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本文正文约6000字,共26张图片。素材收集不宜请给作者点个赞吧
一战需求:1915年,英国为应对德国新型战列巡洋舰(如马肯森级)的威胁,提出建造“大型轻巡洋舰”(实为战列巡洋舰),要求兼具高速与重火力。
高速机动:航速需达到30节以上,以配合舰队快速部署。
成本控制:受《海军协定》限制,装甲防护被部分牺牲。
1916年9月开工,1918年8月下水,1920年5月服役。
原计划建造4艘,因一战结束及《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仅“胡德”号完工。
排水量:设计:41,200吨(标准) / 实际服役:45,200吨(满载)。
二战时期:通过改装增至48,000吨,成为当时全球最大战舰。
尺寸:全长262.3米,宽31.7米,吃水8.7米。
动力系统:24台亚罗式燃油锅炉 + 4台布朗-柯蒂斯蒸汽轮机。
输出功率:144,000马力,设计航速31节(实际最高32节)。
主装甲带:305毫米(倾斜12°),但仅覆盖核心区域。
甲板装甲:仅25-76毫米,无法抵御远距离炮弹俯冲攻击。
主炮:4座双联装15英寸(381毫米)Mk I舰炮,射程33,550米,单发弹重879公斤。布局:前后各两座背负式炮塔(A、B、X、Y)。
副炮:12门5.5英寸(140毫米)舰炮,用于反驱逐舰。
防空武器(逐步升级):初期:4门QF 4英寸(102毫米)高炮 + 6门40毫米“砰砰炮”。
二战前:加装8门双联装QF 4英寸高炮、20门20毫米厄利孔机炮及雷达火控系统。
航空:无固定机库,仅配备1-2架弹射式侦察机(如“海象”式)。
胡德在立绘设计上主要刻画了她的四门381毫米MKI型主炮
帝国巡游(1923-1924):环球航行展示英国海军实力,访问多国港口。
舰队旗舰:长期担任大西洋舰队与本土舰队旗舰,象征英国海上霸权。
现代化改装推迟:因预算限制,仅在1929-1931年进行局部改进(未加强甲板装甲)。
1940年:参与法国溃败后的“弩炮行动”(防止法舰落入德军之手)。
1941年5月: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拦截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爆发“丹麦海峡海战”。
背景:德军“俾斯麦”号试图突入大西洋破交,胡德号与威尔士亲王号奉命拦截。
距离拉近:双方在24,000米距离交火,胡德号试图抢占T字阵位。
致命一击:俾斯麦号第五轮齐射中,一枚380毫米炮弹穿透胡德号薄弱的后甲板装甲,引燃副炮弹药库,进而引爆主弹药库。
爆炸沉没:舰体断裂成两半,3分钟内沉没,1,418名官兵中仅3人生还。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海军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与悲剧色彩的舰船之一。它的辉煌与陨落浓缩了大舰巨炮时代的巅峰与终结,其设计缺陷与实战教训深刻影响了后续海军技术的发展。尽管沉没于冰冷的北大西洋,胡德号至今仍是英国海洋霸权时代的永恒象征。
在胡德后背的舰装上可以看到花体的“ENGLAND“字样
第一张图片是正常的鸢尾花纹样,第二张推测也是基于鸢尾花纹样的变体。
鸢尾花鸢尾飞翔的花形姿态象征着“圣灵”,被视为法兰西王国的国花,并成为法国王室权利的象征,历代法国王朝的印章、铸币、皇袍以及皇冠上,都将鸢尾花作为装饰元素。
胡德改与在服饰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皇冠,花纹,袖口样式三方面
胡德立绘头顶的王冠并未找到其历史原型,但是王冠上的帽徽
这个下面的哪个帽徽并未找到完全相同的,但是有个差不多相同的推测为其原型
该皇冠使用英国传统的圆环加4道弓形拱的主体结构。拱在交汇处向下凹陷,以容纳上面的珠宝球。拱形之间是镶嵌着珠宝的百合花装饰。整个皇冠以珍珠钻石和其他珠宝装饰。圣爱德华王冠在中央十字架两侧的是两个拱形
