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指挥员
管理员
【PVO系列】防空系统篇:S-75防空导弹系统的几则开发故事(3)








SA-75M Dvina系统与V-750V导弹(Комплекс СА-75М "Двина" ракетой В-750V)
(V-750) 1D导弹的射高使它能够在3~20(22)km左右打击目标。由于U-2开始经常性飞越苏联上空,而飞行高度较V-750 1D导弹实际上的有效射高仅超出不多,于是1956年8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决议下令,提高系统导弹的打击上限
提高上限的主要手段是增加导弹二级发动机的推力(提高燃烧室的压力),将原来的主发动机S2.711(C2.711)的推力从26.5kN增加至31kN。压力从45.1kg/cm2增加到52kg/cm2。改进后的“高空”型10cm波长系统的导弹被命名为11D(V-750V),发动机被命名为S2.711(C2.711V)。随后,6cm波长系统导弹的13D(V-750VN)系列导弹也都安装了改进型的S2.711V1(C2.711B1)发动机。
由于需要先集中精力尽快完成全部的1D导弹的试验,直到1958年4月初才进行了10cm系统的 “高空”V-750V导弹的试验,军工委(军事工业委员会)决定下令加快V-750V导弹的研制工作:“完成V-750V和V-750VN导弹的装有改进燃烧室的发动机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生产39枚V-750V导弹,4-5月间进行试验。”
V-750V导弹测试完成后就被部属在SA-75 Dvina系统中,并迅速取代了 V-750 1D导弹。
1957年,苏联国防部发布第N00102号命令,在没有(政府)决议的情况下就采用了装有V-750V 11D导弹的SA-75 Dvina系统
在1958年计划为130个套生产地面车辆及其设备中,其中78个套配备10cm系统和950枚 V-750V导弹,52 个套配备6cm系统和700枚 V-750VN导弹。莫斯科N41工厂生产了计划规定的全部400枚导弹(包括40枚“N”波段导弹),多尔戈普鲁德内N464工厂生产了计划规定的200枚导弹中的164枚(包括5枚“A”波段导弹)。此时,萨拉托夫N292工厂也开始生产 11D导弹。在生产11D导弹时,供应和生产工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改变(与当时1D导弹的生产单位相比)。
11D导弹有多种型号: 11D (V-750V)、11D (V-750VK)、11DA、11DU、11DM(V-750VM导弹的一种改型,可确保向干扰机射击)。
V-750V/VK 11D/DK导弹
1958 年起装备,增大了主发动机推力,是Dvina系统配备的第二种导弹
1. I.I.Kartokov-PRD-18 固体燃料助推器
推进剂:14 根硝化纤维管(外径/内径:13.5/2.6cm,长:1.8m)
点火黑火药:2kg
空重/发射重量-推力:300/900kg-500kN
燃烧时间:3s
最大速度:550m/s(Mach1.8)
2. A.M.Isayev-S2.711V ZRD 液体燃料主发动机
质量/推力:47.7kg/31kN
射程:34km
目标最小/最大高度:3/22km
最大速度:1000-1100m/s(Mach 2.9-3.2)
3. OT-155“硝酸异丙酯”(“I”推进剂)
质量/成分:20kg/100%C3H7NO3
无色或黄色,极易燃,作为燃气发生器以推动燃气泵。有剧毒,易导致低血压。
4. AP-75 自动驾驶仪,舵面
射前激活陀螺仪时间:2 分钟
陀螺仪保持待发状态(不过热):25 分钟
5. 压缩空气罐(270-350bar),用于燃料和舵机
6. AK-20K“Melanj”氧化剂(“O”推进剂)箱
质量/成分:550kg/四氧化氮溶于硝酸并添加磷酸与氢氟酸作为抑制剂
20±2.5%N2O4,73.4%HNO3,1-1.25%H3PO4,0.5%HF,2±0.8%H2O
为橙色至棕色易挥发液体,易燃,具有强腐蚀性,仅铬钢、纯铝,玻璃等少量材料能够作为
容器材质,一些橡胶化合物可用于短期储存。
7. TG-02“Samine”燃料(“G”推进剂)箱
质量/成分:250kg/xilidine 与三乙胺混合物
50%C8H11N,50%C6H15N
油状液体,颜色为黄色到深棕色,有类似饱和芳香树脂的香味,对神经具有极强的阻断作用,
空气中的致死浓度为:18mg/L
8. V88 战斗部
质量:196kg
破片数量:8,200
9. Shmel 无线电近炸引信,空速管
