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视狼顾司马懿
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军事家、政治家,西晋政权的奠基者。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1. 早年经历与出仕曹魏: - 出身名门:司马懿出身河内郡世族,其始祖可追溯到上古帝王颛顼之子重黎,祖父司马俊曾任颍川郡太守,父亲司马防曾任京兆尹。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社会资源,使他年少时便以才略闻名。南阳太守杨俊曾断定他是个杰出的人才,清河郡人崔琰也认为他果断而英明,才略在其兄长司马朗之上。
- 被迫出仕: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郡县向朝廷举荐人才,曹操听说司马懿有才名,聘任他为幕僚,但司马懿认为汉室衰微,不愿屈伸侍奉曹氏,就以身体中风为由推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丞相,再次聘任司马懿为文学掾,并表示若他再装病不来,就将其抓捕下狱,司马懿害怕,被迫就职。 2. 政治生涯的崛起: - 辅佐曹丕:司马懿受命陪伴世子曹丕读书,后曹丕黄门侍郎、议黄门侍郎府东曹属丞相,不久又升任为主簿。曹操晋主簿王后,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朝廷每次有大事,他都参与其中,建言献策,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曹操去世后,司马懿主持曹操丧事,朝野内外肃然。 - 曹丕时期受重用:曹丕称帝后,司马懿历任尚书、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等职,晋爵安国乡候。曹丕多次率军出征,司马懿留守许昌,负责大军后勤事务,因功晋爵向乡侯。 - 曹叡时期掌军权: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司马懿晋爵舞阳侯,与大将军曹真受命辅政。他率军击败孙权进攻,升任骠骑将军。此后,从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到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司马懿率军抵抗蜀国诸葛亮的进攻,与诸葛亮对峙,期间先后升任大将军、太尉。 3. 军事成就: - 平定孟达之乱:蜀将孟达投降曹魏后,得到魏文帝曹丕厚待,但司马懿认为孟达言行诡诈,不可信任。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孟达谋反,司马懿得知后,担心他迅速起事,于是写信给孟达陈述利害,使孟达犹豫不决。之后,司马懿率军昼夜兼程,仅用八天时间就赶到新城郡治所上庸城,以讨伐叛乱的名义发起新城之战。最终,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开城投降,司马懿入城诛杀孟达,俘获士兵万余人。 - 抵御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曹魏,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要将领,多次率军抵御。虽然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司马懿采取的坚守策略曾被人嘲笑“畏蜀如虎”,但他成功地抵御了诸葛亮的进攻,使诸葛亮北伐功败垂成。其中,最著名的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坚守不战,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 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叛乱,司马懿率大军平定叛乱。他六月到达辽东,八月成功斩杀公孙渊,巩固了曹魏在北方的统治。
4. 高平陵政变与晚年: - 政变夺权: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少帝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受命辅政。后来,司马懿与曹爽争权,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发动高平陵政变,不久诛杀曹爽及其党羽曹爽任相国,受封安相国公,此后独揽朝政。 - 晚年平乱: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四月,司马懿率军平定王凌之乱,诛杀楚王曹彪,又囚禁曹魏宗室诸王。同年八月,司马懿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后来其子司马昭晋位为晋王,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追谥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称其陵墓为高原陵。 5. 历史评价: - 正面评价:后世如晋朝史家虞预、学者干宝等评价司马懿才略过人,善于用兵,知人善任。他在曹魏时期,为稳定政权、抵御外敌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 负面评价:由于司马懿及其后代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并且在篡夺的过程中,有过血腥的杀戮,甚至还杀掉了曹魏的皇帝,因此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被后赵皇帝石勒讥为乱臣贼子,遭到后世唾骂。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在三国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为西晋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他的篡权行为也受到了后人的诟病。
 
2024-11-02
浏览372
登录后评论
评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