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言文学
频道主
古代文学必记考研简答题汇总(2)
31.简说南唐词与酉蜀词的区别。 (1)五代词可以《花间集》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西蜀为重镇,后期词以南唐为中心。 (2)西蜀词主要用于应歌,秋丽之作较多,接近晚唐;后期的南唐词则较重抒怀,多疏淡、深厚之作,较为雅致,接近宋初。
32.简说李煜词的内容和词境。 (1)李煜阅世浅,性情真率,不失赤子之心,其词的创作常随生活环境和际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致可分为反映宫廷享乐生活,写离愁别绪和抒发亡国悲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浪淘沙》、《虞美人》是李煜抒写亡国悲痛的代表作,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中,充满了悔恨、悲偾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33.简述柳宗元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1)以传记散文为普通百姓立传,突破了以往传记作品不为普通人物立传的传统,以非凡的胆识和深邃的笔触,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善良天性和聪明才智,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小人物的光辉。(2)在山水散文方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尽情于空濛明瑟的境界,致意于登临游观,人与山水密不可分,风格冷峭,蕴涵理趣,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34.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1)好为新奇,力避陈熟。 梅尧臣多数诗歌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他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2)平淡其表,深邃某里。朱自清《宋五家诗秒》曾说:‚平淡有二:韩诗云:‘艰宕怪变得,往往造平淡。’梅平淡是此种。朱子渭:‘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此又是一种。‛梅尧臣《读邵不凝学士试卷》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可见他个人也极推许平淡。梅诗的‚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著花之美。梅诗的‚平淡‛具备如下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梅尧臣的诗歌题材极为广泛,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苫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陶者》属于第一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35.简述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点。 苏舜钦是一位关心社会而力主改革弊政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患难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尤其是早期诗作,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形成他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的主导艺术风格。庆历年间,苏舜钦因支持庆历新政而为反对派诬陷,坐罪削职,流寓苏州,不久去世,他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和,风格幽独闲放,与前期诗作大相径庭。
36.简述北宋词发展概况。 词是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体。就北宋词而言,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由宋初至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人承续《花间》派和南唐词风而有所变化,晏殊开拓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欧阳修开宋词士大夫化之风气,他们在词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音调词格方面郡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宋代的重要人物。从仁宗天圣、景祜以后至哲宗,是北宋词的刨造时期,代表人物是柳永、苏轼和秦观等,柳永开刨了慢词体制,开拓了词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对宋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以诗为词‛,是对词的一大解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把词引上了正统诗文的道路。秦观词是宋代婉约词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他们是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从哲宗末年至北宋亡,是北宋词的总结时期,出现了‚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其典丽精工的词风已开南宋雅派词之先河。
37.略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1)柳永词雅、俗并陈,敢用俚俗的语句直露地表现艳情,或抒发诗人漂泊的情绪,除了写都市词、歌妓词外,尤以善写羁旅行役词著称。 (2)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因他采教坊新声和里巷间谣歌俚曲制作慢词长调,变旧声为新声,使歌词复与民众接近。 (3)他将赋体的铺叙手法运用于体式开阔的长调慢词,音律协婉、叙事详尽,绘景必工而又有一二警策语,为全词生色。其慢词篇幅增长,使词体恢张,可开阖变化,便有了驰骋才情的余地,这就为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创造了前提条件。
38.简述秦观词的情致。 (1)秦观词留存下来的有八十余首,五十多首专门描写男女恋情,就全部‚淮海词‛而言,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2)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较少叙事,能化景物为情思,避免了质实,显得空灵婉转而富有情致,具有情、辞兼胜的艺术特色。其词清丽典雅,婉曲蕴藉,但于婉约含蓄里有凄苦的缠绵,轻描淡写中蕴涵凄历的情感。 (3)秦词的深婉,在于能掌握词体要眇宜修的特质,能言其所欲言,将身世之感寓于艳情之中,表达幽微丰美的意蕴,在前人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39.简述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山谷体"。 (1)黄庭坚认为晚唐诗的弊病主要在于作者读书不多和缺乏艺术技巧;于是他提倡多读书,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上,他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 (2)他作诗时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拗律,对宋诗的发展和江西诗派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他的诗工于炼字和用典,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外独树一臶,自成一家,被称为‚山谷体‛。
