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科
频道主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保护区概况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苏中部沿海,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保护区之一。保护区管理处为正处级事业单位,隶属盐城市和省林业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主要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丹顶鹤,候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易危物种,仅有2000多只。每年约有近1000只丹顶鹤选择到盐城保护区越冬,这里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这里丰足的食物、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成了丹顶鹤越冬的终点站。它们会从11月份一直停留到次年的3月份。整个冬天,它们在这里呼朋唤友、自由翱翔,最大的集群可以达到500只,成了保护区冬天的独特景观。
保护区的淤积淤长型海岸带、丰富多样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孕育着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区内有动植物26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二级保护85种,记录的402种鸟类中有11种为一级保护。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大约有近300万只候鸟迁徙中途休息此地,季节性居留和常年居留的鸟类达50多万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雁鸭类、鸻鹬类和鹤类。
保护区始终坚持通过科学研究指导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工作,坚持通过环境教育积极提高公众意识,坚持保护和发展协调并进。20年多来,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发表了论文100余篇,完成了资料本底调查,开展了越冬地丹顶鹤、獐、黑嘴鸥等研究、驯养和繁殖、以及GIS在保护区管理中的运用等课题三十多项;筹资恢复湿地,建设了万亩芦苇、万亩湿地,使鹤类和水禽有了良好的栖息场所,使越冬种群逐年增多;开展了国际合作和交流,配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举行了六次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培训班,并同全球环境基金、保护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丹顶鹤保护国际网络、亚洲湿地局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和组织开展了众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大大提高了盐城保护区在国际上的影响;组织了精干的管理队伍,年年巡护在保护区辽阔的地域上,多年来共收缴各类非法狩猎枪支280余支,查处非法狩猎案件60余起,制止了多起破坏环境、破坏鹤类栖息地的事件;成功地利用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旅游,先后接待来自美、英、法、德及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游客以及国内游客数十万人。
二、历史沿革
1983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苏省盐城地区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
1984年10月,成立正处级建制科研事业单位的保护区管理处
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1992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协调理事会批准为生物圈保护区,并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1996年4月,成为“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成员
1999年11月,成为“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成员
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0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范围有所调整,并更名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内有植物450种,鸟类有402种,两栖爬行类26种,鱼类284种,哺乳类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大鸨、白肩鵰、金鵰、白尾海鵰、麋鹿、中华鲟、白鲟共14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5种,如獐、黑脸琵鹭、大天鹅、小青脚鹬、鸳鸯、灰鹤等。
保护区是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的最关键地区,如丹顶鹤、黑嘴鸥、獐、震旦鸦雀等。每年来区越冬丹顶鹤达到千余只,占世界野生种群50%左右;有三千多只黑嘴鸥在区内繁殖;近千只獐生活在保护区滩涂。盐城还是连接不同生物界区鸟类的重要环节,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地。每年春秋有300余万只岸鸟迁飞经过盐城,有近百万只水禽在保护区越冬。保护区还是我国少有的高濒危物种地区之一,以发现有29种被列入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因此,盐城保护区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功能区划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函〔2013〕161号文,《关于发布河北大海陀等2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区划的通知》: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726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2596公顷,缓冲区面积56742公顷,实验区面积167922公顷。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境内,范围在东经119°53′45″—121°18′12″,北纬32°48′47″—34°29′28″之间。
