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进入社会起便意识到情感感知方面的问题,经过三年观察总结现:在人际交往中,我始终将“付出与回报”视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利用关系,无法理解亲情、友情中“相互付出”的情感本质。这种认知导致我难以建立深层关系——若不一起打游戏就完全找不到可聊天的话题;即便是最基本的关心问候,也因缺乏精神共鸣而无法做到“将心比心”,最终导致朋友关系难以维系。从生理层面看,我的情感麻木源于出生时因癫痫引发的神经递质异常。检查显示,我体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偏低,且因错过婴儿期大脑神经回路发育的关键期,成年后神经可塑性受限,难以通过脑区代偿修复情感相关的神经元连接,仅靠药物促使神经回路重构的难度极大。如今,我几乎依赖手机来对抗无聊:刷视频、听音乐、看新闻及军事科技内容,甚至工作也离不开手机,手机是我的“精神体验的代偿工具”——睡前不看手机就会陷入难熬的空虚感。医生建议我多与同村小伙们交流,但我深知“交流本身无法培养情感”:即便互动,也因缺乏情感共鸣而无法建立有亲密度的朋友关系;唯一能投入的互动是和他们打游戏,而这种互动带来的快乐,也仅源于游戏本身和合作体验。家庭矛盾同样让我困扰:父母指责我“懒”,因我习惯熬夜、自然醒(常睡到十点左右),即便他们热好中药,我嫌烦,想等清醒后再喝,却被认为是“没良心”。更讽刺的是他们总将问题归咎于“教育”,而我认为病理机制远比想象复杂——小时候即便常和同学玩娱乐游戏、卡牌,也从未形成友谊,因为我始终将其视为单纯的娱乐,而非情感联结,如果从小没有这些娱乐品和互动游戏来替代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找不到存在的价值,随之语言表达功能就会出现障碍。这与普通自闭症患者截然不同:他们至少能够体验亲情的温暖,而我却感觉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家人的付出和帮助我都无法产生兴趣和感动。除了手机几乎找不到任何快乐来源。更让我头疼的是医生和父母都劝我“放下手机、多接触外界”,但他们不理解:一旦脱离手机,大脑缺乏娱乐和精神刺激,就会陷入强烈的孤独、空虚、无聊和焦虑,首先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经不起这样的束缚,虽然我不能和别人相处并建立亲密关系,并不代表我不接纳对外界的信息的挖掘,手机一直都是我学习和了解外界新事物的替代品。家长却认为我这些情绪变化都是抑郁导致的需要医生开导,我擅长接收外界新鲜事物带来的兴趣和满足,所以就离不开手机。一方面家长说我整天沉迷手机,医生就认为我把精力都集中在手机上了,不和外界交流导致的,然后说我80%的表达内涵都是从手机上学的,他们还以为如果没有手机我就是正常人,殊不知这样会让我陷入精神的绝境。家长还说手机害了一代人,对我来说手机就是我的教授,毕竟现在的时代已经发展出AI智能来回答问题了,比书籍里的答案更全面。另一方面医生甚至认为我“生理正常”,因为我对年轻漂亮的异性的外表有兴趣,但由于无法投入真心付出,即便是我有了女朋友,这种对爱情的新鲜感和亲密关系也注定不会长久维持下去。医生建议通过日常聊天建立情感联结,但对我而言,这类交流既缺乏共同话题,又充满机械感,最终只能维持泛泛之交的状态。医生还强调“父母养育之恩需回报”,但我本能地将“感恩与回报”等同于“利益交换”,认为自己被生养及父母的付出本质上是他们的选择,更不该成为我必须承担的责任和情感债务。就像我一出生就被签下了不平等契约,他们将我带到这个世界,却没能给予我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让我难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也无法对未来产生憧憬。家人用“恩情”要求我回馈,却无视我的生理局限与价值观念,将我不回应的行为定义为“自私”。这种情感逻辑与理性思维无法认知共振形成的冲突问题让我陷入两难——若强行回报,只会加深误解;若坚持自我,则被贴上冷漠和绝情的标签。而是因为我处于一个理性逻辑的世界观,比如请家人吃饭我都做不到,这时我要是做出回报的情感回应就会被家人误以为我被药物改善并恢复正常了,还认为我出现的这些情绪状态都是思想和心理问题。“情感逻辑强调无私付出,就像母亲对婴儿的无条件奉献。然而,家人却将这种付出与‘养老回报’绑定,在我看来,这本质上仍是一种利益交换。家人也不考虑我是否接受他们对我的利益交换以及我是否能做出相应的情感回馈,我不做出回报他们就说我自私,而他们总用所谓的恩情来道德绑架我。因为这不是我自愿要来到这个世界的;在我眼中更像是一场强加于我的“不平等交易”——我从未主动选择出生,却被迫背负起情感与道德的双重枷锁。都说万物皆有灵,我却连动物最基本的情感体验都没有,甚至都无法养育自己的后代,为婴儿的付出就像一笔又无法快速满足自己现状的投资,如果非要利益交换必须征得我的同意,我不想以任何形式维系即客观又虚伪的恩情和关系,自己能做的事情更不需要别人的插手和帮助,包括家长日常对我做的付出,比如:生活中简单的任务一日三餐的需求靠自己就能解决。除非我有做不到的事才会接受和别人相互利用,同时也愿意用金钱换取他人的帮助,毕竟这样更符我的合理性逻辑,而且也不会牵扯到复杂的人情,因此我也不会用人情世故去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