随着另一套6cm波长“N”波段的S-75 Desna系统的导弹开始批量生产并交付给PVO,SA-75 Dvina系统的导弹生产便逐渐停止,但是该系统导弹的一些部件多年来仍在生产并用于出口
本型号仅有少量出口
中国 1958-3+1*,1959-2
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均在1959
年,1+1*)
* 表示训练系统
SA-75M Dvina-A(CA-75M "Двина-А" )系统
1957年,N304厂实验设计局研制并试生产了早期3舱型原型的75系统。PA舱不变。但是导弹制导站的其他设备是安装在两辆半挂牵引拖车上的舱室中。根据N304的文件,乌里扬诺夫斯克汽车厂对两轴车辆(MAZ-5206)进行了改装,以容纳这些设备,并安装了密封隔热舱,这些隔热舱早先是为SON-4火炮制导雷达站的设备而设计的。半挂拖车总重14吨。由KrAZ-214 牵引
综合系统包括P-12雷达,其方位显示器位于系统的控制舱内
但是SA-75M Dvina-A系统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SA-75M Dvina和SA-75MK Dvina 系统(Комплексы CA-75M "Двина" и CA-75MК "Двина")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S-75系统在中国、苏联以及古巴的战斗记录多次展示了其能力。一些国家表示有兴趣从苏联购买防空导弹系统
批量生产的SA-75 "Dvina "和S-75 "Desna "防空导弹系统的工作频率不同,为了掩盖PVO现役S-75系统6cm波长的特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口交货的SA-75系统才配备雷达站,出囗为10cm波长,导弹为11D。特别是为了出口,N304工厂设计局(MRTZ)制造了SA-75 Dvina系统的改进型:SA-75M(出囗于社会主义国家)和SA-75MK(出口到其他外国)。SA-75M和SA-75MK系统由工业部门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正式配备了“3舱型” RSN-75MA制导站,优化减少了牵引车辆的数量,“3 舱”为:PA– 火控雷达,UA – 指挥方舱,AA – 设备舱,(RMA – 配电装置及柴油发电机),另外在设备组成、完工和性能方面略有不同,以满足客户国的气候条件。设备组成的变化,以及为舱室配备保障系统的附加元件和在特殊气候条件下为作战人员保持相对舒适的条件,导致耗电量的增加。新的舱室——RMA(配电装置及柴油发电机)被开发出来并投入批量生产。
系统装备了11D(V-750V)和11DA导弹。还向越南和其他一些国家提供了装有11DU和11DM导弹的系统
SA-75M (SA-75MK)系统装备有P-12MN目标指示雷达,配有遥控设备及其360度视角显示器(VIKO)。通过使用SDC(动目标显示)技术的设备(MTSS),确保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另外越南战争中,出于担心技术泄露,苏联拒绝向战区投入更先进的S-75M Volhov系统,而是在1969年提供了一套升级方案,包括一些内部的改进及在天线顶部加装一个“狗窝”舱使系统具备人工光学跟踪能力。几乎所有出口的SA-75M Dvina基本型都接受了这一升级,并配备了经过改进的V-750VM/VMK 11DM/DMK导弹
使用11DM/DMK V-750VM/VMK导弹:
目标最大速度增至:3600km/h(1000m/s, Mach3.6)
目标最小飞行高度减少到:100m
系统也可使用原有的 11D/DK V-750V/VK导弹。
SA-75 Dvina系统的阵地设置与设备
1957年,苏军首套使用10cm波长的SA-75 Dvina“5 舱型”正式系统投入使用
此处的“5 舱”包括:
PA – 火控雷达
U – 指挥方舱
I – 显示方舱
K3 – 设备舱,(K5 – 柴油发电机)
K6 – 配电车
例图,SA-75M Dvina (SA-2F Guideline) 阵地部署图
1.PAA 舱
2.UA 火控舱
3.AA 设备舱
4.RMA 配电舱
5.三个 DES 舱(100kW 柴油发电机)
6.六部 PU 发射架
7.六辆导弹运输-装填车
8.P-12目标指示雷达
在发射阵地(阵地允许坡度最大为2.5°以免意外情况的发生)部署时,通常会使用螺旋千斤顶来调整发射架及其与主天线的方向,从而可以对发射前的角度进行修正。安装的最小角度也确保了射击低空目标时,导弹在飞离发射架后不会接触地面。导弹的最大发射角为75°
