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玄颖
#评选你心中子非秋月最好视频
曾巩
(1019年-1083年),
字子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世称“南丰先生”,江西南丰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齐名,以散文成就最高,风格典雅平正,逻辑严密,长于议论。
也许会有人疑惑,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个人物,明明子非秋月有那么多更加优秀的人物讲述,可是我想说的是,打动我的不止他给我带来的余韵,更甚者是与现实的互动。接下来就由我讲述我的感受吧。
就像他在视频中慢条斯理的给我们讲: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那位,可能很多小学生在背唐宋八,大家最容易忘记的就是曾巩这个名字,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冷门,可“历史上不乏曾巩这样的人。曾巩代表了这一无声的群体,他们很重要,不应该被遗忘。如果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头衔之于曾巩有何意义,那就是,我们可以不理解他的文章有多牛,但至少应该理解他的背后站着一群构筑中国历史与文化底色的人。”是啊,历史的痕迹中,好像随便拿出一个人物,例如晏殊,王安石,好似都能秒杀掉他,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心中却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巩,这位北宋文坛的“静水深流”者,其人与文恰似一幅工笔淡彩的宋画——乍看素朴无华,细品却筋骨嶙峋、气象万千。且能以三境描摹其神:文如古器,沉穆生光。他的散文似商周青铜器,是形制端方,无欧阳修的摇曳生姿,不似苏轼的汪洋恣肆,却如《墨池记》中“羲之墨池”,方圆有度,每一笔皆堪推敲。 是纹路邃密,字句如青铜饕餮纹,层层递进(如《战国策目录序》),析理如剥笋,直至核心。 更是包浆温润,即便议论朝政、墓志哀诔,亦无火气,如器皿经年摩挲,泛着理性的幽光。他的风骨可比南轩竹,枝干清癯,科举屡挫(三十九岁才中进士)不堕其志,中年得第仍自持如寒士(任地方官时“去民疾苦,如排痈疽”)。节节有声,与王安石变法之争,不阿附亦不激愤,如竹风过隙,以《救灾议》等文绵里藏针。 一生校勘古籍、名似老砚,静默千秋就像“曾巩”二字本身便是意象: “曾”如叠简:家学渊源,书香门第,似古简层层累积,终成卷帙。 “巩”若固陶:名中“巩”(让我联想到巩固二字)字,恰似其文——如陶匠慢轮修坯,以时间煅烧出不可摧的致密。
我喜欢听你说“有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人高调是他们的自由。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愤懑,我呢,只想务实一点,细致一点。即使不能成为众人仰视的月亮,我的内心也应该一片皎洁。跨越时间拂去了一时的尘埃,才能发现那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我不是珍珠,我只是一颗沙粒,但是我觉得做好自己该做的,生活就有意义。”思而虑之,后人或嫌其“少风云气”,却不知这稳如础石的笔锋,正托起了北宋文学的天平——一端是欧阳修的革新浪潮,另一端,便是他以“古雅”镇住的文脉江山。
补充视频内容:曾巩一生坚守儒家思想,为官清廉,文章典雅,其《唐论》展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而《咏柳》【《咏柳》是曾巩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柳树喻小人,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奸佞之徒: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前两句写柳条尚未变黄,便借东风之势张狂,暗喻小人得志后的嚣张。
后两句警示小人终将因“清霜”(即正义或天道)而败亡,寓意深刻。
】则体现了他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他的品格与文学成就,使他成为北宋士大夫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年我再次来到曾巩故里这个历史的遗迹。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那时的我才上小学的年纪,印象中只是绿树绕梁,人影稀疏,墨池养鱼,皆如空有无所依。在听完你的讲述之后,再次来到这,我的感触颇深了。或许是橱窗里静静躺着的,书法作品,久久不能回神;也可能是墙上挂着的一幕幕你的生平回忆,让我产生遐想,但那时的我只觉空气都静止了,可那时他好似打破了次元壁,从历史的长河之中向我望来,而我正好迎上了他的眼眸,只是细细的听你讲述他的过往。走在“子固路”上,望向那两个字,是历史的回响——此时无声胜有声。
话又说回来,你告诉我,千年过后,曾巩写的124个字的作品《局事贴》,终于在今天有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拍卖会上以两亿多的价值出售,更有甚者藏书万卷的欣喜。然八百年后,我们仍能从他的字缝里,嗅到南丰故里那一砚未干的墨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来过这个地方,幸甚至哉,我生在如此繁华的时代,能与你们共同见证历史的足迹,我想若曾巩自评,或只一句:但写本心,无问工拙。我喜欢他的坚守,喜欢他的默默无闻,这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希望我也能试着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希望你们同样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言尽于此,谢谢观看。
曾巩
