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形成原因一
在中医理论上,感冒称之为伤风,《黄帝内经》认为感冒为风邪所致。伤风、风邪我们比较不好理解,反道是中医常识内无热则外无寒的感冒解释更易理解、更易接受一些。
感冒确为内热引起,和外寒却是可有可无的关系。感冒为内热引起,可为什么会内热?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些。人体是个恒温体,人体的温度来自于营养物质的“燃烧”。
人所吃的食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向四肢百骸运行,除一部分供机体组织使用外还有一部分就是给人体恒温提供能源。当营养物质过剩,机体组织使用不完、恒温燃烧消耗不完、代谢功能也排除不完的情况下,这些营养物质就在人体血管内累积,久之则成废物、垃圾。当营养物、营养累积物、废物、垃圾及组织细胞的代谢物在血管内累积过多时,心脏及相关器官将不堪重负。如煤矿矿井下的瓦斯超标、空气中的粉尘密度过大,那么它就会自爆和自燃,于是就形成了感冒。
身体通过感冒这种方式来调节储存、利用与代谢的平衡。因此:感冒是人体必需的一个调节机制。这就是医生所说的,会感冒的身体比不会感冒的身体要好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一月感冒一次,有的人几个月、几年或十几二十年才感冒一次,那就在于这个平衡机制从平衡到失衡到爆发的所需时间因人而不同。从平衡到失衡到爆发,再恢复平衡再失衡再爆发……。
人就是在这种循环机制维持下,生命机器才能正常不停的向前运行。这就是感冒由内热引起,内热由营养物、废物等过多导致机体功能失衡爆燃引起。
至于外寒,人体通过汗、毛孔向外散热,当内热达到临界点时,汗、毛孔将扩张加大热量的释放,此时受外寒刺激,汗、毛孔自动封闭,散热通路受阻短时内可促成内热的引爆。内热外寒共同作用会感冒,没外寒内热照样会自燃会感冒,没内热外再寒都不会感冒。因此内热是感冒的主因,而外寒是感冒的诱因。
感冒是小病还是大病?这得从三个方面说起:
(1)感冒是人体的一个平衡调节机制,从这方面讲感冒不是病。
(2)感冒给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不管治疗与不治疗均需一个过渡期,从这方面讲感冒是小病。
(3) 每一次的感冒如潮涨潮落,落潮总会留下一地小鱼小虾。
感冒之后尽管人体打开了所有的快速代谢通路,如眼、鼻、口等,但这也不足以清除体内的所有垃圾与废物。这些垃圾与废物隐藏停滞在人体内的某一点某一处,久之则形成病菌。这些病菌的窝藏点阻断血液的正常运行,形成血液通路上的死水潭、污水坑,并能不断的聚集、滋生、繁衍和壮大,最终导致其它疾病的出现。从这方面讲,感冒是一切重大疾病形成的基石,亦可将感冒视为重大疾病。
感冒分普通型感冒与病毒型感冒。以上所说均为普通型感冒的病因,如感冒是柴是火、那么病毒性感冒的病毒则是油。柴燃是火、火上浇油自然火就更大更持久。病毒自身有繁殖和复制的功能,柴尽而油不干,这就是病毒的厉害之处。
感冒的中西医理论区别:中医理论将感冒归为外感风邪所致,有伤风、冒风、伤寒重伤寒等名称。它注重感冒诱因,也叫外因的探索,缺乏由内热引起的内因说明,且将病因与病症混为一谈。从病症上又分风寒、风热、阴虚、阳虚等等,又将内热与发热即感冒与发烧混为一谈,虽理论混乱但有真迹可寻。西医对感冒的理论解释是呼吸道(或系统)常见疾病。内热是感冒形成的原因,人呼吸系统一个作用是通过肺进行血氧转换,另一个作用则是最快最直接的内脏散热调节通路。内热爆发,大量热能从呼吸道释放,首先累及的就是呼吸道和呼吸系统。这是感冒后发生的病症体现,根本不是病因的形成。还有西医理论解释说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等病毒病菌引起的。这些病毒病菌是从哪里来的?无非是从感冒患者的眼泪、鼻涕、痰、吐沫等代谢物中检测出来的。感冒由内热引起,在内热的作用下人体便自主启动打开所有代谢通路,以供感冒产生的废物垃圾快速向体外排放。眼泪是人体水路(淋巴系统)的代谢备用通路,鼻涕是人体大脑营养液的代谢通道,痰是肺及内脏粘膜液的备用通道。因此西医的感冒病毒、病菌论仍是病症论,根本一点不沾病因论。综上,中医从《皇帝内经》开始已将医理引上了歧途。真言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既能预防又能治疗的中医唯一核心理论,也可说是中医理论的唯一真理。而假言则形成了万卷书,但不管怎样假假真真其中还有一定的理论根基。西医则不然,只注重疾病的治疗论,根本缺少病因形成论与病菌来源论,只摘果不找因,永远都有摘不完的果。西医理论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没有垒土的九尺高台。
感冒的预防方法:感冒是人体的一个平衡调节机制,人一生不一定能完全杜绝感冒,但通过有效的预防,肯定能减少感冒的发生。
(1)病从口入,感冒最大的成因为营养物的过剩,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应减少大鱼大肉等高能营养物的摄入,多食五谷杂粮蔬菜水果。
(2)多锻炼多运动,促进机体的各部协调运作功能,达到多利用多消耗营养物质。 (3)多喝稍热一点的开水,稀释血液,加速过剩营养物及废物、垃圾的代谢。 (4)采用腹式呼吸,调控内脏的温度,能有效防止出现内热的升高。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4-21
浏览731
中医知识
登录后评论
5
评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