实战模式下,发射架会随动于火控雷达,指向目标
导弹的发射准备是这样的:
1. ТРЕВОГА:鸣响警报
2. ГОТОВИТЬ:选择进入发射准备的导弹数量,0-3-6-H(H-所有可用导弹进入准备)
3. ПОДГОТ. ПУ 1...6:指示灯亮说明导弹处在加电准备过程中。V-750导弹需耗时30s激活弹上陀螺仪
导弹完成发射准备后,相应导弹通道上的ГОТОВН.ПУ指示灯亮。导弹可保持此待发状态(25分钟,后改进型为5分钟),之后陀螺仪将会过热(此时导弹转入休息)
4. 按下此电钮,系统进入实战状态,БР指示灯亮
БР I...III:所有导弹通道开关拨向实战状态。和平时期,这些开关均被锁定以防止出现误发射事故,进入实战时首先应去除封铅
5. ВКЛ. СИНХР: 按下此按钮,发射架随动于火控雷达
6. СИНХР ПУ НЕТ:发射架随动中,该指示灯熄灭
7. 发射架同步于火控雷达后,СИНХР. ПУ指示灯亮
发射架可由ATS-59履带牵引车牵引。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为35km/h,在土路上的牵引速度为10km/h。以半挂车和ZIL-151V卡车为基础的PR-11A型导弹运输装填车可以装载V-750 1D导弹及其改进型的V-750 11D导弹。另外,运输车组还会有一辆配备了346升氧化剂运输罐的运输车
PR-11B TZM导弹运输装填车
TZM运输装填装置PR-11B型是一台单轴拖车,由ZIL-131卡车牵引,由TZM可将导 弹装填至发射架上。每个导弹连共6辆 TZM,每辆可搭载一枚导弹
在系统的运行和装备改进期间,又为部队提供了以半挂车PR系列为基础的PR-11B导弹运输装填车和 ZIL-157KV牵引车,它们与CM-63-II、CM-63-IIA、CM-90发射架一起使用。对于“北方”型或部署在沙漠沙地地区的防空师,就会使用ATS-59履带牵引车代替卡车。
导弹从运输装填车上装填至发射架,一般是这样的:首先将车上装有导弹的横梁相对于运输车纵轴转动90°(后部对向),导弹尾部朝向发射装架。运输装填车的横梁导轨与发射架之间的接口是通过安装固定TZM(导弹运输装填车)与发射架的特殊装置来进行的,确保运输车导轨与发射架的耦合
将导弹从运输装填车装填到发射架只需1分钟。考虑到从掩体阵地开始到接近发射架的时间,重新装填发射架的总时间大约为2-4分钟。实际上,如果是一个协调良好的小组来进行作业,重新装填发射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一般阵地上,会有共计6枚导弹在发射架上处于“ОГ”状态(最后准备状态),多达18枚导弹在运输装填车上处于“PG”状态(中间准备状态——未加氧化剂),另外,为了在战斗值班期间以及将导弹从发射架再转移到导弹运输装填车(TZM)的情况下,这些导弹在阵地上会存放在两车的排掩体中。
团(旅)技术部门负责从储存基地和制造厂接收导弹,储存导弹,并准备导弹投入战斗。技术部门负责组装,对接弹翼、方向舵、安装战斗部、导弹安全装置、检查导弹的设备、填充压缩空气和燃料,并将导弹运送到发射阵地等
阿富汗,特殊箱体运输的导弹
防空导弹和技术部门的所有设备都是按标准尺寸制造的,转移时可以在公路和土路上运输,也可以在标准铁路上运输。导弹是用特殊箱体运输的
东德,正在从箱体中卸载第二级的导弹
PA舱安装在КЗУ-16上,PA舱的运输准备工作需要使用起重机,用来拆卸主天线并将其装入经过特殊改装的运输车辆:ZIS-150或ZIS-151,而剩下的КЗУ-16就由ATS-59型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牵引,牵引车上有一套电缆设备。用于现场小修的单个备件和工具存放在2-ПН-2型拖车内(2-ПН-2由附属于系统的维修车牵引)
2-ПН-2型拖车
S-75系列系统中有多种目标跟踪模式:
主要分为手动跟踪/自动跟踪(具体通过仰角、距离或高度进行跟踪的方式取决于通过何种目标捕获方式来决定,一般来说通过接收综合防空指挥控制系统来进行捕获目标并跟踪的为自动跟踪,而通过主雷达或其他方式捕获目标的都需要从手动跟踪转为自动跟踪)
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进行手动或半自动目标跟踪时,例如在S-25系统中,指示器可选距离模式“切出”被跟踪的目标,并以更大的比例显示出来
开启RSNA-75M Fan Song F雷达
1. 发射机 开
2. 天线与仿真天线选择开关(天线-上/仿真天线-下)
3. 发射机 关,只接收信号(用于跟踪噪声干扰目标)
RSNA-75M Fan Song F 雷达的回转
