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 常见考点大全
 
(所举例子均为误用)
一、顿号、逗号、分号
1.并列的名词、形容词间用顿号。
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
它以雄,险,奇,秀而著称。
※并列名词后加了语气词,其间就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熟悉的。
2.并列的定语间用顿号,而不用逗号。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3.并列状语间不用顿号,用逗号。
孩子们在花园里、草地上、树林中、快乐地玩耍。
4.并列谓语(一般为动词)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你要不断识字、生产、进步。
※并列谓语动词共有一个宾语时,则用顿号,不用逗号。
我们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5.并列补语(在动词后)用逗号,不用顿号。
这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总结一下:
并列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宾语
标点 、 、 , , , 、
例子 敬爱、和蔼的 班主任 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为我们 考虑 得细致,周到。
6.约数间不加顿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也不加顿号。
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
更妙的是三、五月圆之夜。
7.大并列间中间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
8.结构相同、意义关联的句子间用分号,不用逗号或者句号。
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如果每个分句都没用逗号,那么分句间就不用分号。
我们是这样分工的:小邓负责上网查资料;小陈负责编辑整理;我负责联络宣传。
9.相邻的书名号、双引号之间不加任何标点。
尽管“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很高,但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
10.拟声词语气词之间用逗号。
小鸟叽叽喳喳、喳喳叽叽,欢快地叫着。
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如果拟声词用于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则用顿号。
她哼哼,哈哈地笑着,看起来心情很好。
11.顿号与“和”“甚至”等词语不能连用。
一个卓越的程序员要比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强上两倍、三倍、甚至十倍。
12.词语或短语成分不同,就不能使用顿号。
他们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主任王家福、副研究员余鑫如两位同志担任合作总社的法律顾问。
二、括号
1.括号的范围出现错误。
将括号里的文字去掉后,依然能读通,如果读不通则证明括号范围不对。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2.属于重要或强调的内容误用了括号,实际要用破折号。
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3.解释句中某个词语的括号没紧跟其后。
《简牍探中华》第四期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CCTV-1)。
4.句中括号没去掉句末标点。
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带(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5.解释整句的话得括号放在了句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三、破折号
1.表插说的破折号少了一个。
(找到破折号前名词,确定后面的注释是否有多余之处,如果有,则缺了一个破折号。)
为全球三个人口密集的大洲——亚洲、欧洲和非洲提供便利。
※有些时候插说并非解释某个词语,是硬性加入,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后面是否有第二个破折号。
他发觉他们的生活,不是靠了理智,而是——毫不顾虑理智,靠了信仰。
2.句间有解释说明关系的时候,忘了用破折号。
川菜的特点是辣而且麻,搁很多花椒。
※句间没有解释说明或总结关系时却用了破折号。
那里不宜搞什么“围湖造田”——尽管这样做有其善良的愿望。
3.分句中没有分项列点说明时,中间不用冒号,而用破折号。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选择:聘请私厨上门。
※当分句中存在分项列点说明时,不用破折号,而用冒号。
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4.当要强调所说内容时,前面要用破折号。
她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人。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四、冒号
(冒号和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但冒号处可长时间停顿,且前后方有分条列点。)
1.嵌入式引用无需冒号,却用了冒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明代林叔学《荔枝花诗》说:“苞蕊还分雄与雌”,应是从果农那里得来的知识。
2.独立引用前,“XX说”后,忘了加冒号。
一见面她就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
3.“XX说”在中间时,误用了冒号。
“谢谢,”老板得意地说:“您知道吗,我在那里摆鲜花已经有十多年了。”
4.解释内容只有一项时,误用了冒号。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选择:聘请私厨上门。
5.引语前不存在“XX说”时,用破折号,不用冒号。
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让我们昂起头,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6.前有提示语时,且后方句子较长时,用冒号,不用破折号。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
7.冒号后的句子较长时,注意冒号的管辖范围,要用句号隔开。
这篇文章逐层阐述了三个观点:度量大很有好处,有德、有识者度量才大,度量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上的。
8.“例如”后如果句子较长,且需要长停顿,就用冒号;无需长停顿,就用逗号。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这座城市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例如: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
五、省略号
1.省略后出现了“等”表示省略的词语。
这座博物馆专门展出馆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2.省略号后后出现句末标点。
査到的几乎全是负面信息:花费高昂,死亡率高……。
3.省略号误用为破折号。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
六、书名号
1.书籍、文章、音乐、影视剧等艺术作品没用书名号。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
2.活动名称、活动主题、丛书名称、商品名称、获奖名称、规划计划、通用课程,不用书名号。
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作品。
(看到书名号时,我们可以问一句“是作品吗?”然后就能确定是否加书名号了。)
3.书名号范围出错,将不是书名的内容括进去了。
我到《读者杂志社》去和编辑探讨选文问题。
4.当强调作品名称时应用引号,而不是书名号。
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
5.作品名称用了引号或漏掉了书名号。
世说新语有一条记载说,有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七、问号
1.倒装问句,问号不到装,放在句子后。
怎么了?你。
2.问句没结束,就急于加问号。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句已结束,却没有加问号。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4.连续问,漏掉了问号。
电动汽车能否真正解决汽车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
5.选择问(是…还是…)多用了问号。
这次讲座是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还是安排在会议室?