这是胡德改的服饰花纹,推测是基于苕叶纹饰的简化版本
(并未找到完全相同的服饰纹饰方面基本是我的知识盲区,有知道的可以在评论区补充)
“都铎玫瑰”。英格兰传统标记中的玫瑰,红色花瓣包裹着白色花瓣,有时下面还连着带刺的花茎,它的名字源于都铎王朝。除了君主权杖,都铎玫瑰也出现在王室徽章、英国护照、部队制服、甚至20便士硬币上。
胡德在改装后加强了装甲部分的防御虽然还是很拉跨就是了将这种不同用这种方式体现出来也不错
胡德号战列巡航舰在当时是皇家海军中是最大,成本最高的主力舰,航速也是最快的,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
这几条语音都是在改造后出现的对应了胡德号在改造后对装甲防护部分的升级
胡德号经过重新设计,增加了防御装甲厚度,例如侧舷主装甲带由8英寸增加到12英寸,强化要害部位的防护,改进弹药库防火设施,装甲总重量(由原设计10100吨增加到13550吨)以及舰体结构重量增加。在舰体两侧水线以下安装凸出的防鱼雷凸出隔舱,保护弹药库及动力舱室,提高了对鱼雷防御能力的同时提供了额外的浮力。
这条语音的历史来源是在”弩炮行动”中以胡德为首的H舰队对停泊在达喀尔港口的黎塞留号打动了攻击。
要我说电影拍什么《敦刻尔克大撤退》拍“弩炮行动”多好
弩炮行动在后面单独开贴,原因是蠢作者前几天查的资料全部被我不小心删除了。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麦号和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驶入大西洋。英国海军在21日发现这两艘船,海军部正确地判断出德舰的意图,突入大西洋进行破交作战,并制定了先发制人的作战计划。
1941年5月22日0时50分,飘扬着兰斯洛特·E·霍兰德海军中将将旗的胡德号率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5艘驱逐舰缓缓驶出斯卡帕湾,前往丹麦海峡拦截俾斯麦号。5月24日5时15分,胡德号向斯卡帕湾海军无线电站发出了最后一份只有几个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电报,大致意思是:“一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17英里,013海区,210航向。”24日5时35分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发现了德舰。
1941年5月24日5时35分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发现了德舰,5时52分,英舰队与德军编队距离接近到23000米时,霍兰德中将下令开火,胡德号首先向德军编队开火射击。由于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迷彩涂装一致,以及当时欧根亲王号航行于编队前方,所以造成了胡德号对德军舰型的误判,胡德号向位于编队前列被认为是俾斯麦号的敌船开火,实际射击目标是“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而“威尔士亲王”号舰长则准确判断出位于编队后面的那一艘才是“俾斯麦”号,一分钟后“威尔士亲王”号向德舰开火。此时,德国军舰航向265度,在英舰西北方向,航向西南。英舰队航向300度,航向西北偏西,航速28节,向敌舰径直驶去。
