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
管理员
蜀汉有没有翻盘的可能 

先说结论,不是蜀汉很难翻盘,是吴国和蜀汉两国都很难翻盘。
中间是的确有几次短暂的窗口期,但是吴蜀两国没有抓住。而且这个窗口期也不是这么简单,个人觉得即使说抓住了这几次窗口期只能说吴蜀两国更强。这种窗口期得要好几次,否则真的很难翻盘。
先说
为什么说两国无法对抗魏国?
第一:人口 华夏文明始于黄河两岸,所以我们把黄河成为母亲河。与现在不同,从商周时期到西晋一直是北多南少。三次人口南迁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第一次南迁,使得南方人口逐渐接近北方,第二次南迁,北方和南方基本持平,第三次南迁,南方才开始多于北方。三国时期,人口并未南迁,北方人口要远远多于南方。魏国人口大约500-600万,吴国在灭亡时223万,蜀汉90多万。可见两国人口加一起,比人家一半多一点。所以说吴蜀两国没资格内斗,人口多互相交融,出现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吴蜀两国只有趁着非本土人才还活着的时候多进攻一些土地,才能与魏国抗衡。
第二:资源 因为人口的稀少,所以南方的资源的开发也要远远逊于北方,打仗重点靠的是重工业,最重点的就是打铁,直到今天,我国的重工业基地都是在北方,京津唐,东北。南方的轻工业基地比较多。铁的开发至少在当时北方要高于南方。
第三:战马 想要拥有无敌的军队,战马是不能缺的,曹魏的虎豹骑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吴蜀两国缺少战马,很难和曹魏相抗衡。
第四:气候 古代交通闭塞,很多南方人没见过雪,准备不足,所以到了北方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所以说历史上大部分都是北方统一南方,从秦,汉,晋,隋,元,清,甚至现在都是北方统一南方。(明朝并未统一北方,只是拿下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
看一场战斗就可以看出来端倪,258-259年淮南第三叛诸葛诞叛乱爆发,这个时候魏国有多少兵呢?诸葛诞15万+司马昭26万+守卫雍州数万左右+守卫北疆不知数量,一共超过50万,就这魏国还没有发出总动员,并没有尽全力。东吴方面?出了数万人,当然也没有全部押上去,但是20万是东吴的极限了,之前的诸葛恪北伐就是带了20万,基本上是倾国之兵了。(那次战斗死了不少,259年能不能凑出来20万都是个问题)蜀国呢?姜维大约带了数万兵,北伐雍州,但是无功而返。所以说吴蜀两国的全部兵力加起来和魏军的一半差不多。所以说为什么吴蜀两国不能内战。
蜀汉退出荆州以后就变得举步维艰
第一:蜀道难,从汉中出兵要翻越秦岭,当时交通不便如果倾力死守,蜀军无可奈何。
第二:魏国强大,魏国是防守方,而且增援雍州的距离路线要远远强于蜀国。再加上魏国以静制动,缺少了荆州方面的配合的蜀军,没有任何办法。
第三:缺少牵制,诸葛亮的两路并进的核心(个人认为)是用两方互相配合的方法,如果要是曹魏在雍州死守,关羽就猛攻中原,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关羽可以得心应手,如果要是在中原和关羽相持,刘备就出全部兵力强攻雍州,因为增援部队被关羽拖住,刘备没有太大危险。
仅仅益州一地,缺乏牵制,魏国只要死守就可以了。
所以,诸葛亮变了策略,他放弃了速取雍州的想法,227年,诸葛亮让赵云佯攻斜谷,自己亲率大军进攻凉州三郡。但是因为马谡功亏一篑,经过此役,新的战略再次泡汤,面对蜀国,曹真完善了陈仓城,成为了蜀军进军的阻力,直到第三次北伐才拿下来。但是通过几次交锋,司马懿逐渐掌握了诸葛亮的用兵策略,之后诸葛亮想要拿下雍凉已经是难上加难。
不得已,诸葛亮才一直让吴军出兵牵制。但是吴军并未达到要求,诸葛亮孤军奋战,最后难逃失败
但是荆州在吴国手里真的起到进攻上的作用了吗?