6.问句做了陈述句宾语,后面的问号就不要加了。
(找到问句,如果其前面有动词,则句末不用问号。)
我问他为什么直到今大才说出事情的真相?
※注意问句在前动词在后的句子,依然不加问号。
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已经没法弄清了。
八、引号
1.引号的范围错误,没有特殊含义的被放在括号里。
这就是进化论研究中有名的“RRR难题”。
2.不是独立引用而加上冒号变成独立引用。
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无“XX说”,不用加冒号。)
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引号作为“知道”的宾语,无需加冒号。)
3.独立引用,句末标点(逗号、句号、问号)放在了引号外。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是作者自己的话,而非转述别人的话,也不是人物对话,往往不加引号。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引号可去掉。)
4.嵌入引用,句末标点却放在了引号内。
儒家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5.引语、特定名称等没用引号或误用书名号。
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
当地的藏族群众把这样的高山湖泊称为《海子》。
九、句末标点混用
1.感叹句误用了问号或句号。
研究汉阙的专家燕妮·帕尔感慨地说:“没想到这块汉阙竟是这样精美?”
2.感叹句少用了感叹号。
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重复一遍,必须战斗!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3.疑问句或反问句没用问号。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4.引语已经说完,却没用句末标点。
“抽空赶紧吃年夜饭,”申立军说,过年期间,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吃住都在所里。
 
(所举例子均为误用)
一、顿号、逗号、分号
1.并列的名词、形容词间用顿号。
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
它以雄,险,奇,秀而著称。
※并列名词后加了语气词,其间就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熟悉的。
2.并列的定语间用顿号,而不用逗号。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3.并列状语间不用顿号,用逗号。
孩子们在花园里、草地上、树林中、快乐地玩耍。
4.并列谓语(一般为动词)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你要不断识字、生产、进步。
※并列谓语动词共有一个宾语时,则用顿号,不用逗号。
我们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5.并列补语(在动词后)用逗号,不用顿号。
这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总结一下:
并列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宾语
标点 、 、 , , , 、
例子 敬爱、和蔼的 班主任 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为我们 考虑 得细致,周到。
6.约数间不加顿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也不加顿号。
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
更妙的是三、五月圆之夜。
7.大并列间中间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
8.结构相同、意义关联的句子间用分号,不用逗号或者句号。
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如果每个分句都没用逗号,那么分句间就不用分号。
我们是这样分工的:小邓负责上网查资料;小陈负责编辑整理;我负责联络宣传。
9.相邻的书名号、双引号之间不加任何标点。
尽管“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很高,但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
10.拟声词语气词之间用逗号。
小鸟叽叽喳喳、喳喳叽叽,欢快地叫着。
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如果拟声词用于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则用顿号。
她哼哼,哈哈地笑着,看起来心情很好。
11.顿号与“和”“甚至”等词语不能连用。
一个卓越的程序员要比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强上两倍、三倍、甚至十倍。
12.词语或短语成分不同,就不能使用顿号。
他们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主任王家福、副研究员余鑫如两位同志担任合作总社的法律顾问。
二、括号
1.括号的范围出现错误。
将括号里的文字去掉后,依然能读通,如果读不通则证明括号范围不对。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2.属于重要或强调的内容误用了括号,实际要用破折号。
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3.解释句中某个词语的括号没紧跟其后。
《简牍探中华》第四期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CCTV-1)。
4.句中括号没去掉句末标点。
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带(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5.解释整句的话得括号放在了句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三、破折号
1.表插说的破折号少了一个。
(找到破折号前名词,确定后面的注释是否有多余之处,如果有,则缺了一个破折号。)
为全球三个人口密集的大洲——亚洲、欧洲和非洲提供便利。
※有些时候插说并非解释某个词语,是硬性加入,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后面是否有第二个破折号。
他发觉他们的生活,不是靠了理智,而是——毫不顾虑理智,靠了信仰。
2.句间有解释说明关系的时候,忘了用破折号。
川菜的特点是辣而且麻,搁很多花椒。
※句间没有解释说明或总结关系时却用了破折号。
那里不宜搞什么“围湖造田”——尽管这样做有其善良的愿望。