5时53分,德舰左转航向200度。这使英国战列舰的尾部主炮无法转到朝向敌舰的方向,英舰只能以舰艏的4门381毫米和6门356毫米舰炮攻击,而德舰能用全部的战列舰的8门380毫米舰炮和巡洋舰的8门203毫米舰炮向英舰射击。“威尔士亲王”号的主炮由于当时并未完成全部测试,存在机械问题,尾部炮塔在战斗开始前发生机械故障无法旋转,且战斗开始时仍未修复。在战斗刚刚开始时“威尔士亲王”号的A炮塔有一门火炮因升降机构故障而无法射击,因此英舰的火力优势无从发挥。不过“威尔士亲王”号还是命中了“俾斯麦”号。5时54分,“俾斯麦”号开火还击。随着俾斯麦号向胡德号开火射击,胡德号上英国官兵才发现先前的射击指向了一个错误的目标。而此时,来自“欧根亲王”号一发203毫米炮弹命中胡德号,弹着点是右舷舯部甲板,一个高炮弹药箱中存放的4英寸高射炮炮弹和UP火箭的部分弹药被引爆。火势很大并且接连传出来爆炸声。但霍兰中将命令下属对此不要理会,可能是他认为大火仅仅只会波及甲板,爆炸也只会伤及损管人员,损害能很快得到控制。
5时55分,英舰队左转航向280度,来自“欧根亲王”号的炮弹再一次命中胡德号,此时胡德号继续以28节的速度前进并向德舰射击。交火后的第四分钟,双方距离接近到18000米。
5时59分,就在“威尔士亲王”号第9次齐射后,看到胡德号上挂起“蓝2”信号旗,随即命令向左转向20度。霍兰中将此举无疑是想通过转向,让后主炮也能射击,发挥英舰的火力优势。但胡德号并没有在发出信号的同时立即开始转向。此时“俾斯麦”号枪炮长已经准确的测出了胡德号的距离,下令“齐速射”,“俾斯麦”号在16000米的距离上第四次齐射对胡德号实现跨射
直到6时整,双方相距约13600米,胡德号上再次挂起“蓝2”信号旗并开始转向。而此时“俾斯麦”号进行了第五次齐射。炮弹命中了胡德号的主桅后部。胡德号的后主桅附近的救生艇甲板突然冒出大量浓烟并发出十分沉闷的爆炸声。声音虽然不很响,但却十分剧烈,胡德号的后半截舰身随即被黑烟笼罩。随后胡德号上发生了剧烈的大爆炸。爆炸发生在船体中后部,几乎一瞬间,整艘军舰就被烟雾和火光吞没,胡德号的主炮塔被猛烈的爆炸整个掀到了空中数十米的高空,而爆炸的硝烟则直冲到数百米的高空,大量的舰体碎片甚至包括一些舰员尸体被抛向空中并散落在甲板上和四周的海中,有些舰体碎片甚至落在“威尔士亲王”号的甲板上(当时两舰相距约950米)。爆炸发生后,胡德号先向右倾斜了6至7度,随后又向左倾侧。舰身在后主桅处断裂成两截。后部被炸成一堆残骸,与前部分离后向左倾覆沉没。舰艏则在爆炸几秒内就被抬离海面,落入水中之后,后部断裂处大量进水,迅速下沉,然后整个前半部分舰艏向上后部向下垂直的沉入大海。此时位于胡德号后方约900米处的“威尔士亲王”号右舵转向,以避开胡德号的残骸。
当晚9时,皇家海军正式发出公告:“英国皇家海军今晨在格陵兰外海拦截并攻击了包括‘俾斯麦’号在战列舰在内的德国舰队。战斗中‘胡德’号不幸被击中弹药库并发生爆炸。‘俾斯麦’号被击中。追击行动仍在进行中。‘胡德’号上可能无人幸存.......”
胡德号从爆炸到从海面消失仅仅两分多钟,这说明剧烈的爆炸瞬间摧毁了胡德号的大部分水密结构和纵梁、纵桁以及龙骨。可以推测爆炸中心附近以及舰身后半部分的舰员在爆炸时就大部分阵亡,而舰艏部分由于迅速由高速前进状态变成垂直于海面,官兵们由于无法判断方位和找不到逃生通道而随舰体沉入大海。船骸沉没于北纬63°20',西经31°50'的1500英尺深大西洋中。3个半小时后当“电”号驱逐舰率先赶到胡德号的沉没水域时,除了趴在救生筏上的3个人外,再没找到有别的生还者,而仅有的3名幸存者都是在爆炸后迅速逃离战位并拼命游离正在下沉的舰体才幸免于难的,这三人为泰德·布里格斯、鲍勃·添邦利(Bob Tilburn)以及比尔·登打斯(Bill Dundas),其余官兵全部阵亡,除英国皇家海军的官兵外,还有几名法国和波兰的水兵。战后,胡德号得到了她一生中唯一的一个战斗荣誉称号——“俾斯麦1941”。
德号战列巡洋舰这样一艘似乎是无可匹敌的战舰,在服役21年后的一场海战中被老对手的一艘新锐战列舰瞬间击沉,覆灭之快,人员损失之惨重,对皇家海军乃至整个英国都是一次巨大的震动。英国在事后也急于想弄清楚它是如何在几分钟内毁灭的。