40.简述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 范成大的田园诗写于他晚年退归故里之时,代表作为《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国古代农家诗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田园牧歌‛式的,如陶渊明、王维等人的田园诗,表现的仅仅是农村恬淡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另一类是从唐代兴起的新乐府式的‚田家词‛、‚悯农诗‛,如王建、聂夷中等人的作品,专门反映农民生活的辛苦、艰难和被剥削压迫的惨痛。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则能将上属二者融会为一。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诗中既有田园景色、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赋予了田园诗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开拓了田园诗的境界。在艺术表现上,这些田园诗写景新巧,画面明丽,语言活泼自然,风格清新婉丽。范成大的田园诗特色独人,成就颇高,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
41.简述杨万里“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杨万里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其主要特色:就内容而言,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以新奇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描绘特定的生活场景,表达特有的生活情趣,它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颖奇妙,语言通俗自然、活泼明快,风格流转圆活、风趣诙谐。尤其是他的五七言绝句,有意用晚唐体绝句的空灵轻快来矫正江西体的以学问为诗,变宋诗以人文意象为主为以自然意象为主。减少了诗中的理趣,增加了诗的机趣,改变了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一变而为天真自然,生动活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大关键。 他继承了宋诗的创新精神,变埋首书斋为走向自然,变活用定法为无待于法,变避熟就生为化生为熟。使其诗具备新奇、灵活、风趣、流转圆美、曲折多变、语言浅近口语化等特征,被公认是真正的‚活法‛诗。
42.简述姜夔词的意境与格调。 姜夔是一个清贫自守的布衣游士,耿介清高,又极富才情和雅趣,精通音乐,擅长书画诗文。其词的题材内容量主要承袭周邦彦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而开拓不多,然在词的格调和意境方面则颇有创新。他有意追求清越、高旷的格调。恋情也好,咏物也罢,均能以伤感的情调来写景抒怀,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自己落寞的心绪,呈现清空幽渺的韵致。他的词以文人士大夫高洁清雅的意趣为主,既少世俗之香软妩媚语言,亦无豪仕激烈的情怀。词采偏于淡雅素净,追求言外之意;力避质实重拙,不从正面落笔,多于虚处传神,语意蕴藉灵动,给人以‚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感。故其词格调清旷高雅,意境疏朗开阔,独具一格。张炎‚清空‛、‚骚雅‛总评其词风及艺术恃征。
43.简述《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汉宫秋》是马致远著名的历史剧,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但作者并未拘于史实,而是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作品改变汉元帝主动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的历史事实,突出毛延寿卖国投敌,唆便匈奴出兵威胁,强行索取王昭君,最后王昭君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将汉朝的‚和亲‛之举视为国家衰弱的象征,写历史兴亡之感,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揭示了汉元帝昏庸软弱、贪淫好色的真面目。当然,把汉元帝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天子,确是有意无意的美化。此剧主要通过内容的精心安排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国家安危,竟只靠一个弱女子出塞和亲来维系,她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是对昏君、庸臣和卖国者的抗议。从具体的艺术表现说,作者在剧中用了许多声情并茂的唱词表现汉元帝失去昭君时的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字字含情,苍凉凄楚,极富艺术感染力。
44.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均与原作有很大不同。《长恨歌》在涉及李隆基和杨玉环关系时,有意掩盖了李隆基夺儿媳的丑行,而《梧桐雨》不但一开始就交待了李隆基夺儿媳的过程,而且还揭露了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的秘情。故《梧》剧显然不是要歌颂李、杨的爱情,而是通过对李、杨故事的描写,抒写人世沧桑之感,并借剧中人物李隆基晚年孤独凄苦的处境和悔恨哀怨的感受,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此剧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将李、杨故事放到这一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并将全剧的重心和高潮放在第四折,写战乱平息后,失去贵妃和权位的唐明皇的孤寂生活,并着重写他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事的心理感受,情景交融,动人心魄。而作品的更动人之处,还在于剧中处处融进了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45.简述《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旦角戏的代表作。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主要是写张倩女因热恋书生王文举而魂不附体的一段爱情故事。 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作者处理比较巧妙和出色。张倩女因坠入情网不能自拔,而张老夫人则要王文举取得功名后才能成亲。自送别王文举后,倩女即卧病不起。终因相思太切而灵魂出窍,追随王文举而去,直至三年后,其灵魂才随衣锦还乡的丈夫归来,与留在家中的病体附合。