(1019年-1083年),
字子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世称“南丰先生”,江西南丰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齐名,以散文成就最高,风格典雅平正,逻辑严密,长于议论。
也许会有人疑惑,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个人物,明明子非秋月有那么多更加优秀的人物讲述,可是我想说的是,打动我的不止他给我带来的余韵,更甚者是与现实的互动。接下来就由我讲述我的感受吧。
就像他在视频中慢条斯理的给我们讲: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那位,可能很多小学生在背唐宋八,大家最容易忘记的就是曾巩这个名字,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冷门,可“历史上不乏曾巩这样的人。曾巩代表了这一无声的群体,他们很重要,不应该被遗忘。如果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头衔之于曾巩有何意义,那就是,我们可以不理解他的文章有多牛,但至少应该理解他的背后站着一群构筑中国历史与文化底色的人。”是啊,历史的痕迹中,好像随便拿出一个人物,例如晏殊,王安石,好似都能秒杀掉他,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心中却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巩,这位北宋文坛的“静水深流”者,其人与文恰似一幅工笔淡彩的宋画——乍看素朴无华,细品却筋骨嶙峋、气象万千。且能以三境描摹其神:文如古器,沉穆生光。他的散文似商周青铜器,是形制端方,无欧阳修的摇曳生姿,不似苏轼的汪洋恣肆,却如《墨池记》中“羲之墨池”,方圆有度,每一笔皆堪推敲。 是纹路邃密,字句如青铜饕餮纹,层层递进(如《战国策目录序》),析理如剥笋,直至核心。 更是包浆温润,即便议论朝政、墓志哀诔,亦无火气,如器皿经年摩挲,泛着理性的幽光。他的风骨可比南轩竹,枝干清癯,科举屡挫(三十九岁才中进士)不堕其志,中年得第仍自持如寒士(任地方官时“去民疾苦,如排痈疽”)。节节有声,与王安石变法之争,不阿附亦不激愤,如竹风过隙,以《救灾议》等文绵里藏针。 一生校勘古籍、名似老砚,静默千秋就像“曾巩”二字本身便是意象: “曾”如叠简:家学渊源,书香门第,似古简层层累积,终成卷帙。 “巩”若固陶:名中“巩”(让我联想到巩固二字)字,恰似其文——如陶匠慢轮修坯,以时间煅烧出不可摧的致密。
我喜欢听你说“有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人高调是他们的自由。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愤懑,我呢,只想务实一点,细致一点。即使不能成为众人仰视的月亮,我的内心也应该一片皎洁。跨越时间拂去了一时的尘埃,才能发现那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我不是珍珠,我只是一颗沙粒,但是我觉得做好自己该做的,生活就有意义。”思而虑之,后人或嫌其“少风云气”,却不知这稳如础石的笔锋,正托起了北宋文学的天平——一端是欧阳修的革新浪潮,另一端,便是他以“古雅”镇住的文脉江山。
补充视频内容:曾巩一生坚守儒家思想,为官清廉,文章典雅,其《唐论》展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而《咏柳》【《咏柳》是曾巩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柳树喻小人,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奸佞之徒: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前两句写柳条尚未变黄,便借东风之势张狂,暗喻小人得志后的嚣张。
后两句警示小人终将因“清霜”(即正义或天道)而败亡,寓意深刻。
】则体现了他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他的品格与文学成就,使他成为北宋士大夫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年我再次来到曾巩故里这个历史的遗迹。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那时的我才上小学的年纪,印象中只是绿树绕梁,人影稀疏,墨池养鱼,皆如空有无所依。在听完你的讲述之后,再次来到这,我的感触颇深了。或许是橱窗里静静躺着的,书法作品,久久不能回神;也可能是墙上挂着的一幕幕你的生平回忆,让我产生遐想,但那时的我只觉空气都静止了,可那时他好似打破了次元壁,从历史的长河之中向我望来,而我正好迎上了他的眼眸,只是细细的听你讲述他的过往。走在“子固路”上,望向那两个字,是历史的回响——此时无声胜有声。
话又说回来,你告诉我,千年过后,曾巩写的124个字的作品《局事贴》,终于在今天有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拍卖会上以两亿多的价值出售,更有甚者藏书万卷的欣喜。然八百年后,我们仍能从他的字缝里,嗅到南丰故里那一砚未干的墨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来过这个地方,幸甚至哉,我生在如此繁华的时代,能与你们共同见证历史的足迹,我想若曾巩自评,或只一句:但写本心,无问工拙。我喜欢他的坚守,喜欢他的默默无闻,这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希望我也能试着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希望你们同样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言尽于此,谢谢观看。
2025-05-11
浏览2141
活动专区
登录后评论
60
3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