答案是没有,吴国拿了荆州主要是完善了长江的防御。其他方面就像是给秃子用洗发露-糟蹋了好东西。纵观历史方面,即使吴国拿下了荆州,在荆州方面进攻魏国的次数不多,远远少于东面的次数,不管是石亭之战,230年的北伐,以及234年吴军配合诸葛亮时(虽然荆州也出兵了,但是主战场在东面),以及后来的诸葛恪北伐(打合肥新城),再到后来的淮南三叛,吴军的主攻方向还是东面。
荆州方面虽然陆逊也曾经出兵进攻过,但是不管规模还是阵容都属于东线。就连曹仁放弃襄阳,火烧襄阳后吴国都不想去拿下襄阳。所以说,吴国取荆州,主要是完善了长江防线,但是从进攻方面,吴军的主攻还是在东线,尤其是合肥,即使在取得南郡后,也发生了三次大战230,234,253年三次大战。
尤其是253年,诸葛恪带了20万大军,所以说进攻方面来讲,荆州并没有给吴军带来太大的利益。反而因为得罪了蜀国再加上魏国的攻势,陆逊在将近二十年不敢轻易离开荆州。减弱了吴军东线的战力。最后给了魏国休养的时机,吴蜀两国的丧钟也被敲响了。
我个人觉得、吴蜀两国是被慢慢绞死的,自从吕蒙偷袭荆州以后,这个绞索已经套在了吴蜀两国的脖子上,夷陵之战以后,两国都很难统一,只能等着绞索慢慢收紧。吴蜀两国还算幸运,因为司马家和曹家火并,假如曹魏没有内斗,两国可能会完蛋的更早。
第一个扣:街亭之战,这场战役暴露了诸葛亮个战略规划,使得曹魏方面了解了诸葛亮的策略,并制定出了反击战略,因为没有荆州的配合,诸葛亮面对铁板一块的魏国无能为力,虽然不断北伐,但是也无能为力,魏国西面的威胁大大减弱。
第二个扣:234年五丈原之战/合肥之战
这是自魏国建立以后吴蜀两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作战,但是两军相距甚远,加上因为吴军的失败,使得诸葛亮的战略再次落空。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努力也付之东流。这也是蜀汉一次重要的窗口期,可惜功亏一篑。
第三个扣:253年的合肥之战(诸葛恪北伐)
这是自234年之后又一次吴蜀两国的联合作战,诸葛恪带了20万兵进攻合肥,姜维带着将近10军队进攻雍凉,两国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了。但是吴军再次大败,蜀军也失败了,自此,两国已无力对魏国造成威胁。更为糟糕的是,诸葛恪北伐的失利造成了吴国内部的混乱。进一步削弱了吴国
在三个扣之后,司马家和曹家的火并,使得绞索稍微松了松,但是又一场战役使得给三分归晋定下了基础。这是为第二次窗口期,可惜两国都没有抓住机会
第四个扣:寿春之战
这次可以说是魏蜀吴三国联合对抗司马家,魏国诸葛诞15万,吴国孙綝数万,蜀国姜维数万,结果魏军全军覆没,吴军再遭惨败,蜀军勉强平手。至此,魏蜀吴三国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个人觉得,这是第三次窗口期,也是最后一次,自此之后,吴蜀两国再无机会。
第五个扣: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失败
262年,姜维在完成了敛众聚谷之后再次北伐,结果被邓艾暴揍,只能消极的进入了战略防御态势,此战的战败,导致了蜀国内部的混乱。
一年之后蜀国灭亡。
再过了17年后,势单力孤的吴国也被西晋所灭,吴国之所以多挺了17年,未必是比蜀国能打,主要是因为司马家和曹家的斗争加上休养和蜀国大战的创伤,才让吴国多活了17年。还有就是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打了9年,西晋西线的兵力大受损伤,
归根结底,这个绞索的起源就是荆州,因为吴国拿下了荆州,蜀军无力北进,吴国主攻东线,两国配合不利,最后被绞索慢慢绞死。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12-05
浏览167
登录后评论
点赞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