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C.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D.既得尸于井 (促织)
1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B.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C.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D.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之君也(过秦论)
1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兰亭集序) B.吾又何能为哉 (郭橐驼)
C.掭以尖草 (促织) D.举以予人 (六国论)
1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B.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C.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 D.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
1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何以哉 (侍坐) B.不知始何名 (郭橐驼)
C.使不辱于诸侯。 (蔺相如)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郭橐驼)
1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兰亭集序) B.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C.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 D.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1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知之 (蔺相如) B.传其事以为官戒 (郭橐驼)
C.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D.句读之不知(师说)
1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岁征民间 (促织) B.伏尸百万 (过秦论)
C.求人可使报秦者。 (蔺相如) D.又试之鸡 (促织)
2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侍坐) B.沛公安在 (鸿门宴)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D.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 B.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焚拜如前人 (促织)
2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急于星火 (陈情表) B.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C.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D.而告以成功 (伶官传)
2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陈情表) B.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C.以吾一日长乎尔 (侍坐)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2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覆之以掌 (促织) B.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故不我若也 (郭橐驼) D.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B.摄乎大国之间 (侍坐)
C.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 D.加之以师旅 (侍坐)
2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 B.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郭橐驼)
C.风乎舞雩 (侍坐)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
2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侍坐) B.金城千里 (过秦论)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
2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侍坐) B.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2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 D.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
3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臣亡国贱俘(I陈情表)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C.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石钟山记)
 
一、被动句
正常语序下,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宾语是动词的承受着。但如果主语成了动作的承受者,这就是成了被动句。如果一个句子从后往前读比较顺当,那么它就是被动句。在翻译时需要加上一个“被”字。
如:刘(祖母)夙婴疾病。 从后往前读就是“疾病婴刘(祖母)”,很顺当,那么就判断其为被动句。(有些句子省略了施动者,可自行补上。)
1.动词+于+施动者:不拘于时/君幸于赵王
2.见+动词+于+施动者:臣诚恐见欺于王
※有时候会省略施动者,只用“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为+施动者+所+动词: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有时候会省略施动者,直接用“为所”: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为+施动者+动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承受者+动词(无标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二、判断句
判断句在翻译时要加“是”,即“XXX是XXX”。
从内容上,有如下几种:
1.判断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判断物: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此天子气也。
3.判断事: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4.判断因: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从形式上看,有如下几种:
1.……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有时候会省略“者”,只用“也”:官理,非吾业也。
※有时候会省略“也”,只用“者”: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2.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人非生而知之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用“亦”表示判断:嘻,不亦善夫!/死生亦大矣。
4.用“为”表示判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用“此”“斯”“是”“乃”加强判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此天子气也。
6.无标记:今臣亡国贱俘。
三、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是:动词+宾语(名词/代词),但代词为宾语时或者要强调宾语时,往往会把宾语前置。这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比如前句话,我刚刚说的。
1.否定词+代词+动词:不吾知也/故不我若也。
2.疑问代词(何、谁、安)+动词/介词(以、在):何以知之?/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用“之”为标志,将宾语提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厌之有
4.“自”做宾语时前置: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崤函之固,自若也
5.“以”字的宾语前置:是以/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6.直接将宾语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状语后置句
状语是修饰谓语动词的,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状态等。现代汉语中,状语放在动词前,但在文言文中为突出谓语核心,往往先说谓语动词,将状语后置。
1.动词/形容词+于+地点/时间/对象:而耻学于师。/既得尸于井。
※当状语是地点时,往往省略“于”:岁征民间。/臣战河南。/急于星火
2.动词+以+工具/材料:请其矢,盛以锦囊/而告以成功
3.有时候介词为“如”或者“乎”:焚拜如前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名词的,表示性质、数量等,古人为了凸显名词中心语的地位,往往把名词放在前,定语放在后,就形成了定语后置句。
1.名词+(有)……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客有吹洞箫者。
2.名词+之+定语(形容词):凌万顷之茫然/仰观宇宙之大。
3.名词+数量词:玉斗一双/铸以为金人十二
六、主谓倒装
主语(说的是谁)和谓语(怎么样)的位置调换,往往以名词结尾。
1.渺渺兮予怀
2.甚矣,汝之不惠(慧)!
七、省略句
省略句在考试中不是热门,但是隐秘性比较强,我们需要认识常见的省略形式。
1.表示地点、对象的状语前省略“于”:悟言(于)一室之内/还矢(于)先王,而告以成功
2.“以为”之间省略“之”:以(之)为桂林、象郡/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有时候“以”字单用时,也省略“之”:将以(之)攻宋/而卒以(之)祸
3.“与”后面省略“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不敢与(之)较
4.动词后省略宾语“之”:举(之)以予人/试使(之)斗而才
5.主语承前省或蒙后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由于题目选句多不完整,所以省主语的句式很少考到。
 
强化练习
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师说) B.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C.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D.崤函之固(过秦论)
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技经肯綮之未尝 (庖丁)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C.君幸于赵王。 (蔺相如) D.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
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B.秦城恐不可得(蔺相如)
C.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D.为国以礼 (侍坐)
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客何为者 (鸿门宴)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蔺相如)
C.慈父见背 (陈情表)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兰亭集序)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C.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D.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B.学于余 (师说)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B.何辞为 (鸿门宴)
C.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D.毋吾以也 (侍坐)
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 B.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C.仁义不施(过秦论) D.宋何罪之有? (公输)
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师说) B.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C.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D.奉盆缶秦王。 (蔺相如)
1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 B.佚之狐言于郑佰曰 (烛之武)
C.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D.试使斗而才 (促织)
1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浴乎沂(侍坐) B.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C.何厌之有 (蔺相如)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1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普(烛之武) B.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C.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D.既得尸于井 (促织)
1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B.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C.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D.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之君也(过秦论)
1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兰亭集序) B.吾又何能为哉 (郭橐驼)
C.掭以尖草 (促织) D.举以予人 (六国论)
1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B.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C.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 D.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
1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何以哉 (侍坐) B.不知始何名 (郭橐驼)
C.使不辱于诸侯。 (蔺相如)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郭橐驼)
1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兰亭集序) B.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C.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 D.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1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知之 (蔺相如) B.传其事以为官戒 (郭橐驼)
C.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D.句读之不知(师说)
1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岁征民间 (促织) B.伏尸百万 (过秦论)
C.求人可使报秦者。 (蔺相如) D.又试之鸡 (促织)
2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侍坐) B.沛公安在 (鸿门宴)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D.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 B.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焚拜如前人 (促织)
2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急于星火 (陈情表) B.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C.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D.而告以成功 (伶官传)
2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陈情表) B.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C.以吾一日长乎尔 (侍坐)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2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覆之以掌 (促织) B.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故不我若也 (郭橐驼) D.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B.摄乎大国之间 (侍坐)
C.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 D.加之以师旅 (侍坐)
2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 B.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郭橐驼)
C.风乎舞雩 (侍坐)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
2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侍坐) B.金城千里 (过秦论)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
2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侍坐) B.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2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 D.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
3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臣亡国贱俘(I陈情表)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C.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石钟山记)
 
2024-12-19
浏览385
💡知识
登录后评论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