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风云史:东汉黄金时代的政治遗产
东汉(25-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历经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鼎盛,终因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及军阀割据走向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又一统一王朝。
一、王朝建立:刘秀的崛起与统一
刘秀为汉景帝后裔,王莽末年(公元17年起),天下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刘秀随兄刘縯加入绿林军。昆阳之战(23年)是关键转折点:刘秀率数千兵力击败王莽42万大军,摧毁新莽主力,奠定灭莽基础。
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更始帝),刘縯因功被杀,刘秀隐忍自保,受命镇抚河北。他借机收编地方武装(如铜马军),击败王郎等割据势力,25年在鄗城(今河北柏乡)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因定都洛阳,位于西汉长安以东)。
此后,刘秀用12年(25-36年)统一全国:先后消灭赤眉军(27年)、平定陇右隗嚣(34年)、攻灭蜀地公孙述(36年),结束王莽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二、盛世繁华:光武中兴与明章之治
1.光武中兴(25-57年)
刘秀称帝后,推行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政策:
· 轻徭薄赋:恢复西汉“三十税一”,减轻农民负担;
· 释放奴婢:多次颁布诏令,释放因战乱沦为奴婢的平民,禁止虐待奴婢;
· 整顿吏治: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力,加强尚书台(皇帝直属机构),强化中央集权;
· 抑制豪强:限制豪强兼并土地,清查户口(“度田”),虽因豪强反抗未能完全推行,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这些措施使东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复苏,史称“光武中兴”。
2.明章之治(57-88年)
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汉章帝刘炟(明帝之子)延续刘秀政策,进一步推动王朝鼎盛:
· 重视儒学:明帝亲临太学讲经,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79年),由班固编纂《白虎通义》,统一儒家思想,确立“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
· 对外经营:明帝派班超“投笔从戎”(73年),出使西域,平定莎车、龟兹等国叛乱,重建西域都护府(91年),恢复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域联系;
· 民生改善:兴修水利(如修复黄河决口),减轻刑罚,社会呈现“天下安平,百姓殷富”的景象。
三、由盛转衰: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和帝以后),因皇帝多年幼即位(如和帝10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太后临朝称制,依赖外戚(太后亲属)辅政;皇帝长大后,为夺回权力,又联合宦官(皇帝身边亲信)打击外戚,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成为东汉衰落的根源。
· 窦氏专权(88-92年):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任大将军,权倾朝野。和帝长大后,联合宦官郑众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宦官开始参与政治;
· 邓氏专权(105-121年):和帝去世,邓太后立殇帝(1岁)、安帝(13岁),其兄邓骘辅政,虽推行宽政,但外戚势力仍盛;
· 梁氏专权(144-159年):顺帝去世,梁太后立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其兄梁冀任大将军,专权20年,甚至毒死质帝(因质帝骂他“跋扈将军”)。桓帝长大后,联合宦官单超等“五侯”灭梁氏,梁冀被抄家,财产达30亿钱(相当于东汉半年赋税);
· 宦官专权(159-189年):桓帝、灵帝时期,宦官势力达到顶峰(如“十常侍”),他们卖官鬻爵、搜刮民财,甚至杀害反对者,朝政腐败到极点。
四、社会动荡: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
1.党锢之祸(166-169年)
东汉后期,士大夫(官僚、儒生)不满宦官专权,形成“清议”(批评时政)潮流,领袖人物有李膺、陈蕃、范滂等。宦官诬陷他们“结党营私”,先后发动两次党锢之祸
· 第一次(166年):李膺等200余人被逮捕,后释放但终身不许为官(“禁锢”);
· 第二次(169年):宦官侯览诬陷张俭“结党谋反”,李膺、范滂等百余人被杀,数千人被禁锢。
党锢之祸使东汉失去大量有识之士,朝廷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
2.黄巾起义(184年)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张角利用“太平道”(道教分支)组织民众,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
起义虽因缺乏统一指挥(张角病死)被东汉官军与地方豪强(如曹操、刘备、孙坚)联合镇压,但动摇了东汉统治基础:地方豪强借机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五、名存实亡:军阀割据与王朝灭亡
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如董卓、袁绍、曹操、袁术、孙策)互相攻伐,争夺地盘。
· 董卓进京(189年):灵帝去世,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何太后之兄)召董卓(凉州军阀)进京诛宦官,结果何进被宦官杀害,董卓入京后废少帝,立献帝刘协(9岁),自任相国,专权暴虐,引发“十八路诸侯讨董”(190年);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196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后,献帝流落洛阳,曹操率军迎献帝到许昌(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中原最大军阀;
· 军阀混战:袁绍占据河北(199年灭公孙瓒),孙策平定江东(195-200年),刘备依附刘表(占据荆州),袁术称帝(197年)被曹操消灭,形成“曹操、袁绍、孙策、刘备”等军阀对峙局面。
六、王朝终结:曹丕代汉(220年)
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爵位,逼迫献帝禅位,建立曹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总结
东汉历史可分为“建立-鼎盛-衰落-灭亡”四个阶段:
· 建立:刘秀平定战乱,统一全国;
· 鼎盛:光武、明章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 衰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加剧社会矛盾;
· 灭亡:黄巾起义动摇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导致名存实亡,最终被曹魏取代。
东汉虽因后期腐败而亡,但在儒学、科技(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等方面仍有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2025-09-23
浏览40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