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1)仁: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句来看,从「道」到「礼」,越来越流于表面形式。
用一棵树来形容,「道」相当于包含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可能性在内的整棵树,人们一直都能部分地看到它,却总是容易执着于这些部分而忽略它的全部。
结合「道生之而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上德如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这六句来看,「德」相当于人像树根一样朴实无华地为整棵树源源不断输送养分,其所作所为不需要理由,主观意愿上不求人知,客观结果上也不为人所知。
结合「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这四句来看,「仁」与「慈」相对,是上对下的仁爱,相当于人像树干一样支撑着整棵树的枝叶,其所作所为同样不需要理由,但相对于「德」的无私无欲,「仁」多了一些表演性质,主观意愿上欲求人知,客观结果上也为人所知,「义」则与「孝」相对,是下对上的回报,相当于人像树枝一样回报「仁」的支撑,其所作所为需要理由,表演性质比「仁」更重。
结合「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两句,「礼」相当于树枝末端的花,仿佛「道」、「德」、「仁」、「义」都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无路可去,只剩下了华而不实的空洞表演。
(2)不仁:结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一句来看,老子这里要表达的其实是「天地不仁,是以有仁」。
(3)刍狗:「刍狗」,结刍为狗,用草编成的祭祀用的狗。如果老子想要表达的是轻贱渺小之义,「蝼蚁」这样的昆虫会比「刍狗」这样的草木更有可能具备情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共鸣(《战国策》、庄子、韩非子就都用过「蝼蚁」),这里选用「刍狗」,应该别有所指。「刍狗」虽然被编成了狗的模样,容易触发「刍狗是狗」的错觉,人们在祭祀时也会故意把它想象成真狗来对待,但不会真的糊涂到以为「刍狗」就是真狗,结合「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两句来看,「以万物为刍狗」与「以百姓为刍狗」,指「天地」与「圣人」没有人我之见,而是深知自己与「万物」或「百姓」看似分别,实为一体。用六祖慧能的话来说,就是「于相而离相」。
(4)百姓:战国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或者「氏」。古代的「姓」只有八个,都带「女」旁,比如嬴、姚、姜、姒等,而「氏」,则可以是地名、官职、爵位等。既然老子特意采用「百姓」而不是「万民」,此处应指贵族阶层,可译为百官。
(5)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于鼓风吹火,把氧气送入炉内,使炭充分、快速燃烧,提升炼炉温度的装置,是用兽皮制成的皮口袋状的风匣,模样与我们现在常用的吹尘球相似。
(6)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这一句承接上一章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诸本中有些是「淈」有些是「屈」,考虑到押韵,此处用「淈」不用「屈」。「淈」指枯竭,「虚而不淈,动而愈出」,指虚空流转的样子,永不枯竭,往复运动的样子,更是在源源不断地输出。
(7)多闻数穷:「多」指多般、大量。「闻」本义指凑近了专注地去听,因为凑近容易嗅到气味,后来又引申出专注地去嗅的意思。「数」指计算,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应对之策,比如「心中有数」。「穷」,指穷尽。综合起来,「多闻数穷」,指闻听的外来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乱了方寸。
(8)守于中:结合「莫之能守」、「知其雄,守其雌」、「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这几句来看,「守」,指守护、遵循、不离开等义。「守于中」,闻听的外来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乱了方寸,不如安守在自己的心中,静候来自内在的指引。
天地不会做出仁爱的样子,而是把「万物非我」视为「刍狗是狗」一般的错觉;圣人也不会做出仁爱的样子,而是把「百官非我」视为「刍狗是狗」一般的错觉。
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是风匣一般吗?虚空流转的样子,永不枯竭,往复运动的样子,更是在源源不断地输出。
闻听的外来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乱了方寸,不如安守在自己的心中,静候来自内在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