英国海军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严密的调查工作中,接受询问的目击者有近200人,有胡德号上仅有的3名幸存者,有沉没时与其并肩战斗的“威尔士亲王”号以及担任侦查任务的“诺福克”和“萨福克”号重巡洋舰上的英国官兵,甚至还有“俾斯麦”号上幸存下来的德国战俘。但是由于胡德号是在一场令人窒息的快速接战中被击沉,沉没的速度快的令人难以置信,致使调查工作最终也未能就它被击沉的原因作出可信的结论,这也使得这艘和1418名官兵一起长眠在3000米海底的战舰仍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爱好者的目光。
胡德号沉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爆炸首先发生在舰艉紧邻102毫米(4英寸)副炮发射药舱的后机舱,产生的破片轻易的穿透了后机舱和副炮发射药舱之间单薄的装甲,而后者存放着18.5吨的102毫米炮弹发射药随之被引爆,随后爆炸的影响迅速波及紧邻该舱室的“X”、“Y”炮塔发射药舱,引爆了两个舱室内的381毫米主炮共94吨发射药,其结果显然是毁灭性的。但是人们迄今也无法断定“俾斯麦”号上打来的这枚380毫米炮弹是从哪里击穿胡德号的装甲并引爆了重重装甲保护下的弹药库的。事实上,在英国1918年以前建造的主力舰中,唯一一艘没有在防护方面得到重大改进的就是胡德号,对此皇家海军的很多军官都对开战后胡德号的生存能力表示了担忧。1941年4月,还在胡德号上坐镇指挥的惠特沃斯中将在谈到德国海军新服役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时曾说:“如果与‘俾斯麦’号相遇,我舰应以舰艏向敌,这样可以尽量减小受弹面积。”而他的继任者霍兰中将后来采用的战术与惠特沃斯不谋而合。他期望在开战伊始就以高速直取敌舰,在近距离上转向并发挥全部主炮的威力,这样可以减小在远距离上遭受“俾斯麦”号380毫米炮弹垂直击中胡德号水平甲板的概率,在近距离上也可以指望胡德号相对厚实的侧舷装甲能抗住打击,而此时即使有炮弹击中水平装甲也会因角度太小而无法洞穿甲板。但霍兰中将的设想在他向敌人冲刺的终点被“俾斯麦”号的致命一击摧毁了。
另一点要指出的是,胡德号在沉没前,向“俾斯麦”号发射了5次前主炮齐射,共计发射了20枚381毫米炮弹,尽管有跨射,但是全部未命中。胡德号的航速尽管超过30节,与巡洋舰无二,而火力则可以与任何一艘战列舰对抗,但是甲板装甲防护却无法抵挡炮弹的来袭,只有在和英国的几种主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对比时,它才能够显出强者风范。与它同时代的军舰相比,其火力和总体防护能力与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相当,甚至还要更好,但航速却比后者要高6节以上;其速度与声望级战列巡洋舰相当,但声望级只有6门381毫米主炮且防护性能只及胡德号的一半,这说明胡德号已经达到了当时设计人员的愿望,但都是一战时的标准。
在胡德的语言中称呼声望为后辈,请问这个后辈是拂晓剧情中的设定吗,因为在历史上看声望的建造时间,下水时间,服役时间都比胡德要早,除了在历史中的名望好像就没有可以称呼声望为后辈的地方了。
这个花纹到底是什么,该不会真的是画了一半的魅魔纹吧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The Battlecruiser HMS HOOD:An Illustrated Biograph》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1906-1922》
Warship International NO.2, 1987, The Loss of H.M.S. Hood
《Clothing the Past Surviving Garments from Early Medieval to Early Modern Western Europe》- Coatsworth Elizabeth
《Medieval Clothing and Textiles》
《西方服装通史经典图鉴》-John Peacock