保护区由五块区域组成:最北块区域东界以海水-3米等深线为界;南界从裕华闸起至海域;西界从新海堤起,经三角滩水库、灌东盐场海堤工区运盐河南侧道路至距离临海高等级公路3.2公里处,折向8-1水库沿水库西侧道路经水库排水小闸沿送水道折向9-1水库东南,经新中河西北侧水泥路距离临海高等级公路2公里处,沿路至八圩闸,沿70年代海堤至中山河新闸,沿新建闸下游500米处,经中山河向东南延伸2.2公里,向南至距离宋公堤2公里的平行线,沿新滩盐场南侧水泥路向东至新生闸,沿海堤至裕华闸;北界从响水县浦港出海河与新海堤交界起,以浦港出海河南岸延长线至海水-3米等深线。
北块区域东界以海水-3米等深线为界;西界从废黄河出海口起,沿新海堤公路向南至苏北灌溉总渠,沿临海高等级公路东侧至双洋河,向东至新海堤公路,沿公路向南至双洋河闸,沿老海堤至运粮河南2公里处;南界以运粮河南2公里的老海堤起同纬度向东至海域;北界从废黄河出海口起,同纬度向东至海域。
中块区域从双灯氧化塘东侧1公里南北向小路与射阳盐场北界围堤交叉点起,沿黄沙港出海河和双灯芦苇基地之间小路至黄沙港出海河南岸河堤,沿射阳河出海河口南1.5公里平行线向东至海域,沿盐场北界围堤向西至海堤公路,沿公路向南至新洋港河,沿海堤公路至331省道,沿西潮河至方强农场场部里道河,沿里道河向东南至一排河,向东至斗龙港出海河北岸与大丰干河出海河东堤延长线交点,向南经斗龙港河至新海堤公路,向南沿海堤公路经临海高等级公路东边线至四卯酉河,沿临海高等级公路东边线至三卯酉河,向东至新海堤公路,沿海堤公路向北至四卯酉河东延长线以南3公里的平行线,向东至海域;东界以海水-3米等深线为界。
南块区域从竹港闸中心起,沿其出海口延长线向东至海域,向南沿50年代老海堤至川东港河,沿老海堤向东南经13个拐点连线至东台河闸南900米处,沿临海高等级公路东500米边线至梁垛河闸中心同纬度线,向东至规划的条子泥垦区东北界交点,沿规划的条子泥垦区圩堤中心至海域;东界以海水-3米等深线为界。
东块区域在东沙设一实验区。调整后保护区仍设一处核心区,东界以海水-3米等深线为界;南界以斗龙港出海河北岸为界;西界从1号闸与海堤平行线交新洋港出海河南岸起,向南1943米折向海堤中心线东405米处,沿海堤平行线向南至大丰县界,向西至海堤脚东100米处,向南沿海堤脚外侧100米至斗龙港北岸;北界以新洋港出海河南岸为界。
五、发展规划
总体规划(2007--2020)
总目标
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和本区的具体情况,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和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力争用15年的时间,不断加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努力探索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和方法,建立社区参与机制,逐步把自然保护区建成一个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集保护、科研、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和社区发展为一体的国家级“规范化”自然保护区。
近期目标(2007~2010年)
加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健全保护区建设内部管理机构,建立法规制度,提高保护区科研和管理的综合实力;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管护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做好湿地资源管理和社区发展工作;全面完成国家级保护区标牌设置,以及保护区边界和功能分区的界桩设置,继续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启动核心区越冬丹顶鹤环境容量研究,建成国内一流的宣教中心,筹建科研监测中心;活跃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更多项目合作制定保护区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把保护区建成环保系统管理优秀的规范化保护区。
中远期目标(2011~2020年)
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系统功能更加优化,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有所增长;建立保护区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开展生物资源有效管理与利用研究;积极开展同行互访、参加学术交流、网上发布,活跃国内外交流,合作项目和内容更加丰富;社区居民实现小康生活水平;保护区管理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把保护区建成国内一流的自然保护区。
控制指标
1、管理工作控制指标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环保系统所属自然保护区开展管理工作评估的通知》(环办〔2003〕105号文)规定,环保系统自然保护区将以该文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指南”(试行)规定的方法与指标进行评价。为此,本规划以其中20项指标作为管理工作控制指标,结合保护区管理现状分别确定规划期内将实现的目标值。管理工作控制指标和目标值列于表。
2、主要保护对象控制指标
依据保护区确定的主要保护对象设计了表征主要保护对象的5个状态指标,即重要物种种群稳定性、生境完整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结构复杂性、物种多度和重要物种数、人为活动,作为规划控制指标。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04-21
浏览56
大美湿地
登录后评论
7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