红色区域(1)内是左侧显示器显示仰角画面,是俯仰方向上转动天线,红色区域(2)内是右侧显示器显示方位画面,是水平方向上转动天线
显示器下方的绿色仪表盘指示当前天线指向。黑色指针为当前天线的指向,红色指针则指示导弹发射架指向。红色三角形代表同步于制导站的发射架朝向。如果天线仰角降至低于0度(ε<0°),天线将被锁住,需按解锁按钮(3)后方能再度上仰
SA-75 Dvina系列系统有四种方式用于捕获目标:
-标图板指示(由区域的其他雷达营提供信息)
-营内的预警雷达,使导弹营能独立截获目标。
-通过综合防空系统(IADS)获取目标
-由RSNA-75雷达自主搜索
捕获目标
20°宽波束, 雷达脉冲功率达750kW
对轰炸机大小的目标发现距离可达110km。
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作用距离约为 70km。
产生的目标与导弹雷达回波通过如下天线接收:
(ε-epsilon)仰角:PA-12 天线(蓝色波束)
(β-beta)方位角:PA-11 天线(红色波束)
如上所述,SA-75 Dvina系统在以营/团或旅进行作战时其目标捕获也可以接收来自指挥所的传输以及本身防空导弹营的所属预警雷达——代号为P-12的米波目标指示雷达和PRV-10无线电测高仪以进行独立作战
P-12雷达,远方显示器
1. 目标方位209°,距离95km。 可以调节90-180-360km三种显示范围
P-12 “Енисей”(叶尼塞)米波目标指示雷达是1954-1956年由СКВ-197 ГКРЭ的总设计师Е.В. Букалова领导下研制的。1962年,对改进型P-12MP进行了试验,提高了可靠性,能够与其他类型的厘米级雷达以及Воздух-1П综合防空指挥系统。1970 年,P-12MP(РЛСП-12МП)增加了新的设备:“мерцания”,用于防御AGM-45 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后来,又进行了P-12MP的现代化工作,将其与新的识别系统(Кремний-2М)连接起来。经过现代化改造后,新雷达被重新命名为P-18(“Терек”, 1РЛ131),1971年经过测试后投入使用。
利用P-12雷达提供指示捕获目标
1. 目标方位271°,距离93km
2. 在(2)将该区域上方绿色仪表盘内的火控雷达仰角ε设置为 4°。
3. 在(3)将PAA转动至方位 271°。如果未发现目标,则在(2)内,缓慢增大火控雷达仰角。
4. 发现目标后,对其进行捕获。当瞄准线压住目标后,在(2)内目标俯仰角转入自动跟踪,РСε (目标自动跟踪-高度)指示灯亮(5)。
5. 捕获目标方位。当瞄准线压住目标后,在(3)内 目标方位角转入自动跟踪,РСβ (目标自动跟踪-方位)指示灯亮(6)
利用IADS提供指示捕获目标
1.IADS自动提供目标指示。每10s一次更新的目标准确位置
2. ВКЛ. ЦУ(接收目标指示)开关-向右拨动,RSNA-75M 在方位、仰角和距离均上随动于IADS 的指示,每10s刷新一次。
3. 目标。
瞄准线压住目标后,在三个红色区域(4-5-6)分别让目标在高度-方位-距离上转入自动跟踪
7. РСε(目标自动跟踪-高度)指示灯亮。
8. РСД (目标自动跟踪-距离)指示灯亮。
9. РСβ(目标自动跟踪-方位)指示灯亮。
五十年代前半期,N588 МГСНХ开始研制 PRV-10无线电测高仪。该设备是在Тополь-2的原型(由 НИИ-244 MB研制)部分的基础上研制的,于1956年进行了测试。 天线以及发射和接收设备都安装在轮式车上。供电和指示设备则安装在汽车上
SA-75 Dvina一整套的标准部署时间为6小时。后来缩短到4小时,60年代又缩短到2小时20分钟。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包括在训练及其防空演习当中这一纪录被一再突破,整套系统在30-4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部署。
SA-75 Dvina系统随后参加的军事行动表明,系统从行军转入战斗状况和从战斗转入行军状况的时间主要取决于PA火控舱(主天线)和发射架的部署和回收时间。战斗阵地上,所有战斗单元都由电缆连接,用于集中供电、传输指令以及制导的同步
防空系统的纵队在公路上的平均行军速度为 20km/h,并受到发射架和PA火控舱(主天线)的牵引速度的限制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4-13
浏览706
军事✭
登录后评论
7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