3.分句中没有分项列点说明时,中间不用冒号,而用破折号。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选择:聘请私厨上门。
※当分句中存在分项列点说明时,不用破折号,而用冒号。
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4.当要强调所说内容时,前面要用破折号。
她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人。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四、冒号
(冒号和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但冒号处可长时间停顿,且前后方有分条列点。)
1.嵌入式引用无需冒号,却用了冒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明代林叔学《荔枝花诗》说:“苞蕊还分雄与雌”,应是从果农那里得来的知识。
2.独立引用前,“XX说”后,忘了加冒号。
一见面她就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
3.“XX说”在中间时,误用了冒号。
“谢谢,”老板得意地说:“您知道吗,我在那里摆鲜花已经有十多年了。”
4.解释内容只有一项时,误用了冒号。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选择:聘请私厨上门。
5.引语前不存在“XX说”时,用破折号,不用冒号。
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让我们昂起头,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6.前有提示语时,且后方句子较长时,用冒号,不用破折号。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
7.冒号后的句子较长时,注意冒号的管辖范围,要用句号隔开。
这篇文章逐层阐述了三个观点:度量大很有好处,有德、有识者度量才大,度量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上的。
8.“例如”后如果句子较长,且需要长停顿,就用冒号;无需长停顿,就用逗号。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这座城市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例如: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
五、省略号
1.省略后出现了“等”表示省略的词语。
这座博物馆专门展出馆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2.省略号后后出现句末标点。
査到的几乎全是负面信息:花费高昂,死亡率高……。
3.省略号误用为破折号。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
六、书名号
1.书籍、文章、音乐、影视剧等艺术作品没用书名号。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
2.活动名称、活动主题、丛书名称、商品名称、获奖名称、规划计划、通用课程,不用书名号。
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作品。
(看到书名号时,我们可以问一句“是作品吗?”然后就能确定是否加书名号了。)
3.书名号范围出错,将不是书名的内容括进去了。
我到《读者杂志社》去和编辑探讨选文问题。
4.当强调作品名称时应用引号,而不是书名号。
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
5.作品名称用了引号或漏掉了书名号。
世说新语有一条记载说,有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七、问号
1.倒装问句,问号不到装,放在句子后。
怎么了?你。
2.问句没结束,就急于加问号。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句已结束,却没有加问号。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4.连续问,漏掉了问号。
电动汽车能否真正解决汽车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
5.选择问(是…还是…)多用了问号。
这次讲座是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还是安排在会议室?
6.问句做了陈述句宾语,后面的问号就不要加了。
(找到问句,如果其前面有动词,则句末不用问号。)
我问他为什么直到今大才说出事情的真相?
※注意问句在前动词在后的句子,依然不加问号。
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已经没法弄清了。
八、引号
1.引号的范围错误,没有特殊含义的被放在括号里。
这就是进化论研究中有名的“RRR难题”。
2.不是独立引用而加上冒号变成独立引用。
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无“XX说”,不用加冒号。)
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引号作为“知道”的宾语,无需加冒号。)
3.独立引用,句末标点(逗号、句号、问号)放在了引号外。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是作者自己的话,而非转述别人的话,也不是人物对话,往往不加引号。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引号可去掉。)
4.嵌入引用,句末标点却放在了引号内。
儒家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5.引语、特定名称等没用引号或误用书名号。
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
当地的藏族群众把这样的高山湖泊称为《海子》。
九、句末标点混用
1.感叹句误用了问号或句号。
研究汉阙的专家燕妮·帕尔感慨地说:“没想到这块汉阙竟是这样精美?”
2.感叹句少用了感叹号。
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重复一遍,必须战斗!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3.疑问句或反问句没用问号。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4.引语已经说完,却没用句末标点。
“抽空赶紧吃年夜饭,”申立军说,过年期间,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吃住都在所里。
 
2024-12-19
浏览353
💡知识
登录后评论
评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