由于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作者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灵魂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而追求婚姻自由的真性情;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其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生活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苫。这样就理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封建礼教禁锢的压抑、痛苫,惟妙惟肖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6.简述《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及小说的悲剧意义。 《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作品中,作者毫不吝惜地将一切可能的正面美好因素全部赋予了刘备集团一方。然而这样一批在道德、智慧、品质和勇武方面都无与伦比的人间精英,却一步步地走向衰败,以至最后的灭亡,并且突出了刘备集团走向失败的内因——把 ‚义‛放在首位,把政治放在第二位,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的重要原因,而《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赋予刘备集团最美好的东西,而又将其臵于最早失败的境地,都充分表明了这部小说的悲剧精神,是一部便读者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击、品尝到悲剧美感韵味的优秀悲剧作品。
47.简述《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色。 《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即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孙悟空:他形态上是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识破和战胜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大公无私、勇猛机智,而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等,又是人的精神品格,而这三者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他身上。
48.简述《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发展的贡献。 在《金瓶梅》之前,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和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三种类型小说的典范相继问世,而唯有反映市井现实生活的小说尚未有与之抗衡的巨著,这正是《金瓶梅》在小说题材方面的历史使命和用武之地。它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人们都可以遇到的平平常常的人、普普通通的境、琐琐屑屑的事,便全书浸透着‚俗‛的色彩。这就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魔和历史人物,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文学本位的复归。同时,它也为世情小说的大批涌现,打出了自张一军的旗臶。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金瓶梅》的开路作用,就没有《红楼梦》的出现。
49.简述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散文创作。 归有光和唐宋派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对当时声势煊赫的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主张为文要根于六经,提倡道德。但他的主张又与王慎中、唐顺之有所不同: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正因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故其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均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多于简洁淡雅的笔墨中透露出深挚的感情,一唱三叹,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这些文章虽不多,但当时在文坛引起颇大震动,奠定了他在明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50.简述张岱小品的恃色。 张岱的小品文题材广泛,茶楼酒肆、歌馆、妓院、斗鸡走狗、工艺书画、风俗文物,乃至山水人物,无不人其文。《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为其代表作。他的小品文能将公安三袁的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幽深冷峭之意境熔为一炉,又能避免两派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
51.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儒林外史》有其匠心独运的结构特征,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看起来松散,实际上并非‚有枝无干‛。作者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散点透视原则,‚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取士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一主旋律上,从而达到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52.略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龚自珍是才气过人而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他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的文学观。他有很高的自我期许,却一生困厄下僚。他饱经忧患,哀乐过人,更深切地感受着时代所给予他精神上、心灵上的震颤和痛苦,深深体味着内心世界的种种:怨愤中夹杂着豪迈,感伤中包容着热情,颓唐而又执着。郁闷而有理想。‚少年‛与‚童心‛是他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是他心目中青春生命和理想的象征;他对人才被压抑的惯懑,他渴望和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他的诗充满批判精神和显露出批判的锋芒,表现出自己狂傲的性格。他的诗多为抒发主观感情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灿瑰丽而又具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语‛、‚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受到清末民初众多文学家的喜爱或迷恋,在当时及近代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4-11-06
浏览43
古代文学
登录后评论
点赞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